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同一性(二)-肉體理論與人格理論

講座十一

本課討論人格同一性另兩個關鍵的形而上學觀點:肉體觀點和人格觀點。根據肉體觀點,確認人格同一性是根據他∕她的肉體。根據人格觀點,確認人格同一性是根據他∕她獨特的信念、慾望、記憶、目標等。

講座十一:人格同一性(二)-肉體理論與人格理論

    雪萊•卡根教授:上節課我們講到了人格同一性的形而上學標準到底是什麼,使得未來的我和現在的我是同一個人,我們討論的第一種理論是人格同一性的靈魂理論,即成為同一個人的關鍵是擁有同一個靈魂,靈魂同則人同,靈魂不同則人不同,這一理論的問題在於,即使我們先把靈魂是否存在這個問題放在一邊,這一理論的問題還在於靈魂似乎可以不斷變化,而我們所說的人格卻始終不變,我可以有不變的信念、記憶、慾望、目標還有偏好等等,但我內心的靈魂卻每隔五分鐘就發生變化,如果人格同一性的靈魂理論成立,那麼後來的那個人就不是我了,每隔五分鐘就會死掉一個舊的我,由一個全新的人取而代之,儘管我們有著相同的人格。 大多數人難以接受人可以通過這種方式不斷變化但卻無法識別,而倘若我們不願接受這種結果的話,我們似乎就得拒絕接受人格同一性的靈魂理論,我之所以說這麼多並非是在否認靈魂的存在,而是在思考靈魂的一致性是否就是成為同一個人的關鍵,而這是個-這裡有個邏輯上的區別值得一提,就算你相信靈魂存在,你也無須說成為同一個人的關鍵就是擁有不變的靈魂,當然,如果你不信靈魂,不相信靈魂的存在,那麼你當然不會認同靈魂的存在性、靈魂的連續性、靈魂的一致性是人格同一性的關鍵。 但接下來我們可能要問「還有什麼別的選擇嗎」?自然而然,另一個觀點就是「成為同一個人的關鍵不是靈魂的一致性,且不論靈魂存在與否,而是擁有同一肉體」,再說一遍,我不打算反復討論這個問題,值得注意的是,就算你真的相信靈魂存在也不妨礙你接受人格同一性的肉體理論,不能排除這種可能,即肉體同一是成為同一個人的關鍵,即使你相信靈魂存在,你也可以接受肉體理論,而且顯然如果你不相信靈魂,你就只能接受人格同一性的肉體理論了。事實證明這種說法站不住腳,對物理主義者來說還有其他的可能性,這點我們等會兒再說。 先花點時間來探討一下肉體理論。人格同一性的肉體理論,當然,就這個理論來說,要成為同一個人必須肉體同一,所以當我們問…還記得上節課我說的,怎麼會有個人星期二在這裡給你們講哲學課,這個人現在就在這裡,這是同一個人嗎?現在正給你們講課的人和之前給你們講課的那個人是同一個人嗎?根據肉體理論答案就是,問題轉化為「這具肉體是否就是上星期在這裡講課的那堆皮肉骨頭呢?」如果是,順便說一下,確實是,那麼這就是同一個人,所以我是上周給你們講課的那個人嗎?是的,因為我的肉體沒有改變,這就是肉體理論的觀點。 不像靈魂理論那麼神秘,你很難辨別靈魂改變了沒有,而分辨到底是不是同一個肉體則沒有那麼神秘,就算你不辨別,你也可以潛入我的屋子監視我的肉體入睡又醒來,跟著我的肉體一整天然後看著它再次入睡,你可以追蹤這個肉體的時空軌跡,然後說「看,這是同一個肉體」,同樣地,我們也可以追蹤汽車,這是我們之前討論過的例子,這是由同一金屬、電線、橡膠和塑膠組成的物體,同樣的車身,同樣的汽車,所以同一個肉體,同一個人,這就是人格同一性的肉體理論。 現在,如果我們接受肉體理論,那我們來看看這個問題「我死後還能倖存下來嗎?