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大帝

講座四

彼得大帝在歷史上的意義,不僅在於他的軍事野心,及俄羅斯帝國在其統治下的極度擴張,也在於他將世俗文化、西方習俗及思想引進俄羅斯文化中的努力。儘管他個人的暴行臭名昭彰,但彼得關注科學及現代知識的熱情,對於俄羅斯和西方世界的關係及其國內政治,均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在彼得的統治下,西化派和斯拉夫派,或抵制外來影響者之間的鬥爭,可從俄羅斯至今的演變中觀察出來。

講座四:彼得大帝

    John Merriman 教授:今天我要講的是彼得大帝。俄帝國可以說是那些得以延續的帝國之一,這的確是事實。畢竟此前的四大帝國在一戰中相繼隕落,但俄帝國仍延續著。雖然是以一種極其不同的方式,它成為了蘇維埃帝國,這是事實。隨著1991-1992年蘇聯的解體,或者說蘇維埃帝國的傾覆,我想現在唯一留存於世的帝國就只有美國了。雖然只是非正式帝國,但卻依然存在著。其軍事基地幾乎遍佈世界各地。 因此,帝國的興衰顯然是這門課關注的主題之一。沙俄帝國在此之前已有大幅擴張,但是,是彼得大帝,是這個大傢伙擴張了俄國領土。他統治下的沙俄幅員遼闊。俄國曾是蒙古的進貢國之一,1230年代,蒙古人洗劫了基輔,蒙古鐵騎湧入俄國以及現在的烏克蘭。俄國曾是一個君主制國家,其領土逐漸擴大,延伸至烏拉爾山脈南端和裡海,並發展成為王朝國家。但俄國的影響力仍遠不及波蘭-立陶宛聯邦,後者遠遠比俄國強大,但卻受制於兩國的爭端所造成的影響。 彼得大帝所做的,就是擊退了鄰國,即阻礙俄國擴張的瑞典。他在著名的波爾塔瓦戰役中將其擊敗,這在書上有記載。1709年,波蘭與奧斯曼土耳其一戰,彼得大帝越過歐洲山脈,沿著裡海擴張,吞併著土耳其的土地。正如他所有的繼任者們一樣,他曾夢想征服土耳其首都君士坦丁堡,即現在的伊斯坦布爾,伊斯坦堡。這樣他就能掌控達達尼爾海峽。這條航道聯通歐亞,通向黑海。 所有這些都很重要。因為這些事件與現在的喬治亞問題有關。這是一個十分微妙、詭異的局面,使得現在的大國,即美國,不合時宜地聲稱科索沃顯然應當獨立。我記得小時候曾去過科索沃的佩克,很難說科索沃是否該獨立,也很難說塞爾維亞的領土不應得到尊重。我認為科索沃應當獨立。話說回來,美國政府也認為,那些喬治亞境內的非喬治亞人,不應享有和科索沃人同樣的權利。這整件事--媒體上的報導十分虛偽,純屬荒誕。 這樣離題去諷刺美國,唯一的意義是為了說明,黑海的確很重要。而彼得大帝是帝俄沙皇中,最早夢想進駐黑海,進而最終掌控君士坦丁堡海峽的。凱薩琳大帝 -沙皇都喜歡稱自己為「大帝」,她將黑海列為重要政策,然而她也未能如願。直到十九世紀,沙皇仍然在想方設法爭奪黑海。我們接下來講講彼得的新艦隊。儘管影響不大,但他親自監督,並且參與組建了這個艦隊。艦隊於1698年沿頓河順流而下,直取土耳其的亞速港。在亞速海上,俄國開闢了通往黑海之路,但隨後他們卻被迫撤退。 他們被打敗。在一場戰敗之後,俄國不得不把亞速奉還給土耳其人。所以,彼得大帝雖然為俄帝國的擴張立下汗馬功勞,仍舊沒能奪取黑海的入海口。但真正帶來的變化,以及波爾塔瓦戰役的意義,在於俄國在歐洲事務的參與度一度微不足道。書上提到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要是你們能去看看就好了。