自殺(一)-自殺的合理性

講座二十四

這是自殺議題系列講座的第一堂課。可由兩個截然不同的脈絡對這個議題進行進一步探討。首先探討的是合理性,討論的問題為在什麼情況下結束自己生命是合理的。其二是道德問題,我們是否可以訴諸道德的理由而自殺。講座的重點是自殺的合理性,Kagan教授介紹了一些案例,顯示出結束自己的生命,在某些情況下,或許是合理的訴求。

講座二十四:自殺(一)-自殺的合理性

    雪萊•卡根教授:上節課我們討論了,由於人必有一死,我們應該如何度過一生?知道自己必有一死會對我們的生活方式產生什麼影響?我們下面要講的這學期的最後一個話題,是這個問題的另一面,我們必有一死是否意味著我們應該結束自己的生命?嚴格來講我認為這不是我們壽命有限的問題,而是我們以前講過的死亡其他性質裡,生命長度因人而異的問題,而且更準確地說是我們能控制自己生命長度的問題。我們可以在享盡天年之前結束自己的生命,這當然就是自殺了。 所以我們最後一個話題就是,在什麼情況下,如果有的話,自殺是合理的?在什麼情況下,如果有的話,自殺是恰當的?我們的文化中彌漫著對自殺的鄙視恐懼和反感,清晰地思考以及討論這個話題都很困難,人們總是認為自殺是一種瘋狂的行為,你關注自殺的事情就說明你已經瘋了,如果你沒瘋就說明你道德淪喪,自殺毋庸置疑從來都不是正確的選擇。 所以我希望花些時間從兩方面探討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做的是,為了探討自殺話題我們需要區分理性問題和道德問題,我希望大家首先考慮一下在什麼情況下,如果有的話,自殺是合理的,然後再關注在什麼情況下,如果有的話,自殺是符合道德的,或者說符合倫理、符合社會規範。 為了做出這種區別,我已經假設了這兩個問題是不同的,或者至少它們需要分開討論,一方面是合理性問題一方面是道德問題,可以說它們都涉及應當性,它們是評價性問題,但大多數人總是認為,我們採用不同的評價標準來評價一類問題而不是另一類問題。 很多情況下,不用說,理性問題和道德問題緊密相連,一些哲學觀點揭示了理性本質和道德本質,基於這些本質它們總是緊密相連,但很多人認為它們可以分開,比如說這個季節你又要報稅了,說清楚一點,你又要做假賬了,報稅單被抽查的可能性非常非常低,而且被抓住以後罰款也不那麼驚人,所以出於理性很多人會想,做假是個合理的選擇,你基本上不會被抓到,即使被抓到罰款也沒多少,但即使我們都認可做假是個合理的選擇,大多數人還是會馬上指出這樣做,在稅單上造假是不道德的,這就是個例子,說明道德規範要求你做的事不一定合乎理性。 我們再看個相反的例子。現在你開始選擇選擇上哪所大學,一個選擇你可以上耶魯,另一個選擇可能是個較差學校,你的第二志願,你在決定上哪個學校,你可能對自己說,道德上我沒有義務上耶魯,沒有特別的義務道德要求,要求我上好學校而不是差學校,但不管怎麼說,我如果去了壞學校那就不是個理性的選擇,所以這個例子中不存在道德要求,但存在理性上的要求。 當然兩個例子中的細節還可推敲,但關鍵問題在於,至少從原則上講,從表面看來這兩個問題可以分開談論,有時候做的事情合理但不符合道德,有時候做的事情符合道德但不合乎理性,所以在探討自殺話題時我們需要分開探討這兩個問題。所以我們先來討論自殺的合理性問題。什麼時候自殺是合理的選擇? 再一次,為了探討自殺的合理性,我首先要做的是區分兩種不同的情況、兩個不同的問題。第一個問題是,什麼時候你死了會更好?有沒有這種情況?你的生活太糟糕了以至於你死了會更好?第二個問題,假設第一個問題的答案是,在這樣或那樣的情況下,你死了會更好,我們仍然會問,你怎麼有理由相信自己的判斷,現在就到了生不如死的時候?你殺死自己怎麼可能是合理的?可以想見第二個問題的答案會是否定的。 