我在肉體死亡以後還能存活下來嗎?」乍一看好像答案是「當然不會」,因為當我的肉體死亡它最終會腐爛,隨之被分解成為分子被土壤吸收什麼的,整個過程可能會花上幾年、幾十年甚至幾百年,但我的肉體一旦死亡就將不復存在,那麼在肉體死亡後我該如何存活?如果我要在肉體死亡後活下來,那麼就必須得有個人是我,倘若他是我,就要求我們擁有同一肉體,我的肉體就得繼續存在,但它實際上已經不存在,這就是最初形成的答案。 但再想一想就會發現,至少在邏輯上肉體死亡卻仍然活著是有可能的,條件就是把我的肉體拼回來,肉體復活,現在我不打算追問「我們是否相信,肉體復活確有其事或者可能發生」,我只想指出有些宗教傳統宣揚這樣的教義,並且篤信這種可能性,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早期的基督徒就相信某種類似於人格同一性的肉體理論教義,並且相信在審判日會發生肉體復活,我們當然可以理解上帝可能會導演一場奇蹟,將分子重新排列組合起來,把肉體拼回來,同一個肉體意味著同一個人在審判日復活,存在那種可能性,所以至少要強調這樣一個事實,即使我們不相信靈魂,我們仍然可以相信在肉體死亡後人有可能活下來,只要我們願意相信肉體復活,這就是其大意。 讓我們再深入一點,這種說法假設當你把肉體復原的時候,當上帝在審判日把肉體拼起來的時候,那個肉體仍舊是我的,是那樣嗎?我傾向於認為那是對的,如果上帝將所有組成我肉體的不同分子都聚集起來,以正確的方式排列,將這個鈣分子置於那個氫分子旁邊,如此這般以正確的方式重新組裝,當然,如果上帝用我的肉體分子造出一輛凱迪拉克的話,那就不是我的肉體,但如果他以正確的方式組合分子,那似乎就應該是我的肉體。 我打個比方便於你們理解-假設我去修手錶,因為它不走了,為了清洗和修理它,鐘錶匠要把它拆開,從齒輪間剔除鐵銹,如果說現在的手錶裡還有齒輪的話,想像這是一隻壞了的舊手錶,他清洗擦亮並且潤滑了所有零件,然後把它們重新組合起來,一星期後我回來問他「錶修好了嗎?」他就把錶遞給我,一切都很好。 現在想像一下,某個形而上學者要說,「等會,夥計,別急,那不是我的手錶,確實,它的零件都是我手錶裡的,這些零件也的確是按我表裡的次序排列的,但它就不是我的錶」,我的觀點則恰恰相反,這個例子的正確答案應該是,「不,那是我的手錶」,我的手錶在一段時間內被拆分了,也許我們應該說我的手錶在那一段時間裡並不存在,但它被重新組裝起來了,於是我的手錶回來了,如果對於手錶這樣說是正確的,其實我覺得這種說法並無任何問題,那麼上帝大概也可以在審判日做同樣的事,他可以把我們那些分解掉的分子重新組合起來然後說,「哈,那就是你的肉體」,如果人格同一性的肉體理論成立,那麼那個人就是我了,所以我覺得這個說法正確。 不過還有另一個不同的例子,它反駁了肉體可以被分解再被重構的說法,由彼得•范•因瓦根(Peter van Inwagen)提出,他是當代形而上學者,在巴黎聖母院傳教,假設我兒子用積木搭了一座塔,我家裡有一套積木,假設他搭了座很精緻的塔,搭得非常好,然後他說,「媽媽回來的時候請讓她看看吧」,然後他就睡覺去了,我很高興,等他睡覺後我就開始打掃,可是一不小心我把塔給撞翻了,「上帝啊!他肯定要氣死了,我答應過他我會當心的」,於是我撿起積木把它們重新搭起來,按照我兒子的搭法把塔搭回原來的形狀,按照原來的結構以及原來的次序重新搭建。