說的是,我想是路易十四的一個大臣,相當於現在的外交部部長。他給沙皇寄了封正式信函,也不一定是路易十四,可能是其他的什麼人,也可能是他給一個已經去世12年的沙皇寄了封信。俄國如此遙遠,以至於其他帝國不曾意識到它的存在。但在彼得的一場大勝後,俄國駐維也納大使報告了彼得取勝的消息,人們開始懼怕沙皇,就如同他們先前懼怕瑞典一樣。 現在對於我們來說很難理解,瑞典能有什麼好怕的?但那時的人們確實懼怕古斯塔夫•阿道弗斯,即三十年戰爭的殺戮。這是瑞典最後一次真正意義上插手歐洲大陸事務,雖然直到1709年才有了波爾塔瓦一戰。就是這樣,歐洲其他進行海外擴張的國家,沒有一個能像西班牙和英國那樣,擴張如此之多的領土,但彼得大帝做到了。在17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間,俄帝國的領土由210萬平方英里,增加到590萬平方英里。現在,可以肯定,當時的俄國在西伯利亞和北亞並沒有多少商棧。俄國耗費了很多時間,才使得其首都市容變成現在這樣。無論是莫斯科,還是之後的聖彼德堡。原因我們會講到。 即使如此,彼得大帝還是一手創造了這個龐大的帝國。長遠來看,將對歐洲事務產生極大影響,畢竟俄帝國的歐洲部分也是歐陸的一部分。它也將會在亞洲事務方面產生極大影響。1904至1905年,日俄戰爭見證了俄國人的失敗。這是俄國革命變革的關鍵時刻,我們之後會談到這些。那麼,彼得大帝是怎麼樣一個人?以前我總請我的朋友保羅•布斯科維奇來講這個講座,而我對此產生了興趣,最後自己也讀了一些資料,比如琳賽•休斯和其他人的著作。我在上個學期總結了一下。從各方面來說,彼得都不受人歡迎,並且性格冷酷,喜歡看別人受虐,甚至包括自己的兒子。不過,他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人。 他的成就之一,我想這也是今天講座的重點之一,就是他將西方思想引入俄國。在此之前,俄國沒有受到任何外界世俗的影響。這是彼得大帝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折性成就。他在動亂的波雅爾世界倖存了下來。波雅爾指貴族,容克是普魯士貴族,波雅爾是沙俄貴族和皇家政客。彼得是他父親與其第二任妻子的長子,因此對第一任妻子的親戚們而言,彼得是他們的一個潛在威脅。他母親及其波雅爾中的同僚,也就是當時的貴族,於1689年推翻了攝政王的統治。彼得從1682年起掌權,直到1725年他去世。 當時還沒有嚴格的沙皇繼承制度,基本上皇室家族內部人們不擇手段,數十載血雨腥風不斷。當時沒有外交部長。波雅爾議會,也就是貴族們的議會,實際上就在宮殿內舉行,也就是後來的杜馬[俄國議會]。一九零五年,尼古拉斯二世最終被迫承認杜馬,即俄國議會。後來他又食言,幾乎取消了議會的所有權利。此後杜馬又捲土重來。彼得是歐洲歷史上那些憑藉自己的個性和喜好,起到重大影響的例子之一。由於他是絕對統治者,他能隨心所欲。他負起了改革的責任,即俄國對於西歐思想如此大程度的開放,這都是他的功勞。 孩童時期他就很聰明,並對科學有著濃厚的興趣,他總想知道事物運作的原理。他著迷於星盤,並對航海很感興趣。俄國並沒有港口,他喜歡航海,並在湖泊、池塘、河流裡學習航行。俄國確實有個港口,但長年冰封。他到處遊歷,接觸到了天文臺、博物館、醫院、植物園。他對花園十分著迷,他的訪問團曾到歐洲。在穿越歐洲的成年之旅中,他到處遊歷,參觀了各種植物園。