好的,所以問題是這樣的,你可能會有下面這種想法,在那些情況下生活痛苦不堪,你生不如死,你神志不清,你神志不清造成了你無法判斷自己是否已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這一說法是否正確我們過後再說。但是正因為你會有這種想法,所以我需要區分第一個問題,是否有時候你會生不如死,以及第二個問題,即使有這種生不如死的時候,你怎麼有理由相信你正處其中?除非我們把兩個問題都解決了,自殺才有可能是合理的事情。 所以我們要討論的第一個話題是,究竟有沒有可能你死了會更好?馬上一些同學會提出邏輯上的質疑,很多哲學家已經提出過這樣的質疑,也就是說這個判斷、這一說法,瓊斯死了會更好不可能成立,讓我們假設,為了比較哪個更好哪個更差,他現在處於這種或那種情況,他在另一種情況下會更好,你一方面需要說明這個人以前的狀態,另一方面要說明他以後的狀態,如果他做了選擇的話,我們稱其為「雙態要求」。 一般情況下,當我們判斷一件事對你是好是壞,我們需要知道兩種狀態,你決定是否減肥?你會想,這是我現在超重的狀態,這是我減肥以後的狀態,我可以比較兩種狀態,如果第二個狀態比第一個好,那我就能說我會過得更好。決定和某個人結婚還是分手,決定從事這個行業還是轉行,你都需要比較你現在的狀態和你以後的狀態,你比較兩種狀態這樣我們就可以說,是的,我會更好,或者不,我會更差。 但當我們談到自殺時,好了,現在我在這裡具有前一個狀態,但如果我們把它和後來的狀態相比,那個狀態不存在,不是嗎?假設死亡就是終點,你將不復存在,不存在不是一個你能經歷的狀態、不是你的一種狀況,因為狀態和狀況都以存在為前提。當我們談論你是否高興、是否難過、無聊、興奮都以你存在為前提,即使你睡著了也是一種你可以經歷的狀態,因為你存在,但如果我殺死自己,我不存在了,就沒有第二種狀態來比較了,所以反對者說,我們怎能、我們怎能說我死了會更好?這好像已經假設了還有第二種狀態可以和當前的狀態比較,但由於沒有第二種狀態判斷我死了會更好,就沒有道理,這裡面有個無法避免的邏輯錯誤,以上就是這一質疑。正如我所說,很多哲學家認同這一觀點,也許一些同學也被它吸引。 但我認為它是錯的。回憶一下我們在談到剝奪理論時的說法,關於死亡主要壞處的那個理論,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死亡是件壞事,因為它剝奪了我們生命中的美好事物,只要我們活著我們就會得到的美好事物,這個觀點看起來很自然也恰如其分。但是我們會說,如果我們接受「雙態要求」,上述說法就有問題,畢竟根據雙態要求,如果說死亡對我是壞事,那我最好還沒死,如果我們接受雙態要求,我們會說,哦,當我死後我應該處於某種狀態,和我現在的狀態相比是比較差的,但是當然死亡不是一種狀態,所以這裡沒有滿足雙態要求。 這一說法給我們造成了障礙。如果「雙態要求」只是說明我們根本無法斷定我死了會更好,這就簡單了,但它的推論不只如此,它還表明你甚至無法斷定自己活著會更好。人們很難接受這一點。 想像有個快樂的人,他非常幸福、日子過得非常好,想多好有多好,愛情、事業、學問等等,他過馬路時眼看要被卡車撞上,你冒險衝上去把他推開救了他一命,很幸運你也沒受傷,他看了看意識到自己與死神擦肩而過,他說謝謝你、謝謝你救了我一命。 現在你該說的話是,我覺得你可能沒搞明白,因為你感謝我救了你一命是假設我已經施惠於你,你假設我施惠於你是在假設你繼續活下來是件好事,但是你看基於「雙態要求」,我們不能說你繼續活下來是件好事,因為根據「雙態要求」我們只有在前後狀態都存在的情況下才能這麼說,但現在後一種狀態是「不存在」,所以你看,當你認為我救你一命是件好事時,你就在哲學上把事情搞混了。 