我真的很小心,猜想這些積木可能都被編了號,我很小心地把所有積木都恢復原位,和我兒子搭的一模一樣。 我重搭或者說是我搭了這座塔,我妻子回到家,我說,「看看咱兒子的傑作,這是他造的塔」,聽起來不太對哦,那不是我兒子搭的塔,而是我搭的塔,只是個複製品,當然,如果兒子醒後我不告訴他的話他就不會知道那是贗品,但當你把構成塔的木塊拆開再把它們拼回去,一塊一塊地複製回去,你搭出來的與拆開前的就不是同一個塔,這就是范•因瓦根的觀點。對此我表示贊同,如果我指著那個塔說,「那是阿里搭的塔」,我便是在說假話,「那個塔與阿里搭的是同一個塔」我則在胡說八道。 所以范•因瓦根得出-如果你把一個物體拆開再照原樣拼回去,你無法得到與拆開前相同的物體,所以即使審判日到來,上帝重組了那些分子從而使肉體復活,重組前後的肉體也截然不同,所以如果人格同一性的關鍵是擁有相同肉體的話,那復活的便是另一個人,審判日到來時會生成我的一個複製品,但我將不復存在。范•因瓦根認為肉體即是以這種方式復活。 即便拋開神學避而不談,我也不知該怎樣回答這個形而上學的問題,當我想到塔的例子時,我自己也傾向於范•因瓦根的觀點,贊同那不是我兒子建的塔,但當我想到手錶的例子時,我又會說那的確是同一隻錶,現在,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請你們去思考這兩個例子,然後問問自己到底該如何解釋。當然,有些人會認為那的確是同一個塔,沒問題,這樣我們就可以說在手錶和塔這兩個例子中,重組之後得到的是同一個物體,肉體復活後也仍舊是同一個肉體。還有另一些人認為,「范•因瓦根關於塔的觀點正確,同樣適用於那個手錶,重組前後不是同一隻錶」,那我們就可以說復活後的肉體和之前的肉體並不相同,所以在審判日復活的那個人就不是我。 還有個選擇就是找出這兩個例子的異同點,這樣我們就能說,「手錶重組後還是那隻手錶,而塔經過重組後卻不再是原來那座塔」,關於為何兩者重組後有著不同結果的解釋是這樣的,當然,我們還要更進一步研究到底肉體重組更接近於手錶的例子還是與塔的例子比較相像。 我必須承認我找不到對這些例子的最佳解釋,我傾向於認為重組手錶時前後是同一隻手錶,而重組塔後得到的是不同的塔,也許這兩例的確存在不同點,但我就是沒找到一個最佳理論來解釋這個不同點到底是什麼,正因為此,我也就無法確定重組前後的肉體到底是否相同,我也不知道,因此這裡有一個形而上學的問題亟待那些對同一性理論感興趣的人們來解決。 不過至少這個問題是有可能被解決的,所以我認為最起碼按照這種方式重新組合的肉體仍有可能是同一個肉體,所以如果我們接受肉體理論的話,那麼人死後還有生命嗎?肉體死亡之後還能夠復活嗎?似乎我只能說有這個可能,儘管還存有一些我不知該如何回答的未解之謎,請注意,這並不是說我相信所謂的審判日的確存在,上帝將在那天令肉體復活,但至少它的存在看上去比較合理。 讓我們來對肉體理論稍作精研,我一直在說該理論的關鍵點,即是否是同一個人的關鍵在於肉體是否同一,但是對於那些為我們所熟悉的物體,我們不必苛求要整體的每一部份都相同時它們才相同,就像我之前說的那個汽車方向盤的例子,每當我轉動方向盤時會磨損掉一些原子,但這無關緊要,它仍然是同一物體,在此例中轉動前後是否為同一個方向盤,與其中某些部份改變並不矛盾,這也同樣適用於肉體,對吧!你被曬傷了,皮膚脫落,你失去了肉體的一些原子,這沒什麼大不了的,那仍然是同一肉體。