他熱愛素描,所以他不斷用素描把事物的原貌和運作方式記下來。他的求知欲,使得他藐視傳統宗教對於任何理性觀點的懷疑。這種懷疑不僅滲入俄國東正教,同時也滲入了天主教。看看伽利略的遭遇吧!他足夠幸運,沒有被他的教皇朋友綁在火刑柱上燒死。 彼得對數學和地理也很感興趣,進而喜歡地圖和製圖。他激進而徹底的變革,改變了俄國陳舊的國家結構。這種陳舊的國家結構沒有任何文獻資料,只是民間的傳言罷了。他將俄國變成一個歐洲君主專制國家,同腓特烈大帝非常類似,也與瑞典、奧地利,哈布斯王朝的奧地利,西班牙、以及法國類似。他不僅試圖仿效歐洲的絕對主義,也開放了俄國的商業貿易。他意識到貿易意味著財富,而財富則等同於俄國民眾生活水準的提高,我們待會再詳細說。他把俄國建成一個軍事大國。至少在十七世紀和十八世紀早期,它可以算是一個現代化的軍事大國。同時,他將歐洲文化注入俄國。 這兒我只是稍微講講,等到閱讀討論課的時候我們還會著重研討。當時俄國兩派思潮激烈交鋒,一派對俄國引入西方文化極端抵觸,同時堅信俄國傳統才是正宗。這批人後來被稱作斯拉夫派。他們與西化派之間劍拔弩張的氣氛,在俄國思想史上持續了整個十九世紀。我記得在密西根大學讀書的時候,我們在橄欖球賽的時候,會喊「衝啊!藍色軍團」,這週末我真的很傷心。當時我選了俄國思想史,俄國學者亞瑟•孟德爾曾教授這門課。我們讀到斯拉夫派和西化派,兩派間關於俄國走向的辯論,讀起來實在是一件快事。在十九世紀,他們中的很多人都在巴黎撰文,其中一些人是非常著名的作家,兩派的辯論形成了一種思辨的力量。 但是歸根結底,這牽扯到一個相當重要的主題,那就是俄國的哪些特質,該不受外界影響而保留下來。同時,俄國的哪些方面,應該允許非宗教勢力的影響而做出相應的調整。如你所見,這並非俄國獨有的。彼得大帝本人是怎麼樣的?有人描述他至少身長6英尺7英寸[約兩米],很魁梧。當然,不能和現在NBA的球員比了。不過,腓特烈大帝的警衛團,只是因為身高6英尺[約1.8米],就被稱為「巨人團」。當時法國人的平均身高約1.6米,拿破崙被人們公認為是個矮子,誇張點叫侏儒,實際上並非如此。他僅僅是有點肥碩,像尋常人那樣逐漸發福而已。他算是法國人裡中等個子的。 彼得大帝是一個高個子,身高兩米。他的手和腳卻十分小,這意味著他走路時可能有些蹣跚,在他豪飲之後更是如此。他的臉部會不自覺地抽搐,完全無法控制。當然了,我們沒有任何彼得大帝的影像資料。不過,那些在倫敦的豪華宴會上,目睹他大快朵頤的人評價說,他臉部的抽搐使其面目扭曲,他的下嘴唇存在畸形。當他說話的時候,他的頭會總是會歪向右邊。他雖然比普通人個子大很多,但人們並不會感到驚異。因為在那個時代,有生理缺陷極為尋常。在俄國的任何一個角落,你都會看到極端貧苦造成的自然生理缺陷。 而彼得大帝是沙皇,加上發起怒來十分可怕。因為他暴躁易怒,人們畏懼他[而不會去注意他的缺陷]。他可以變得很可怕,他的仁慈和殘忍都被人們當傳奇一樣訴說。在1698年和1699年的數次公開行刑裡,他轟走了劊子手,抄起斧子親自動手,手刃了幾個囚犯。1718年,他下令救活一名遭受酷刑的男子,卻是為了盡可能長時間地折磨他。他所有的內閣大臣和官員們都被迫出席拷打的場面,這麼做是以儆效尤,「你們最好別到處惹是生非」。 要記得一點,我們後面還會講到。因為彼得大帝經常外出,而當時的俄帝國幅員遼闊,當他離開莫斯科和聖彼德堡外出時,就會有人秘密集會、結黨營私、秘謀造反。他的兒子日後很不明智地牽扯在其中,這一點我們後面會講到。不過也有些事情顯露出他仁慈的一面。