我不會把這種說法當真,在我看來我也希望沒有同學把它當真,救人一命當然是施惠於人,因為他們的生活本來很好、以後也會很好,這裡要說明的不是「不存在」是一種幽靈般的飄忽狀態,不,當然不是,不存在就是不存在,它根本不是一種狀態,這裡要說明的是,「雙態要求」不是這類評估中真正需要的前提,我們不必說,如果你死了,當你面對被救之人時,我們不必說如果你死了你會處於一種很悲慘的狀態中,我們只用說,如果我救了你,你將來的生活,而且我確實救了你,會是非常美好的生活,因為它很美好,所以失去它是件壞事,因為失去它是件壞事,所以救了你,你沒失去它對你就是件好事。「雙態要求」不是這樣說的,所以我們應該摒棄它。 同時放棄「雙態要求」原則上也能解釋另一方面的事情。想像有個人生活很糟糕、痛苦不堪、難以忍受,當然是否會有這樣一個人我們一會兒再談。但是如果有這樣一個人,那我們會說他們生命的延續對他們不是好事而是壞事,他們生活中充滿悲傷、痛苦、挫折和失望,這類東西越多生活越糟糕,過30年這樣的生活每分鐘都是煎熬,比過100年這樣的生活要更糟糕,所以如果存在這樣的人,延長他們的生命對他們就是壞事,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活得越短對他們越好。 這就是我們說他們死了會更好的全部意思,並沒有一個我們死後幽靈般飄浮不定難以描述的狀態存在。很簡單回想一下兩種可能的生活,那個獲救的人第一個人,我們把他100年的幸福生活,以及要是沒獲救20年的幸福生活加以比較,我們會說,哦,100年的生活是更好的生活,所以救他一命對他有好處。同樣我們把漫長的痛苦生活和較短的痛苦生活加以比較,我們說,哦,漫長的痛苦生活比較短的那個更糟糕,這就是我們說你死了會更好時的情況,不是說你會得到更好的狀態,只是說你能避免痛苦的狀態。如果「雙態要求」不是這樣說的,那麼「雙態要求」就更應被摒棄。 好了,這就是邏輯上的質疑,質疑我們是否有可能去談論你死了會不會更好,我認為如果我們接受「雙態要求」,我們就必須認同這個質疑,但接受「雙態要求」的代價太高,如果有人得心臟病快死了,你為他實施心臟復甦,他不說「謝謝你」,而是說,我沒覺得這比死了好多少,儘管我的生活很幸福。「雙態要求」如此有悖常理,所以我們必須放棄它。 得到這個結論仍然沒有解決是否有些人生活非常糟糕,以致他們死了會更好,他們的存在是不是還不如他們根本沒存在過。迄今為止我們未做結論,保留這種說法邏輯上的可能性,但這不意味著它就是對的,是否存在這種生不如死的情況取決於你對幸福的理解,什麼東西使得一個人的生命值得過下去。 正像我們前面看到的,這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組成部份有異議,因為這些區別,所以在哲學上有不同的觀點,關注是否有一種生活如此糟糕,以至於把它結束是比較好的選擇。 我不會去羅列所有的觀點或者說羅列前面提到的所有觀點,而是告訴你它何時可能發生。回憶一下最簡單的幸福理論,享樂主義,你生活的品質是把所有快樂相加減去所有痛苦,當然我們需要考慮快樂和痛苦的持續時間以及它們的強度,不過我們仍然是把所有快樂相加、把所有痛苦相加從,快樂中減去痛苦然後看看結果是多少。如果是正數,那麼你的生活值得過下去,數字越大、正值越大你的生活越值得過下去。 如果是負數,如果你的生活充滿痛苦和煎熬,或者至少痛苦和煎熬超過你生活中的快樂,那麼你的結果就是負數,那麼你的生活就不值得過下去,這樣的生活越長壞處就越大,這樣的生活對你來說就是壞事,你失去它會更好,你最好給它畫上句號,你死了會更好,那麼當然,結果的負值越大你的生活就越糟糕,所以你死了就越好。好了,這就是享樂主義的結論。 如果我們不是享樂主義者,當然前面我說過,我們不應該成為享樂主義者,那麼我們就需要更複雜的幸福理論,我們需要引入一些其他東西或許是一些外部價值,有意義的並不僅僅是自我感覺,不僅僅是快樂痛苦,還有其他的精神狀態,你還有很多和這個世界的客觀聯繫,你是否真在攀登聖母峰、你是否真的獲得了成就、人們是不是真的喜歡你等等。