如果肉體是人格同一性的關鍵,我們也不需要擔心自己在不斷地增加或失去一些原子。請提問。 學生:如果某人大瘦身後會怎樣? 雪萊•卡根教授:好的,問題是說,「如果某人大瘦身後會怎樣?」他感覺不同了,人們對他的方式也不同了,怎樣解釋這個例子?我認為我們這是在討論形而上學而非心理學,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我們理解為何減輕體重會使你覺得自己與以往有所不同,我們甚至可以這麼說:她好像是變了個人,但嚴格來說,我們不認為那的的確確是換了個人,就好像我們不能說「可憐的琳達在進美容院時就死了」,或是說她去美容院一周減掉50磅的體重之後就死了,出來的只是個擁有琳達兒時記憶的「仿真人類」。我們不會說「另一個人」,我們會說是「減了些體重的同一個人」。 對肉體理論來說這完全不是個問題,因為在肉體理論看來,問題只在於那是否是同一個肉體,我們會說:當然是,就好比即使你沒有了胳膊,但那仍然是你的肉體,甚至在你吃完飯後那也仍然是你的肉體,雖然有些分子被吸收到你的肉體中,而之前它們並不在那裡,即使失去一些分子也還是你的肉體,甚至在失去大量分子時亦然。肉體發生變化與變化前後為同一肉體並不矛盾,我們可能會問哪些變化適用於這種說法呢?是不是所有變化都適用呢?當然並不是任何變化都適用於此,我是說,假設琳達睡著後,然後我們三更半夜跑到床邊拿走舊肉體並放上一個新肉體,那就是百分百的改變了,顯然變化太大了,改變一小部份,例如吃飯,那沒問題,改變一個大點的部份,減輕相當比例的體重好像也沒問題。 所以肉體上的哪些變化會使其變成另一個人,哪些變化又使其仍是同一個人呢?尤其是在我們探討肉體是人格同一性的關鍵這一前提下又該如何區別?我想如果我們之前就有這個疑慮,我們則會說肉體的每個部份並非同等重要,你通過瘦身減掉些贅肉,那沒問題。 這有一個我喜歡的例子-在電影《星際大戰》裡,黑武士達斯•維德揮動他的光劍砍掉了天行者路克的手,「路克,我是你的父親」,「不」,然後他的手就沒了,對吧!接下來一幕我一直覺得這是最精彩的一幕,路克裝上了一付義肢之後就再也沒人提起它了,沒有人會說,「噢,可憐的路克被達斯•維德砍掉手後就掛了」。 所以很明顯,並非肉體的所有部份都很重要,你失去手後仍可以存活,即使失去一隻手,你仍舊是同一個肉體,假設達斯•維德選擇在更高的位置下手,切掉了路克的整個胳膊,他仍然是路克,那仍然是路克的肉體。假設再糟糕一點,達斯•維德砍掉了路克的四肢,那還是路克,仍然是路克的肉體,即便他失去了胳膊和腿。 那究竟肉體的哪個部份才必不可少呢?我有個提議,要是弄爛路克的腦袋情況大概就不大一樣了,假如黑武士達斯•維德用原力,當然,是黑暗面的原力,黑武士達斯•維德利用黑暗面的原力把天行者路克的腦袋弄成了豌豆湯,現在我們就可以說,「看吧,路克沒了」,如果他們替換掉路克大腦的一部份,那仍然不是路克。 至少肉體理論可能會這麼解釋,按照這種說法-這種我覺得最可靠的說法,同時也是肉體理論的最佳說法-人格同一性的關鍵問題在於是否是同一肉體,但肉體的所有部份並非都同等重要,肉體中最重要的部份是大腦,那麼為什麼是大腦?毫無疑問,因為我們都知道大腦-大腦是肉體中形成人格的地方,你的信仰、慾望、恐懼,你的野心、目標、記憶都是由大腦產生的,所以大腦這個部份便是肉體形成人格同一性的關鍵。 