只是對於背叛者,他是絕不手軟的。他那不幸的兒子阿列克思就是一個例證。有一件事情很明顯,即彼得大帝的一言一行很不符合沙皇的身份。他的第二任妻子是一位拉脫維亞農民出身的女傭,這令貴族們感到恐慌,他們認為這門婚事極不相配。首先,一個俄國人怎麼能娶一個拉脫維亞人?何況女方還是個平民。 彼得大帝有將帥之才,在很多繪畫裡他都衣著光鮮,很符合沙皇的身份。不過在更多的繪畫中,他都穿著雙破舊的靴子,有時還露出穿著襪子的腳趾,可能是為了顯示節儉。據說,他親手補襪子。[畫中]他還戴著一頂破爛帽子,自1709年波爾塔瓦戰役,這頂帽子就一直陪伴著他。帽子上有個洞,是一枚本該打穿他腦袋的子彈留下的。他喜歡和普通人在一起,這是他不變的特質。他認為自己和俄國人民血肉相連,我們待會再談。他撤銷了車駕,因為他喜歡走路。他棄置車馬,解雇馬夫。而他自己以及他的警衛,還沒這些馬夫穿得好。 他無視精心佈置的晚餐座位,在不同的桌子間竄來竄去,站著吃東西。因為長年背痛,他不怎麼喜歡坐著,或者在宴席間四處走動,他無法在同一處待很久。當他要投宿時,他喜歡住在樸素的俄式農舍,就如你能在莫斯科郊外找到的那種。有一件關於莫斯科的史實。直到二十世紀,在莫斯科的郊外,還有許多農民住在這樣的小木屋裡。他就喜歡這樣[指睡在小木屋裡]。他說在那些木屋裡睡的很好,這可能是緣於他那並不愉快的童年。在這冰冷的大房子裡,親戚們的高聲謾駡,彼此的秘謀暗殺,給他的童年留下了陰影。他從不喜歡莫斯科,稍後我們會再次談到這一點。他之所以建造聖彼德堡,除了要建立一個出海口這個原因,還因為莫斯科的宗教勢力根深蒂固。 在國外旅行時,他拒絕住在為貴客準備的精緻寓所中。琳賽•休斯曾寫道,彼得大帝1717年去巴黎時,他沒有住在羅浮宮,而是住在一所私宅裡。我之前說過,羅浮宮裡有一個很大的宮殿,路易十四小時候曾住在那裡,這座宮殿後來在1871年被燒毀。當時彼得大帝直接租了一棟民宅,幾乎一趴下就睡著了。他喜歡睡在船上,波濤的起伏能使他入眠,所以他樂此不疲。據傳他愛吃農家食物,諸如捲心菜湯、稀粥、醃黃瓜拌肉、起士火腿和克瓦斯[一種微酸的淡啤酒]。這種酒由發酵的黑麵包做成,我曾經嘗過。 不過他對外國食物也很熱衷。有人曾找到一張他的訂單,200瓶「Hermitage」葡萄酒。「Hermitage」是一種很棒的葡萄酒,不過標價奇高,產自法國羅納河谷左岸,離當時我們住的地方不遠,但真的是貴得離譜。在17和18世紀「Hermitage」葡萄酒為品酒師所熟知,推崇至今。儘管他花了大筆金錢在「Hermitage」葡萄酒上,但是他愛吃捲心菜,以及與普通民眾一同進餐,人們對此還是津津樂道,就是如此。我真希望有機會去嘗嘗那酒。他生性十分隨意,據說他習慣用手抓著一大塊肉,就像我們在看棒球比賽時吃熱狗那樣狼吞虎嚥。儘管別人都衣冠整齊,等著肉和醬汁端上來,而他卻邊啃著那些肉邊四處遊走。 勃蘭登堡的索菲亞•夏洛特,我不知道那是誰,不過貌似是位皇家食客,她寫道,「很明顯沒人教過他吃飯的禮儀」。不過她喜歡他那自然不做作的舉止。丹麥的弗雷德里克四世認為他舉止粗野,不夠得體。他喜歡去化裝舞會,這也是他形象的兩面性的證明。他喜歡在普通人身邊遊蕩,或者住在農家小屋之類的。他喜歡穿成水手。當他環遊西歐時,他常常使用假名,就好像入住酒店時,登記用「張三」或「李四」做名字一樣。他會用一個普通人的名字,他在酒店登記時,不會簽彼得大帝之類的名字,而是用一個假名來代替。這也表明他對自己的身份的矛盾,以及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的不確定。