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係的藝術︰微軟、中國和比爾蓋茲的先驅計劃

第二部分

關係的藝術︰微軟、中國和比爾蓋茲的先驅計劃(二)

    第二就是人才招募⋯ 他不能降低人才素質的門檻 必須確實募集菁英份子 在此同時 當你選定了–我們稱為內包 許多來自中國大學的本地人才時 你還必須要有優秀的資深人員 能花時間一對一地確實指導他們 或至少能委託資深研究員 花時間指導這些孩子 我只是稍微簡略地講一下這件事情 Bob跟我有機會能參觀 微軟實驗室當時正在進行的計劃 這張照片 是在北京清華大學的禮堂拍攝的 李開復在一年之內 安排了電腦科學的巡迴演講 演講者都十分優秀 有普立茲獎的得主 甚至也有諾貝爾獎得主 而他們要去中?的一些地方 一些根本沒人知道微軟的地方 一方面為了在那裡打開品牌知名度 同時也表示他們要與當地官方 及大學合作共同培訓學生 在招募來的菁英人才之中 首批學生中的其中一個 就是穿藍夾克的這個孩子 他叫李勁 他在中國已經成了名人 要拜這張照片所賜 這張拍攝於 1984年的上海科學博覽會 你們看到李勁 正在為中國改革領導人鄧小平 示範電腦操作 此舉之所以有名 是因為這是推動中國電腦科學教育 這個廣大運動的一部分 據說當時鄧小平有一句口號: 「中國電腦科學教育要從娃娃抓起 他們是中國的未來」 他在說的同時 還把手放在李勁的頭上 於是上千萬人到今天 都知道李勁的綽號是「鄧摸頭」 不過我們努力去找 鄧小平摸頭的照片 卻沒有找到 所以這可能是個虛構的故事 我們沒有照片佐證 這張就是「鄧小平摸頭」的照片 即使他其實沒有摸 與年輕人才一起 他們必須招募資深的人員 這些傢伙看起來並沒那麼資深 可是卻有了不起的成就 他們三位是我們書中的主要人物 他們與實驗室的運作密不可分 他們是李開復之下的核心幹部 在他離開後承繼他的工作 左邊這位-我只大略介紹一下他們 左邊這位是張亞勤 他在12歲時 成為中國最年輕的大學生 他是多媒體工程的專家 在美國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 他捨棄麻省理工而選擇喬治華盛頓大學 對此我不確定好還是不好 不過似乎還不錯 他在Sarnoff公司闖出了名號 30歲就成為IEEE(電子電機工程學會) 有史以來最年輕的院士 真是不可思議 現在他是微軟中國區的副總裁 負責微軟所有在中國的研發事宜 底下大約有一千人並且快速成長中 中間的這位 他的名字叫張宏江 跟張亞勤沒有親戚關係 講到他的背景 也是個有趣的故事 他來自中國的農村 他稱那兒為中國的堪薩斯 他和兄弟倆是縣裡 六個上大學的人裡頭的兩個 當時正是70年代中期文革結束之後 國家的教育大多停擺 所以能通過升學考試是很困難的 現在他領導的發展實驗室 是北京研究實驗室的發展部門 名為先進科技中心 他的專長是影像與資訊檢索 也就是網路搜尋的骨幹 右邊這位是沈向洋 他現在是北京實驗室的主任 他是圖像方面的專家 他在中國長大 13歲就進了大學 所以這些人自小就是天才 他在卡內基美隆大學取得博士學位 事實上 他曾被麻省理工的研究所拒絕 所以他到現在還有些心懷芥蒂 因為你知道嗎 為了刺激他底下的研究員 他會說 「你覺得 你能比麻省理工的那些傢伙做得更好嗎?」 在圖形技術方面 如果他們達不到要求 他們就別想睡了 但最近 他被表彰為微軟的卓越工程師 只有少數人能獲得此一殊榮 所以他也是個受人景仰的小伙子 對微軟而言 這些人就像磁鐵一般 當微軟首次來到中國時 只得到冷淡的回應 研究部的資深副總裁來到清華大學 這所中國的主要科學院校演講 卻沒有人要介紹他與招待他 他在中國可說是默默無名 所以微軟只好派員工假裝是清大學生 「歡迎!