你可以列出很多客觀上的好事,你也可以列出除痛苦以外客觀上的壞事,但是基本思路和前面一樣,我們要把所有客觀上的好事相加,把所有客觀上的壞事相加,然後看看總數好事是否多於壞事,如果好事多於壞事,那太好了,你的生活值得過下去,如果壞事多於好事,那麼你的生活不值得過下去,或者不值得繼續過下去。 像我們之前注意到的,有一些哲學理論,悲觀主義者各種不同版本的悲觀主義指出,任何人在任何情況下生活都是壞事,大家死了更好,生活充滿痛苦和悲傷,所以不論生命中有什麼快樂和美好也抵不過那些客觀上的壞事,有些哲學理論是這樣認為的,但我認為從常識來講,即使有些生活很糟糕,人們生不如死,但並非所有生活都如此,要視具體情況而定。 下面我們就來討論這種可能性。當然,講到這裡我們也要回顧一下之前討論過的一個問題,也就是活著本身有價值嗎?你活著本身就是件好事嗎?這是「有價容器」理論,我前面把它和「中性容器」理論比較過,你們回憶一下,根據「中性容器」理論考察某人的生活品質,只需考察生活內容,生活本身只是個容器,好壞取決於填充的內容,但與「中性容器」理論相反,「有價容器」理論指出,你活著本身就具有一定價值,無論你活的怎樣,即使「有價容器」理論也有不同版本,有「有限價值容器」理論,它指出原則上如果生活太糟糕了,活著本身的價值會被壞事抵消,和它相反的是「無限價值容器」理論,這一版本指出活著本身極具價值,無論生活多糟糕也無所謂,總和永遠是正數。 如果你接受「無限價值容器」理論,那麼很清楚,不可能有誰死了會更好,因為無論生活多糟糕,活著本身就有無限價值,它沖抵了負值總和,總是正數,很清楚從「無限價值容器」理論出發,自殺絕不會是理智的,因為沒人死了會更好,無論發生怎樣的狀況,你的生活絕不可能是負數。好的,請問。 學生:(聽不清楚) 雪萊•卡根教授:問題是,在「無限價值容器」理論中,生活本身為什麼如此不可思議?我們是說它具有內在價值嗎?是的,答案是「的確如此」,「有價容器」理論的支持者認為生存本身就有價值,你們回憶一下我前面講過,儘管人們這樣說,但他們並不真這樣想,對吧?如果你告訴他們你會像片葉子似的活著,他們不會說,哦,這難道不好嗎?這值得擁有。大多數這個理論的支持者會說,活著本身就有價值,不是說生命本身有價值,而是作為一個人活著有價值,作為一個可以思考和策劃的實體,即使你計畫出了問題,至少你能經歷它們、能學習等等。 當然如果這就是接受「無限價值容器」理論的原因,那我們就不知該如何解釋那些人格功能已經消散、不能像人一樣行事,但或許還能感到疼痛的例子。在這種情況下,或許生活已經不值得過下去,但我們能否這樣說也取決於我們前面講的那些複雜情形,它還是你嗎?你還存在嗎?在那些情況下你還活著嗎?所以「有價容器」理論的基本思想是,生命,或說一個人的生命,或者類似的東西具有內在價值,它超越生活的內容。 如果我們接受「無限價值容器」理論,那麼總的來說沒有人的生活會糟糕到有理由自殺,因為生命本身的價值大得不可思議,它超越了生活的內容、凌駕於內容之上,這是和悲觀主義對立的哲學觀點。悲觀主義認為從哲學上說,所有人的生命都不如沒有,「無限價值容器」理論的支持者認為,從哲學上說所有人的生命都值得擁有。 大多數人,我認為都在某種程度上處於兩者之間,不論我們相信「中性容器」理論,認為應該根據內容的好壞決定生活的好壞,還是接受「有限價值容器」理論,認為生活本身具有內在價值,但內在價值有限,所以原則上儘管它可以抵消一些生活中的壞事,但這始終是個經驗判斷的問題。我們需要判斷何時內容的壞處大到抵消不掉。 我想我是持中間觀點的人,我傾向認為不是所有人的生活都不如沒有,也不是所有人的生活都值得擁有,每個人的情況不同,實際上因為我們在談論自殺,我們不是從整體上談論他們的生活,而是從現在開始生活會如何很不幸。在我看來,確實有些時候或許我們大家也都熟悉這些情況,這裡合適的說法,根據你們認可的幸福理論會是,從現在開始這個人他的生活會非常糟糕,內容的悲慘足以勝過生活本身的價值。 