這就是我最為欣賞的肉體理論的最佳說法,有關大腦重要性的例子,其實有很多,我來給你們舉個例子,這是從網路上找到的,數年前我哥把它發給了我,據說取材於一個真實的案例,律師對醫生提起訴訟,你們會看到,我無法確定此例的真實性也不知道這是不是別人瞎編的,但據說是真的。 問:醫生,你在驗屍前有檢查過脈搏嗎? 答:沒有 問:那你檢查過血壓嗎? 答:沒有 問:那你檢查過呼吸嗎? 答:沒有 問:那這麼說有可能患者在你開始驗屍的時候還是活著的囉! 答:不可能 問:你憑什麼這麼肯定呢?醫生 答:因為他的大腦在我桌上的一個罐子裡 問:雖然如此,但這位患者還有可能依然活著嗎? 答:他有可能還活著,並且在什麼地方當律師。 這例子好笑是因為除了其明顯的寓意以外,即律師都是白痴,這點顯而易見,我們為何一眼就能看出這個律師很白痴呢?因為我們很容易想到失去一隻手這人也能活,失去一隻胳膊、一條腿也一樣能活,但失去大腦他就活不了了,所以這在哲學上也不成立,但它表明我們都深信大腦是人體的關鍵部位。 現在想想,我們持有那種想法意味著什麼?假設我們採用這個肉體理論,如果我做肝臟移植,那麼在這裡大家取出我的肝臟,植入瓊斯的肝臟,我雖然做了肝臟移植但我還是我。假設我切除了心臟植入瓊斯的心臟,我雖然做了心臟移植但我還是我,假設我切除了肺植入瓊斯的肺,我雖然做了肺移植但我還是我,假設我切除了大腦植入瓊斯的大腦,那我是做了大腦移植嗎?非也,事實上是瓊斯做了肉體移植,也可以說是軀幹移植,如果我們接受這種肉體理論,那我們就可以說人格同一性中肉體的關鍵並非軀幹的同一性,而是大腦的同一性,就像如果我們相信人格同一性的靈魂理論,給出「跟隨靈魂」這個回答一樣,如果我們相信人格同一性的肉體理論中大腦是關鍵的話,那辨別是否是同一個人只需通過大腦-大腦同則人同,大腦不同則人不同。 正如我多次提到的,我認為這是肉體理論的最佳說法,儘管並非所有的肉體理論學家都認同這點,你們通過閱讀作業中佩里的作品已經知道他關於人格同一性和永生的對話。故事的女主人翁格特魯德,其實格特魯德認為肉體的關鍵部位是軀幹,軀幹同則人同,這是她的觀點,我傾向於說,非也,如果我接受肉體理論的話,我會更傾向於認為應該根據大腦來辨別,估計格特魯德會說你做了大腦移植,你之所以能做大腦移植是因為軀幹沒變,而我想說,作為一個大腦理論的粉絲,你做的大腦移植其實是另一個人做的軀幹移植,根據大腦來決定。 根據大腦的多大部份呢?我們需要整個大腦嗎?正如我們無須考慮身體中與人格同一性無關的部份一樣,我們或許會問自己,「我們需要整個大腦來保存人格嗎?」 研究表明大腦中有不少冗餘的部份,你可以失去大腦的某些部份而依然運作完好,而且還是個功能健全的人,你們或許有人知道曾經在有些實驗中因為各種原因大腦的兩個半球被分開過,你會發現就像兩個人住在同一個頭骨裡一樣,因為它們仍可經常以各種方式交流,對此我們並不是非常理解,我收集了最好的研究結果以證明我們的大腦半球中並不存在絕對的冗餘。 但假如有的話,大家可以想得科幻一些,假設有理論支持進化使大腦中產生了如此多的冗餘,只要半個大腦就夠用了,考慮一下大腦移植的例子,瓊斯和史密斯發生了意外,瓊斯的軀幹遭到破壞但他的大腦卻完好無損;史密斯的大腦被毀但軀幹完好,我們將瓊斯的大腦移植到史密斯的軀幹上,按原來那樣接好所有的神經,然後他醒了,他是誰?瓊斯的大腦,史密斯的身體,根據大腦理論來看醒來的是瓊斯。 版本二,一場可怕的事故使得瓊斯的軀幹被毀,他的左腦也受損但右腦無礙,史密斯的軀幹完好但他的整個大腦都損壞了,我們將瓊斯的右腦植入史密斯的軀幹中,接好所有神經,然後他醒了,他是誰?