歡迎來到清華大學!」 不過這些人卻改變了這種情況 實驗室開始湧入數千張履歷 許多人想加入實驗室 成為中國電腦科學的菁英 從實驗室 開始招募人員的最初6個月裡 情況進展的非常順利成功 但馬上他們又遇到了障礙 即使這些人都來自中國 或受過中國文化洗禮 但他們並不那麼欣賞它 西方研發系統與中國教育體制之間 始終存在著極大的溝通與文化差距 所以就像是 管理者習慣直接地表達 但這些新招募的學生 則試圖從字裡行間去做解讀 管理者希望這些博士們 能積極主動且富創造力 他們習慣於聽從指令 甚至鮮少想過要跳脫制式的規則 因此竟然造成很大的文化衝突 我們試著去找能引起共鳴的照片 這是我們所找到最好的 微軟執行長Steve Ballmer 在夏天與北京研究實驗室的一些人 一起打籃球 當他試著解釋一些籃球動作時 你看他們不知所措的眼神 我們以為這張照片很棒 直到我們拿給微軟的人看 他們說: 「每個人看到Ballmer都是這樣」 但這是實驗室的一大危機 他們要以新的眼光 看待自己從事的工作 他們必須改變習慣 必須重新安排所有的目標 並使他們更明確 為了讓他們成功 還要花許多時間讓新員工了解 他們身上所背負的期許 另外他們必須有更長遠的視野 如此才能有所貢獻 我們在書中花了許多時間著墨於此 接著我們直接跳到這裡 告訴你們 他們已經成功 為微軟建立了五項專門的核心領域 使用者介面是李開復的獨創領域 像是語音辨識等方面 多媒體、圖形、無線通訊 和最近的搜尋技術 事實上 微軟本來在2000年左右 就取消了搜尋方面的研究 張宏江又讓它起死回生 就是照片中間的這個人 但卻是私底下的計劃 在2003年 當微軟重新發現到 搜尋技術的重要性時 他們很快地在實驗室中急起直追 這項技術大概已經成為 微軟新搜尋科技發展的中心 拼命地想要趕上Google 所以原本只有100名研究員 現在已經增加到200名 他們已經發表了上千篇報告、 申請了上百項專利 只是給你們一個概念 世界頂尖的圖形學年會SIGGRAPH 去年發表的94篇論文中 有9篇是出自北京實驗室 而關於資訊檢索的SIGIR, 這個搜尋領域的主要會議 你會看到來自全世界的相關論文中 有13%到14%也是出自北京實驗室 至於產品方面⋯ 已開始將技術運用在 微軟商業的各項產品上 就像我說過的 他們正迎頭趕上 特別在搜尋技術方面 現在他們在實驗室裡 建立了完整的搜尋技術中心 大約有50多名工作人員 年底時將會達到100多人 書中有一個主要的訊息 那就是儘管你很成功 儘管有了不起的研究、科技和產品 特別是在中國 你還是不能忘記要不斷地建立關係 因此書中其中一章提到 我們想帶你們來到幕後 參與微軟高層與中國政府官員的密會 稍微告訴你們他們如何互動 還有談論何種交易 地點是在 北京西北方距離約40英里之處 沿著中國的萬里長城 又稱野長城 因為那裡尚未修復完成 你可以看到植物和樹木生長其中 要攀爬城牆十分困難 下雨的時候很滑 這一段城牆的歷史 可以追溯到14世紀 山腳下座落著一棟 超現實建築風的展覽館 名稱叫做長城公社 如果你們有機會造訪這裡 我推薦這個地方 這裡也是高級的休閒勝地 是經過特別設計的11棟別墅之一 你可以看到長城在山脊延伸的景象 2005年的5月 我們參與了微軟與教育部的秘密會議 這具有歷史性的意義 因為這是首次有外國公司 與部裡各個重要司的成員坐下商談 他們所談論的 以及他們試圖 