想像一些到了疾病晚期的病人,比如癌症給他們造成巨大的痛苦,痛苦難以忍受,使他們無法做其他事、不能接著寫小說、不能和家人交談,他們被疼痛搞得心煩意亂,希望能有個了結。很可怕,很多退化性疾病造成人們越來越無法完成一些有價值的事情,意識到自己處於這種狀態並再也不能做些事情,無法和你的家人在一起,和他們溝通等等,這件事本身就造成了沮喪和痛苦。 醫學上還有些情況很可怕,嬰兒出生後就一直處於疼痛中,他們永遠無法發展認知能力,他們的大腦還未開發就死了,看到這樣的生命你會說,我會說這樣的生命不值得擁有,這些小孩如果根本沒出生會更好,他們繼續活下去沒給他們帶來任何好處。 好了,讓我們關注幾個類似晚期病人的例子。有人生病了,這會是個比較簡單的例子,對活在其中的人不簡單,但哲學上比較簡單,考慮起來不複雜。一些晚期病人病情日益惡化,生活中越來越沒有什麼好東西值得期待,反而痛苦越來越多,折磨、虛弱以及沮喪,當情況糟糕到一定程度,在我看來生活在其中的人可以合理地指出,或者至少我們可以合理地指出他們死了會更好。 好的,讓我畫幾個例子。再一次,我們把這個問題、這個人能否清楚地認識自己的處境暫時放在一邊,我們僅僅談論自殺何時是合理的,何時結束自己的生命是合理的,有幾種不同的情況,我會畫個曲線圖,X軸代表時間,Y軸代表你的生活在此時有多好或有多壞。支持「中性容器」理論的同學,對你們來說這裡代表生活內容總體是好的,或者生活內容總體是壞的,越往上生活越好,越往下生活越差,支持「有限價值容器」理論的同學,這裡代表生活的總體狀態,也就是生活內容加上生命本身的價值,當然如果你支持「有限價值容器」理論,那麼即使生活內容是負數,總體價值仍然可能是正數,反正這裡代表的是總體生活品質,不管你接受「中性容器」理論還是「有限價值容器」理論。 好的,這裡是一種生活,最初一切都很好,然後事情逐漸變壞,生活品質逐漸惡化。我們假設這一點代表你自然死亡的時間,所以越接近死亡,生活越不像你年輕時候那麼如意,精力充沛、身體健康、充滿機遇和成就,但是一直到死它都是正數。 如果你的生活是這樣的,很明顯自殺在任何時候都是不合理的,特別是你不會說,看,我應該在這時殺死我自己,因為從這時開始生活品質下降了。確實,生活品質開始下降了,但它從來沒下降到你生不如死,所以自殺絕不是合理的。如果自殺是合理的,至少你的生活要變差,不是向差發展,而是發展到差,你的一部份生活比「不存在」還差,「不存在」就是零,X軸。 好的,假設這就是發生的事情,這裡你很健康,精力充沛、事業有成,但你得了某種退化性疾病,生活越來越差,這段生活越來越差,過了一段時間你的生活差到生不如死,現在我們至少有理由問,自殺是合理的嗎?假設生活品質在這時開始下降,你應該在這時自殺嗎?不,因為不管怎麼說,即使生活從這裡開始變壞,但這段時間仍然是,這段時間可能是五年六個月等等,這時雖然生活沒原來那麼好,但還是聊勝於無,這麼早結束自己的生命,我們會說為時過早,放棄了一段仍然值得過下去的生活,這樣做不對,不是個合理的選擇。 好的,如果這個時候,不對,那這時怎麼樣?這時你的生命恰好變成生不如死,開始的一個階段還不是很差,但總的來說是負數,在此以前你的生活值得過下去,在此之後你的生活不值得過下去,如果你能完全控制何時自殺,那麼這時就是自殺的時刻。 假設你不能完全控制,當然很直接的想法是,如果你的生活變得生不如死,而且你完全能控制何時自殺,那麼毋庸置疑,有理由自殺的確切時刻就是你的生活變得生不如死的那一刻。但你或許沒有這種控制力,假設你得了某種退化性疾病,它會逐漸使你失去控制自己身體的能力,但是你的意識還很清醒,那麼在一段時間內你就是躺在醫院的病床上,別人給你餵飯,或許你能聽到家人的交談,能聽別人為你讀書,或許你也能交談,但你不能舉起手臂等等,你的生活還值得過下去,但該來的總會來,你的生活會變得不值得過下去,但是這時你不再有能力殺死自己,因為你控制不了自己的身體。 