所以這種角色扮演成為他生活的一部分。 這些華麗的化裝舞會和猜謎遊戲,揭露了他複雜個性中的一部分。當你看到他的畫像時,你會發現他很有沙皇的氣質。他的神態很像通常畫像中的皇室成員。在1697年他用假名彼得•米哈伊洛夫向西私訪,他甚至在自己的帳本裡,精心記錄了他使用的花費。他並不吝嗇,但他很留心皇室的開銷,個人的開銷。他用許多稱號來稱呼自己。例如某某上尉、某某上校、某某將軍。他並不是試著對日後的學者隱瞞身份,他是誰太明顯了,他的字跡行家一看就能認出來。不過這種逢場作戲無處不在。 我不記得何時何地提到過,最典型的一個案例便是醉酒議會。這是個他和他的狐朋狗友們模仿的政府,這個政府充斥了彼得的心腹和同黨、吃吃喝喝、不務正業,諸如此類的事宜。他們有自己的規則,一種仿憲法的章程,還有基本上是腐敗揮霍的儀式。這又是他多重人格的一部分。如果休斯是對的,他的這一部分性格,說明了作為沙皇不僅僅要衣著華麗,扮演沙皇的角色,參加華麗的舞會,和貴族上層一起消磨時光,整日無所事事。作為沙皇要做實事,要腳踏實地,勤勤懇懇。他的確這樣做了。沙皇要展現出雄才武略,剛強堅毅,勇敢無畏,並且在史書寫滿功績,能被當代人看做不世之功。 他不斷提醒那一事無成的兒子,「你要加倍用功,哪怕只是稍微用點心,對你做的事要更上心。多花點時間在軍政大事上,不要成天四處遊蕩。我告訴你,你最好這樣做,別打算反抗我的旨意」。但是有時候他也酗酒,暴飲暴食,因為他也需要放鬆。沙皇是很辛苦的,他早上4點起床,比誰都早到辦公室,哪行都是這樣。人們都開始留意自己是否來得夠早,「他有沒有看到,我天黑了還在這裡工作」。不過,冬天的聖彼德堡中午之後就天黑了。 不管怎樣,他喜歡實用的東西。比如他喜歡玩火,對煙火、炸藥、大炮情有獨鐘。他會打鼓。他熱衷於跳舞和宗教詩歌,他喜歡俄國東正教中唱詩班的音樂。他喜歡下棋、打桌球。我之前還說過,他喜歡數學儀器和望遠鏡,不論到哪裡他總是隨身帶著望遠鏡。他知道如何使用,而且知道想看什麼。他喜歡地球儀,喜歡看東西的地理位置。喜歡看到地圖上標出來的部分的西伯利亞,人們曾經不知道那裡有什麼。有點像17世紀80年代前非洲的部分地區,那裡在地圖上是大片空白,沒有人到過那裡。他對那些東西感興趣,他是自學成才的。 如果你是沙皇,你不需要讀什麼貴族學校,沙皇太子有私人導師,所有的太子都有。他時常犯拼寫錯誤,你們可以看到這一點。我雖然不懂俄語,但他寫東西的時候會拼錯。他的字跡很難辨認,難以辨認的字跡毫無疑問是歷史學家的噩夢。他建了個私人圖書館,裡面裝的並不都是宗教書籍,而是實際的書籍。比如有關防禦工事的、水力學、炮術、航海和造船的。但他也唱宗教詩歌,他有許多宗教書籍,大多是關於標準的禮拜儀式的,也就是一些宗教狂熱的東西。還有一些俄國東正教傳統中更現代的神學作品。 他作為沙皇矛盾的另一點是,他最信任的顧問,常常是從普通民眾中選出來的。而且經過一段時間後,他會在皇家官僚機構中給他們一個頭銜。但有時他傾向於選擇他很喜歡但完全不合格的人,例如不很得力的軍事指揮者。但他把俄國的極權主義,從帶有濃厚官方色彩的宗教文化完全分離,實際上這就是彼得大帝之前的俄國文化,也就是彼得大帝之前的俄國。那時的俄國文化完全就是宗教文化。如果你去過波蘭,我經常去波蘭,就像我之前說的那樣。如果你到過波蘭的卡拉科夫,那是哥白尼工作過的地方。我曾去過他的工作室,那是一個重要的學習中心,科學革命時科學知識傳播的中心,後來啟蒙運動思想的傳播中心。 