是瓊斯,根據大腦理論來看,更確切地說,不論佔用了多少大腦,只要它足以賦予你記憶、信仰、慾望等等即可。如果它成立,它也可能是錯的,但假若半個大腦就夠用這一命題成立的話,那麼半個大腦就足夠了,所以說醒來的是瓊斯,有問題嗎? 學生:(聽不清楚) 雪萊•卡根教授:很好,他的問題是,「照這個理論說的話,如果我們將瓊斯的左右腦都取出,並將它們分別植入兩個不同的軀幹中去,那當他們醒來後,兩個人都是瓊斯嗎」?這問題非常好,這的確是個非常值得思考的情況,我等會兒會來談談這個問題,但我暫時想把它拋在一邊避而不談,不過在你們思考肉體理論的合理性的時候,這個問題不容迴避。 我傾向於認為肉體理論的最佳說法就是依據大腦來辨別,那麼一個不相信靈魂的物理主義者他可能就會說,「什麼是人格同一性的關鍵呢?是肉體,肉體的同一性」,我更傾向於認為肉體理論的最佳說法是大腦理論,這就是物理主義者的觀點,這樣一來有關靈魂的觀點,相信靈魂的人也會說,即使有靈魂它也可能不是人格同一性的關鍵,也許肉體同一性才是。 這或許是物理主義者或是二元論者的觀點,但這並不能幫我自圓其說,這不是物理主義者或是二元論者的唯一觀點,即便靈魂不存在,我們也不必說人格同一性的關鍵就是肉體同一性,我們也可以說人格同一性的關鍵就是人格的一致性。 最後,回到洛克派學者對人格同一性靈魂理論的擔憂,似乎很難相信當記憶、信仰、慾望、目標、野心、恐懼都相同時人卻不同,雖然靈魂在不斷變化,我們也許會說這還是同一個人,為什麼呢?簡單來說就是因為人格相同。至於肉體理論,當我剛才說肉體理論的最佳說法就是大腦觀點時,為什麼聽起來有點不可信,為什麼我們不說路克手被砍了他就死了?因為畢竟大腦才是肉體保存人格的地方,我說過只要大腦足夠就好,多少算足夠呢?足夠保持他的人格就行。 既然我們在這裡把人格看得這麼重要,我們何不直說人格同一性的關鍵就是人格呢?以我為例,倘若有人和我有相同的信仰、慾望、目標、記憶、野心、恐懼,一言以蔽之,就是相同的「人格」,那麼在這一新的假設下,人格同一性的關鍵並非肉體的同一性,而是人格的同一性。 切記,這一觀點與物理主義者的身份並不衝突,畢竟我們不能要求你,為了接受人格同一性理論就非得有點非物理主義的思想,作為物理主義者,我們還是可以說人格的基礎就是以特定方式運作的肉體,不過話雖如此,判斷是否是同一個人的關鍵還是人格而非肉體的同一性,當然,通常我們判斷人格是否一致就是看肉體是否同一,如果我們再問,「形而上學論在這裡有什麼作用?成為同一個人的關鍵到底是什麼呢?」我們可以說肉體的同一性使我們擁有相同的人格,但是相同的人格使之成為同一個人。 有可能在具備相同人格的情況下肉體卻不相同嗎?有可能,假使有種疾病,醫生告訴我一個壞消息說我得了這種病,我的大腦最後會變成豌豆湯,但幸運的是在病變前他們能先取出我所有的人格,並將其儲存在一個人造的替代大腦中,就像裝個人造心臟、人造肝臟一樣,你也可以裝個人造大腦並裝入相同的人格、相同的記憶、相同的信仰、相同的慾望、恐懼還有目標,很顯然我們做不到,這只是個科幻故事罷了,但至少我們可以從中瞭解到肉體和人格可以分離,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在大腦不同的情況下依然擁有相同的人格,如果人格是人格同一性的關鍵,那麼那個人就依然還是我。