這引起的問題是,我想大家都看得到這一點,也就是說自殺問題伴隨著安樂死的問題,在什麼情況下有理由讓別人殺死自己?在什麼情況下,如果有的話,殺死另一人符合道德? 但我們還是繼續關注自殺問題。假設你生活在一個不開化的社會裡,那裡禁止安樂死,事實上,你生活在我們這個社會裡,我們就不允許在你想放棄生命的時候,別人過來殺死你,所以你知道總有一天你會生不如死,但等到了那個時候一切都太晚了,你做不到了,你沒能力殺死自己了,而且沒人能幫的上你。在這種情況下,早一點殺死自己仍然是合理的選擇。 比如在這時,如果你在這時殺死自己,你放棄了一些值得過下去的日子,但如果這是你有能力殺死自己的最後時刻,這在道理上仍然說得通,你可以選擇的不是在這時自殺還是在這時自殺,我們假設你無法在這時自殺正好在生活變得不值得過下去時自殺,你能選擇的只是在這時自殺,放棄後面所有的生活,或者不在這時自殺,一直等到疾病奪去你的生命。 所以你的問題只是我如何看待後面這些生活的價值,總體來講會是好的還是壞的,是得到這種好壞摻雜的生活呢?還是什麼也得不到?答案是,如果壞日子會持續很長時間,那麼什麼也得不到,最好壞日子抵消了好日子,那麼合理的選擇就是在這時結束你的生命,趁你還能這麼做,而不是讓自己忍受那漫長的不值得過下去的日子。 那麼如果你能控制自己生命的最後時刻,在這裡又將如何?不管因為什麼原因吧!這裡你有機會殺死自己,但此後再無機會,你的生活還會有一段很長的好日子,然後不可避免的有個階段會變差。如果我畫的不錯,我們可以縮短這段時間,我們假設死亡這時來臨,如果你現在不自殺,你就將忍受整個人生,但我們會說,好吧,雖然不可否認,生命的後期會不值得過下去,但避免最後生不如死的日子的唯一辦法是,放棄開始階段漫長的美好生活,這不合理。儘管你的生活仍將好壞摻雜,你希望有辦法在這裡結束生命,但你沒有辦法,或者全部放棄或者全部保留,在這個例子裡很明顯,好事情多於壞事情,所以自殺在這種情況下不合理, 這裡是另一種很不同的生活。假設你一直過得很好然後變差,但又重新好起來,然後直到自然死亡,這時自殺合理嗎?有沒有理由說,看,為了避免生活品質下降,我要殺死我自己,或者,即使重新變好的日子不那麼長,這時自殺合理嗎?因為你要經歷這麼一個低谷,而且你以後的生活都會比前面的生活差,不,這種情況下自殺不合理,因為即使你將要過的生活沒有你以前的好,但這個生活還是在X軸以上的,還是一個值得過下去的生活。 我認為這一點很關鍵,值得仔細思考。你過得沒有以前好,沒有周圍所有人好,所有你身邊的人都過得比你好,仍然不能說明你的生活糟糕到你死了會更好。這一點很容易忽視,不是嗎?這時生活品質開始下滑,我們只能看到生活在變差,很自然我們會想到,我還不如死了,但這不對,你不是死了更好。 我認為這種情況可能是,我總是擔心,每次講到自殺話題都在擔心,青少年最大的死因是什麼?是自殺,這一點兒也不奇怪,因為青少年都很健康,你們要不就是被事故奪去生命,要不就被自己奪去生命,這種類型的錯誤,我認為是導致青少年自殺的主要原因。他們可能和女朋友吹了、或者考試不及格、或者沒能上醫學院或者法學院等等,他們會想,哦,從此以後我的生活不值得過下去了,答案是,不對,那只是一件事情而已,還沒到生不如死的地步,即使你的生活沒有你希望的那麼值得過下去,但仍然值得過下去。 當然很典型的情況是,我認為是這樣的,小小的挫折然後一切又都好了,但你一葉障目,沒看到將來美好的生活,只被挫折蒙蔽,所以儘管我在討論在什麼情況下自殺是合理的選擇,但我應該強調,我相信如果在座的各位有誰自殺都不會是合理的選擇,當然這不意味著在你以後的生活中自殺不是一種合理的選擇,但很明顯現在不是。還有一些我們要研究的例子,但今天時間不夠了,我們下回再講。 2007年4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