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係的藝術︰微軟、中國和比爾蓋茲的先驅計劃

第三部分

關係的藝術︰微軟、中國和比爾蓋茲的先驅計劃(三)

    故事還沒結束 如同我們一開始提到的 幾個禮拜前胡錦濤總理前往美國 他已經開始看到 微軟花了12到14年的長期投資成果 他的第一站就是前往西雅圖 與比爾蓋茲共進晚餐 接著發表的聲明 就是中國 最大的電腦製造商聯想 (Lenovo) 將在每台於中國售出的個人電腦中 安裝合法的Windows作業系統 並與其它三個中國電腦製造商 做了同樣的交易 這將會替微軟 帶來一年約1.5億美元的收益 我們認為這是經營多年的關係 所得的成果 不只是研究實驗室的功勞 每次比爾蓋茲會見中國領導人時 實驗室的主管也會參與 事實上 還會為胡總理做技術示範 他其實是提供方程式辨識器的示範 中國領導人幾乎都是工程師出身 所以當二次方程式展開後 馬上就能夠理解 但我們忍不住會想 你們能想像誰來給布希總統示範嗎? 你們會注意到 比爾蓋茲學了些中國的舉杯禮儀 他的杯子比胡總理低 好了 不管怎樣 今天故事就此告一段落 這是一個關於競爭與復甦的故事 我們很高興看到 這樣的現象發生在世界各地 謝謝大家 我們現在來回答提問 後面那位先生是的請說 那是個很棒的故事 我去過中國好幾次 我記得早期微軟在中國並不順利 他們想發展中文軟體 可是他們不了解 在台灣使用的中文字與中國大陸不同 他們把在中國展示正體字 這是一種資訊鴻溝 不過如你所見 他們學得很快 我能證明微軟Windows的 中文書寫軟體很好用 比得上台灣及其他地方的同類產品 這點值得鼓勵 另一個問題是 你們所提供的那些建議 幾乎都能對症下藥 且對1960年代進軍日本的美國企業 幾乎給予相同的建議 而這些忠告也都運用得恰到好處 然而美日關係現已大大不同 相較於中國 設在日本的實驗室越來越少 關於這個差異您有何看法? 我可以特別針對 實驗室的部份給予意見 因為我在這方面了解的最多 其中一點⋯ 在日本的西方研發組織數量 還是比在中國多很多 但幾乎在每個個案中 組織規模的大小卻差很多 這些組織的規模很小 因此無法專精公司需要的某個技術領域 有些在我看來甚至是被邊緣化了 因此 微軟在一開始設立時 就對此相當重視 所以要建立專門技術中心 特別是使用者介面和多媒體 如你們所見 從中國實驗室一開始建立時 便停止被邊緣化 他們投入更多資源 這就是我們所能提到的一項差異 是的 我想我能說的是 差別在於國家的大小 那是很明顯的不同 中國在人才與市場佔有率的數量上 佔有優勢⋯ 中國與日本的體制不同 他們現在想讓 中國的大學改變成美國的模式 日本則是歐式、德式 這很難加以改革 的確 我們與許多中國教授談過 其中一點是 中國於25到30年前實施經濟開放 這是一股運動 並且真的帶動了整個中國 在課程方面也逐漸地西化 大約 我不確定 有12到20所不同的學校 被指定做這樣的改變 取代傳統一直 考試、考試、考試的模式 這是我們覺得相當有趣的其中一點 因為在這裡 我們的教育單位 嘗試增加考試的次數 但在另一端卻努力擺脫這個制度 我覺得你們準備得很充分 我非常喜歡你們的演說 我所好奇的是 愈來愈多優秀的年輕人突起 且表現得相當謹慎 現在有任何原因 可以讓他們變得敢衝敢闖嗎? 他們了解這樣的行為嗎? 這對高階管理者而言是個挑戰 目前有何轉變呢? 我要說的是 在我們的書中有幾個主要的角色 有一個人受了完整的中國式教育 他成為多媒體小組的新進研究員 現在他已成為微軟在網路廣告平台 與搜尋領域的關鍵領導人 還有一些其它 我想可以稱得上的改變的例子 不過只是少數個案 很難說出一個平均的統計數字 到底最後這些孩子的出路發展如何 不過他們當中許多人 最後都離開微軟自行出來創業 所以至少創業的能力是在那裡萌芽 重點之一是微軟認為 他們多年來栽培出的年輕人才 使他們在中國較Google更具有優勢 而李開復才剛剛起步 還要花上幾年才能在中國造成影響 所以我認為他們真的感受到 現在是開始收穫的時候 他們正在享受高市佔率 或者顯著市場佔有率的成果 我只想請問你們一個問題 到底網頁使用中 英文的百分比是多少 我們沒有確切的數字 我不知道這裡有誰知道 我真的不太清楚 但我看過一份報告指出 未來5到10年內 中文網頁的數量將多於英文網頁 你們是對的 因為就內容管理與搜尋確認而言 你得弄清楚你在搜尋的特質是什麼 那就是為什麼我會認為你們在 Google 的研究室裡 已就該方面進行了一些探究 當我們搜尋時 會使用什麼樣的字集? 我們所使用的架構是由何種知識所建立? 我敢說多語搜尋會是 21 世紀的超級大戰場 我們說過會在 6:30 開始舉辦接待會 所以現在只能再答覆一個問題 在為你們購買的那些書上簽名的同時 我們會樂於回答更多的問題 Bob 你們的書名中有比爾蓋茲的計劃 就此而論 這本書與他的願景 到底有多大程度的關聯? 你們曾與比爾蓋茲討論過這本書嗎? 有的 我們曾與他簡短地做過訪談 大約 20-30 分鐘左右吧 討論關於中國與研發實驗室的問題 然而 事實上去年夏天 在日本的時候 我們還得問他 究竟什麼時候才要在日本 開設北京研究室的支部 我們正在實踐我們討論的計劃 當我們說要為將來作打算時 我們所討論的計劃是不只將中國視為一個市場 更要規劃引出 一群人的才華 形成一股泉源 帶出新技術與新想法 而這群人可能不會到 Redmond 來 甚至連美國都不會踏上一步 那就是我們在談論的事情 在年底 你們也知道 就在去年 微軟首次在印度開設了研究實驗室 我們也或多或少地預示了那件事 一方面是透過微軟的觀點 另一方面也是稍微透過蓋茲的觀點 但是我們沒什麼時間跟比爾待在一起 最近我們得為他在書上簽名 就這樣吧 好的 非常謝謝大家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