先花幾分鐘來看一下這個問題,「我們該相信哪種觀點?軀幹還是人格?」讓我們來試著整理一下人格理論。 我要再強調一下,即便我們接受了人格理論,這也不會影響我們的物理主義立場,我們還是可以說在通常情況下,人之所以有相同人格是因為人格所在之處,是存在物理主義上的解釋的,不過話雖如此,人格同一性的關鍵在於人格相同。順便說一下,要注意,相信靈魂的人也可以接受人格同一性的人格理論,洛克就相信靈魂,只不過他不認為這是人格同一性的關鍵,你們或許會覺得,「不會吧!物理主義者錯得也太離譜了,還說什麼人格、記憶、信仰、意識這些都儲存在軀幹中,其實是建立在非物質的靈魂的基礎上的」,二元論者就會這麼說。不過話雖如此,二元論者還是會說,「靈魂同一並不是人格同一性的關鍵,人格同一才是人格同一性的關鍵,如果上帝每十分鐘就要替換一次我的靈魂,上帝之所以要這麼做是為了保證靈魂具有完全相同的人格」,這樣就萬事大吉了,即使肉體的某些部份發生了變化也沒什麼關係,所以人格同一性的人格理論,既能為物理主義者所接受也能被二元論者接受。 記住了,我們現在已經講了人格同一性的三種基本理論了-靈魂理論,即人格同一性的關鍵在於靈魂同一;肉體理論,即人格同一性的關鍵在於肉體同一;我認為肉體理論的最佳說法是大腦理論還有人格理論,即人格同一性的關鍵在於人格同一。 同樣,我們得謹慎琢磨這些理論,我先假定大家都認可,你可以保持肉體不變,即使發生新陳代謝,增加了一些原子,又脫落了一些原子,我們可以說…我們最好說你的人格不會發生變化,即使組成人格的一些元素發生了變化。 畢竟我們定義人格是由一系列諸如信仰、記憶、需求、目標、恐懼等東西組成的,而這些東西是不斷變化的,我現在所擁有的記憶在我十歲時是絕不會有的,例如,我有關於結婚的記憶,但我十歲時卻並沒有結婚,那麼人格理論學家要說,「人格不同了,那孩子已然消失了,那人已經死了、結婚了,記憶沒了人也就死了」,要這麼說的話我們的生命就極為短暫了,因為畢竟我現在具有的一些記憶是我兩小時前所沒有的,還有些記憶是我二十分鐘前所沒有的-倘若每獲得新的記憶就會產生新的人格的話,並且人格理論認為人存活的關鍵就是人格同一,那我們就只能活幾秒鐘。 如此推測,那麼答案可能就是人格理論的最佳解釋,無須滿足那些條條框框,比如具有完全相同的信仰、記憶或者需求等等,而是要求人格以漸進重疊的方式變化。 你的人格會隨著時間而發展變化,在我還是個十歲大的孩子的時候,我擁有某些需求、某些記憶,隨著時間流逝我獲得了新的記憶並忘記了曾經的一些目標,我不再…我十歲的時候曾希望自己長大後當個拾荒者,這是我選的第一份職業,某一天我放棄了這個想法,不再想成為拾荒者,我想成為…不騙你們,我年輕的時候想成為一名邏輯學家,我想研究符號邏輯學;接著在某一天我又放棄了這個想法,可見我的記憶、需求一直都在變化,但都是漸進式的變化,我失去了一些舊的記憶,我無法完全記起自己十歲時記得的那些事,我十歲時還對幼稚園有著生動的記憶,而現在我對幼稚園的記憶已經很模糊了,這種變化不是突然的而是漸進的,人格也在緩慢地發展,所以當人格理論學家說人格同一性的關鍵在於人格同一時,他們並不是死板地認為信仰和需求必須絕對不變,相反,他們所說的人格同一是指緩慢演變的同一人格。 打個比方,假設我將一根繩子從教室的那頭一直拉到這頭,兩頭的繩子完全同一,繩子是由什麼組成的?