要推展進行的計劃稱為「長城計畫」 就是微軟與中國 合作訓練學生與研究人員 來發展他們的才能 幫助中國培養下一代 或是新生代的軟體開發者 相對的交換條件則是 微軟接受讓這些人才 從事微軟本身的計劃 協議的另一部份是 微軟要贊助這些軟體學院 現今中國的電腦科技系所 焦點在於研發而非理論 但是 會議中最有趣的是 觀察社會習俗 以及人群如何互動 還有整個過程中展現的耐性 一開始 兩方人馬並不熟識 高階人員花了許多時間 只為了決定該坐在屋裡的哪個位置 所以書中有幾則故事提到 坐的地方不同 給主人的印象也會有所差別 高階者通常坐在屋子的正中 或是桌子中央 資淺人員則坐在邊緣 然後他們會一個個等著被介紹 在幾小時的會議後 大家開始稍微放鬆一點 然後可能進入晚餐時間 所以他們安排豐盛的自助餐 包含各式各樣的中國菜、飲料和酒類 我們觀察到一件有趣的事 就是中國人舉杯敬酒的習慣 這些是我以前不了解的 還有有一些規矩⋯ 那是因為你不會說中文 規矩是開始時不能先舉杯 也不能一次跟所有人敬酒 必須要一對一 用餐時要不斷舉杯 即使杯子空了也一樣 為了向對方表示尊敬 你的杯子要拿得低一點 有時雙方的飲料還會濺出來 因為他們互相碰杯 這一章中我們提到⋯ 會議尾聲並沒有簽署協議 但關係已經開始建立 在往後幾個月會持續進展 事實上 他們的確在 去年秋天成立一筆很大的交易 當時 也就是去年五月 對微軟而言一切看起來都很好 事情進行得很順利 在中國幾乎沒有對手 與他們競爭吸收菁英 我們曾經待在實驗室將近一年左右 從2004年11月到2005年11月 我們從旁觀察他們 他們也開始忘記我們的存在 我們很高興能越來越了解這些事 有一次 我們跟著資深研究副總裁 坐巴士前往北京機場 我們坐在後座 他開始談到微軟如何打敗Nokia 而贏得諾貝爾獎 他像這樣說: 「因為瑞典人討厭芬蘭人 所以當我們打敗Nokia時 我們就會得獎」 我們一路觀察下來 每件事看起來都很棒 但在2005年5月時 微軟上上下下沒有人料到 幾乎在會議進行的同時 實驗室的創辦者李開復– 當時是Redmond的副總裁 寄給Google執行長 Eric Schmidt一封電子郵件 說道:「我聽說你們對 前進中國有興趣,我可以幫忙」 事情發生在兩個月後 就是去年7月 李開復宣佈加入Google 如同替比爾蓋茲所做的 要在北京設立研發實驗室 除了幫Google打入市場 還要幫他們吸收中國人才 他現在任職於Google 之前有不利的官司纏身 李開復在事後寄了電子郵件給我 說:「我很抱歉搞砸了你的書」 我說:「唉 真是太糟糕了」 這些真相稍後才揭露在法院文件中 我們也把這對抗記錄了下來 不過去年年底他們雙方和解了 李開復現在在中國的北京 用同樣的步驟打造實驗室 事實上他將Google實驗室 安排在清華大學旁邊 介在微軟實驗室與清大的中間 他們也正在起步 他們在人才的吸收上 已經可與微軟匹敵 許多人捨棄微軟而選擇Google 他們首先開給李開復的條件 是一千萬美元 這對研發管理者來說 是史無前例的高薪 在我們看來 這是個好消息 我們認為這樣的競爭模式 將來會像雨後春筍般不斷發生 微軟一直經營得很好 但有競爭會做得更好 Google 正在進步 特別是中國也在進步 因為中國現在迫切需要的 不是資本或低成本的製造業 而是獲得創造知識的工具 如果西方公司能進駐並提供訓練、 與大學建教合作 實際上 即使是為了自己的競爭優勢 而播種培育新世代人才 你將會在中國 闖出一番相當成功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