在立陶宛的首都維爾紐斯也有一個大學,但在俄國沒有大學,在俄國沒有與英國皇家學會一樣的組織。倫敦的皇家學會對科學革命的傳播非常重要。沒有像Académie des sciences[法語]一樣的組織,也就是巴黎的法國科學院,在1666年創立。俄國沒有法律傳統,也就沒有法學院,沒有醫學院,沒有世俗文化。彼得之前的百分之九十的書籍都是教堂裡的祈禱文。在俄語中都沒有「國家」這個詞,也沒有「君主制」或「政府」,這些詞當時根本不存在。「國家」只是個抽象概念,但沙皇這個人是真實存在的。 在15世紀60和70年代,那些波維爾們[沙俄貴族],波維爾中的一些人開始學拉丁語和波蘭語。直到17世紀末期,外交活動仍然用拉丁語進行。後來,你們知道,就變成了法語。那麼,彼得的成就有哪些呢?除了我已經提到過的那些,我等一會還會再提。16世紀時,莫斯科公國已經征服了伏爾加盆地遊牧韃靼民族住的地方,這是很重要的一點,因為他們住在農業發達的黑土地區。在普魯士發生了與俄國一樣的事情,東歐的其他地區也是一樣,特別是哈布斯堡王朝的領域。說個不好的雙關語吧!被迫簽下契約變成農奴的人們把這些地區改頭換面了,其實並不是契約,他們透過法律上成了這塊土地的一部分。這是隨著農奴制的擴張發生的。 農奴制度隨著俄帝國的擴張而擴張,他們已經控制了西伯利亞,在15世紀40年代,其勢力已經到達太平洋西岸。我已經提過了領土擴大的面積有多少,而人口從六百萬增加到一千六百萬。他們向北擴張到阿爾漢格爾,有了一個港口,但常年冰凍。而且,我已經說過,向南和東南擴張到了土耳其。但是彼得想要一支海軍,某種程度上這是一個迴圈推理。如果你想要一支海軍,你就得有一個港口;如果你有了港口,那你就必須有一支海軍。為什麼不建一支呢?他先找荷蘭造船師在河流上建了支海軍。 他曾經說過,如果他不是俄國人的沙皇,他會做個英國的海軍上將。他學會了荷蘭語,荷蘭語是很複雜的。在1696年,當土耳其戰爭發生的時候,或者其中一次戰爭時,他以一名大使館軍人的身份匿名去了西歐。這又是他的小花招之一,他的角色扮演遊戲。在那裡他認真地學習了木工。他去了萊頓醫學院,他想看看如何解剖人體,所以他也去了那裡。然後他去了倫敦,沿著泰晤士河,倫敦是當時世界的主要港口,和阿姆斯特丹一樣。他在那裡學了造船,因為造船在他看來,是理性思想的應用,是推理、思考、實驗的實際應用,這讓他對科學革命有了興趣。這並不令人驚訝,因為應用科學就是科學革命的本質。他甚至可能參加過貴格會議,但我們對此不能確定。 問題是,如果你是一個強大的內陸國家,你想使自己的勢力到達海洋,最好要有一支海軍。他年輕時就學會了航海,但是在河上。這也同時使他對巴洛克藝術有興趣。他在莫斯科有許多巴洛克風格的面具,後來在聖彼德堡也有。所以,透過所有的這些事情,用我之前用過的一個詞來形容,當他在建海軍和擴張領土時,他使得波維爾貴族臣服在他的絕對權威之下,又是這個表達。 那時只有兩三百個波維爾家族,他們共擁有四萬農奴。兩三百個家庭就擁有四萬農奴。在17世紀,他們在莫斯科建造了巨大的房屋,用的是老式傳統的俄國的建築風格。沙皇俄國倒是非常像查理曼帝國,即西元800年在亞琛加冕稱王的查理曼帝國。擁有龐大的官僚機構,並非是真正的官僚,但這些皇親貴戚的確代表了王室的意願。而實際上,它對幅員遼闊的俄國產生的影響絕非那般重大。沒人告訴民眾他們該怎麼做,但每個俄國人對沙皇效忠的意願卻被加強了。 這算是一種先進的國家政權形式,也是他值得褒揚的事蹟之一。