正如你們所知,繩子基本上都是由纖維組成的,很細的纖維以某種方式編織起來組成繩子,有趣的是這些纖維的長度並沒繩子那麼長,它們可能就幾英寸長,最多一英尺,沒有哪根纖維的長度足夠橫穿整個教室,即便某些纖維夠長,但大部份還是不行,這樣我們是不是就得說,「始末兩端的繩子並不是一條繩子呢」,不,我們肯定不會這麼說,我們會說,「因為這根繩子是由纖維交織而成,它具有同一性」,一些纖維不夠長,會有更多的纖維接上,會加入些新纖維使繩子保持連續,這些纖維最後也會到頭,但同時又加入了些新的纖維,只要不出意外,比如我用剪刀將繩子從中剪斷,這時我們就得說纖維交疊和連續的正常模式被打破,現在我們就有兩根繩子了,一根繩子在這裡,一根在那裡,但如果沒有發生意外的話,纖維就這樣交疊,連續著編織在一起,這根繩子就保持同一性,即使沒有一根纖維能貫穿始終。 這就可以類比人格理論學家的觀點了,即使我現在的記憶與我十歲時的記憶完全不同也沒有關係,我們仍然可以說人格是同一的,因為人格的演變保持不變,只要這種演變的模式是交疊連續的產生新記憶、失去舊記憶、設定新目標、忘卻舊目標、樹立新信仰、摒棄舊信仰,可能有些信仰、需求、目標能夠貫徹始終,但只要人格的變化是交疊連續的話,人格就是同一的。 好了,我們今天學到了什麼?三種觀點-靈魂觀點、肉體觀點、人格觀點,這三種不同的觀點直指人格同一性的關鍵,那哪種是正確的呢?其實我自己並不相信靈魂,這樣你們就不會驚訝於我不認為靈魂理論是人格同一性的關鍵了,對我來說,答案的選擇縮減到人格同一性的肉體理論和人格理論二者之間,當然,在實際生活中這二者總是同時出現,至少在一般情況下肉體同則人格同,從而兩種理論都認為人也同一,如果你相信靈魂存在的話那你可能會認為靈魂也同一,在通常情況下你的靈魂、肉體、人格和人本身都不發生變化。 要考慮到底哪個因素才是人格同一性的關鍵,我們就得具體提問具體分析,或許在有些奇幻科幻故事裡它們可以彼此分離,就好像肉體和人格是可以分離似的。 而那就是我將要做的事情,我要給你們講個故事,在這個故事裡你的肉體到了某個地方,而你的人格去了另一個地方,我希望大家能思考一下,在這兩者當中哪一個才是我,你若能辨別出哪一個是你的話,那將會有助於你理解到底是肉體理論正確還是人格理論正確。 那現在用什麼來指引我們進行思考呢?我要講一個比較恐怖的故事,當然不是現實生活中的,是個科幻故事,我將嚴刑拷打這兩種產物中的一個,我會問你們,「你希望我拷問哪一個呢?」或者換個更有針對性的問法,「你不希望我拷問哪一個呢?」因為我假設,我也確實是這麼認為的,對你們來說,不讓「你」被拷問很重要,所以,通過觀察你想保護誰將可幫你發現兩者中哪個才是你心目中的真我。 當然,我必須確定你們都會正確地思考這個問題,你們當中有些人可能非常善良且道德高尚,不希望任何人受到拷問,當我說,「我要拷打琳達了」,你們會說,「不,別拷打琳達」,同樣,如果我對你們說,「我要拷打你」,你們會說,「不,別拷打我」,當然你這麼說的時候其實還有一些小小的私心,對吧!那麼,我希望你們記住這些小小的私心,當我在講故事的時候-我們下節課才會講這個故事,當我下次講這個故事時,我會問,「好的,你們希望我拷打誰?這個人或者那個人?」,問題在於,基於我們都很熟悉的這種特殊的自私觀點-你真正在乎的到底是什麼?這將指引我們來確定人格同一性的關鍵是什麼,但你們想要聽這個故事的話,下次就得來上課。 2007年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