彼得大帝建立了顧問委員會,在很多方面,這都和西方絕對統治者的內閣相差無幾。無論是絕對主義國家,還是非絕對主義國家,從一七零八年到一七零九年間,他在廣袤帝國中推行了歐式的政權管理機構。他還打算修建新的帝國首都,這就是聖彼德堡的來歷。那兒曾經是瑞典的領土,但他透過戰爭贏得了這片土地。我曾到過他修建的夏宮看過,據說尼古拉二世特別喜歡那個地方。彼得大帝修建了這座新都。 那麼,修建聖彼德堡到底有什麼重要的意義呢?我不知道你們之中有多少人去過那兒,我並沒有在那個地方逗留過很久,但這座城市和莫斯科完全不一樣。,在莫斯科,你會看到許多古老的傳統教堂,其尖頂高高聳立於天際,即那些受俄國東正教風格影響的教堂。而聖彼德堡卻是另一番光景,它是一個經過傳統強權嚴格規劃的城市典型。它擁有一條幽長的林蔭大道,這便是有名的涅瓦大街,它見證了一九一七年的二月革命。這裡占統治地位的建築並不是那些教堂,而是那些政府建築,即政府機關。這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地方,會讓你想起馬德里,會讓你想起柏林,也會讓你想起凡爾賽宮,更會讓你想起後歐斯曼時期的巴黎,即十八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巴黎。我所稱的帝國主義直線型風格的範本,有足以讓軍隊列隊透過的寬闊的林蔭大道,還有閱兵台之類的設計。這些和莫斯科太不一樣了。 那些宗教領袖並不喜歡彼得大帝,因為彼得大帝為俄國文化帶來了外來元素。他們對那些改革的措施本來就上下不定,反對將巴洛克式的宗教儀式,建築模式,和源自中歐及奧地利的聖儀的影響相結合。現在可好了。有這麼一個傢伙,讓俄國的貴婦人們穿得像西歐的女人一樣。在當時人們把大鬍子當做虔誠的象徵,彼得卻叫人把鬍子都刮了,他叫人們要像熟練揮動武器一樣來揮動刀叉。他把那些非俄國的習俗都引了進來,將他們帶到了沙俄。這導致他和教堂的關係極為緊張。但他同時還是,他是一個非常虔誠的信徒,但他所帶來的宗教改革讓教堂深惡痛絕。 一些俄國貴族開始戴上了西方風格的假髮,這樣的假髮,你可以在凡爾賽的宮廷裡面見到。婦女們不得不穿上高跟鞋和歐式女裝,在鵝卵石鋪的路上步履蹣跚,有時甚至會摔得四腳朝天。他也以沙皇之尊頒佈有關日常生活的法令,這可真是一個巨大的轉變。而說到彼得的兒子,就是一個深受傳統宗教影響的人。他在彼得大帝結束了一次歐洲旅行,回到俄國時,密謀反抗他的父親。在一七一六年到一七一八年的離婚案中,阿列克謝站在了母親這一邊。他也不喜歡拉脫維亞鄉下出身的第二任妻子。這個王子也對兵役沒興趣,他非常懶。他的父親對他說,「我老是發現你成天遊手好閒,而不在這節骨眼兒上多花點功夫做正經事」。但阿列克謝根本聽不進去。他開始透過各種途徑,和保守派貴族們進行密謀。他前往奧地利想得到奧地利國王的支持,從而透過向俄國開戰來反抗他的父親。真是個餿主意。他一回到俄國,他的父親就下令對他用刑。 嚴刑之下,阿列克謝命喪黃泉。他本人可能並非死於嚴刑,而是在冰冷的牢房裡凍死的。而他的同夥當然也被大刑伺候了,他最終可能死於肺結核。但這也和他一落千丈的地位有關,這就是他悲慘的結局。但是俄國文化西化的時間,其持續時間超過了阿列克謝的一生。彼得大帝引進大量的西方著作,包括約翰•洛克的著作,從這件事本身來說就是一件了不起的成就。畢竟,對俄國東正教的教士們來說,他們對文藝復興一點興趣也沒有,也不關心科學上的革命。在一七一零年,俄國開始派大學生外出深造。主要是去義大利,當然法國和英國的都有。他們學習一些實用的東西,比如大理石打磨、金屬冶煉和銅器製造。並且不僅僅是造船術,他們也學習精神生活。 在某種程度上,這點很可能有爭論。比如我現在的觀點,而且我並不是第一個這麼做的。但我承認,彼得大帝在許多方面像一個學生。他是西方理性主義思潮的學生,是科學理性主義的學生,也是啟蒙運動思想的學生。至少是早期的啟蒙思想。他並不反對東正教,但他認為人們當僧侶,簡直就是浪費時間。所有的人在東正教堂裡都是地位平等的。他對修士們的態度就像某個僧侶說的,「吃了就睡,睡了再吃」。當然他們也會祈禱,這對彼得大帝來說無所功用,因為這對俄國沒有任何貢獻,全然沒有為王朝的利益服務,而這點上,他和俄國人民的看法一致。 他絕不會想要拋棄一個,把每個人都劃分階層的等級社會,從來沒有動過這個念頭。我們說的是在十七世紀末到十八世紀初。但他同時還認為,借助利用科學和理性的工具,來為國家利益服務也是非常重要的。即使你所看到的所謂「國家利益」,只是軍艦上的炮彈能比敵艦射得更遠,或者其他諸如此類的東西。但彼得大帝還修建了俄國第一家博物館,第一家航運學校,還有很多方面上的「第一所」學校。彼得大帝在位時期發行了大量的書籍、宣傳冊子、報紙、和地圖等印刷製品,數量比俄國過去一個世紀的總和還多百倍。 正如琳賽•休斯所說的那樣,彼得對任何以其他方式服務國家的行為,都持懷疑態度。尤其是僧侶生活,這我在前面已經提到過了。他認為為國盡忠,就應該透過繳稅或者服勞役來履行國家義務。而與此同時,他對無神論也是持懷疑態度。因此他還是一個很正宗的俄國人,但鼓勵引進更西歐文明式的思考方式。這對於落後的俄國來說還是非常重要的。他曾經這樣寫道「最要緊的事,就是牢記我們的職責和法令,並且不把今天能做的事拖延到明天去做」。他兒子就是這麼拖延的。「如果一個政府的頒行的法令成了一紙空文,這樣的政府還有存在下去的必要嗎?」他說了諸如此類的很多話。俄國人們的生活應該更好一點。 彼得的治國理念對於俄國是前所未聞的,但也逐漸紮下根來,他的功績即在於此。他在一七零四年寫給他的兒子信中說到,「我可能明天就死了,而如果你不能遵循我的的腳步,你是不會快樂的。你一定要熱愛那些能為祖國增添光榮和輝煌的事物,你一定要熱愛俄國那些忠誠的大臣和臣民,不管他是來自外國還是國內。同時你也必須不遺餘力地為公共利益服務。」。「公共利益」是非常明顯的啟蒙思想,它最早出自於洛克那些人。「如果你辜負了我對你的期望,膽敢把我的話當耳邊風,我就絕不認你這個兒子」。而這也是他兒子最終的下場。 彼得是一個狂熱的愛國者,他愛民如子。正如休斯所說,他雖然歆慕外國文化,但仍被本國傳統所抑制,他還是忠於他統治之下的俄國。他使追求公共利益,真正成為深入人心的理念。不幸的是,他的接下來的繼任者並不把這當回事兒。總之,他勇於挑戰,深謀遠慮,卓有成效地摧毀了俄國落後的傳統。而這樣以來,他就如同是一個局外人一樣來對待俄國傳統,這種矛盾成了他個人生活的一部分。他的這種矛盾的生活方式,在接下來的俄國,即便是在今天的俄國也是個不變的主題。俄國現在有斯拉夫派和西化派。一些人是希望,基於俄國國情找到一種永恆真理;而另一些人則是希望,調和西方文化和俄國本土文化。彼得大帝曾探求著調和兩者之間的解決之道,他所做的這些努力應該被永遠銘記。下一次課是關於啟蒙運動的,有些你們乍看之下絕對想不到的人物,卻引領了那個時代。下週三見。 2008年9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