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chel Botsman 談協作消費的案例

Rachel Botsman: The case for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

在TEDxSydney,Rachel Botsman說我們「熱衷分享」,並表明Zipcar和Swaptree這類網站在改變著人類的行為規則。

講者介紹

Rachel Botsman

Rachel Botsman 撰寫和演講了關於通過網路技術進行協作和分享的影響力,以及它將如何改變商業、消費主義和我們的生活方式。她是《何為我的就是你的:協作消費的興起》一書的合著者。

Rachel Botsman 是《何為我的就是你的:協作消費的興起》一書的合著者。她是一名社會革新者,撰寫、查閱和演講了關於通過網路技術進行協作和分享的影響力,以及它將如何改變商業、消費主義和我們的生活方式。 她是CCLab的創始人,一個創新培育中心,與創業公司、大公司和當地政府部門合作,基於協作消費的理念,傳遞創新的解決方案。她就品牌與創新策略方面諮詢了財富500強公司與全球領先的非營利組織,她還是William J. Clinton基金會的前任董事。

譯者介紹

翻譯人員洪曉慧

繁體編輯朱學恒、洪曉慧

簡體編輯朱學恒、洪曉慧

檔案後製處理洪曉慧、謝旻均


Rachel Botsman 談協作消費的案例

  • 今天我想談一下,協作消費的興起。我會解釋它是什麼,並想在15分鐘內讓你相信,這不是個站不住腳的想法,或者一個短期趨勢,而是一個強大的文化和經濟力量。不單重塑了我們的消費物件,還有我們的消費方式。

    我將以一個看似簡單的例子開頭。舉一下手,多少人擁有書籍、CD、DVD或者視頻,放在家中的某個角落,你可能不會看第二遍,但你又捨不得扔掉?我看不到所有人,但看上去所有人都舉手了。在我們家中櫃裡有一套《反恐24小時》的DVD,確切說是第六季,我想這是三年前買下來做聖誕禮物的。我丈夫Chris,還有我,很愛這部劇。但要面對現實,當你看過一遍,或者兩遍,你一定不想再看下去,因為你已經知道Jack Bauer怎樣打敗恐怖分子。因此我們架子上的東西,對我們已用處不大,但對其他人仍有即時價值。在講下去之前,我有一事告白。我在紐約住了十年,而且我對《慾望城市》很有興趣。我想把前集重看一遍,作為下週續集播放前的熱身。因此我能否把我們不想要的《反恐24小時》,換成想要的《慾望城市》呢?你可能已經注意到,一個新生領域已經出現,叫做交換交易。關於交換交易,最簡單的比喻,就像一個網上約會服務,提供給所有你不想要的東西。它所能實現的就是通過網際網路創造無窮的市場,將路人甲的所有物,與路人丙的需求物匹配,無論是什麼物件。

    幾週前,我去了這樣的一家網站,叫做Swaptree。裡面有超過59300件物品,可以用我的《反恐24小時》即刻換得。想不到,位於加州洛城近郊Reseda的用戶rondoron,願意用他或她的幾近全新的《慾望城市》,換我的《反恐24小時》。換句話說,所發生的是Swaptree解決了我棘手的問題,經濟學家稱其為「需求的一致」,用了不到60秒。更令人驚奇的是,它會當場列印一張購買標籤,因為它知道物品的重量。這些就是諸如Swaptree的網站背後,技術層面的奇跡。但我的興趣不在這裡,也不在Swaptree本身。

    展開英文



  • 我熱衷的,這幾年來致力研究的,是這些體制內在的協作行為和信任機制。當你想想看,就算在幾年前,這都是個瘋狂的想法。我會把我的物品與一個完全陌生人交換,我不知道對方的真名,也不經過任何金錢交易。然而Swaptree上99%的交易都進行的很順利,剩下那1%的負面評價,是為一些較輕微的原因,如物品沒有及時送達。這是怎麼一回事?一股極其強大的力量,有著巨大商業和文化影響已,登上舞臺。也就是,這種技術,使得陌生人互相信任成為可能。如今我們住在地球村,我們可以模擬從前只能面對面進行的活動,但其規模前所未有。因此真實發生的,是社交網路和即時技術,帶我們回到過去。我們以物易物、交換、分享,這些被重塑成一種充滿活力和吸引力的形式。我認為迷人的,是我們讓世界一起分享,不管是在鄰里、學校,辦公室,或是Facebook網路。這就形成一種經濟形態,即我的就是你的。從強大的eBay,網上交易的始祖,到汽車共用公司,如GoGet。你可以按月付費,按小時租車。再到社會信貸平臺,如Zopa,會從每個人手中,取100美元,將其匹配給世界每個角落的借款者。我們再次共用與協作,以一種我認為更流行而非嬉皮的方式,我將這種潮流稱為協作消費。

    在我深入協作消費的不同體系之前,我想回答一下這個每位作者都會被問到的問題,即這個想法源自何處。我想說,早上我一覺醒來,然後說:「我要寫協作消費」。但實際上是由於錯綜複雜的一些看似不相關的想法。接下來,你會看到,有點像放禮炮的樣子,所有概念的火花進入我腦中。我首先注意到的是,一些偉大的概念是如何產生的。從群體智慧到聰明一族,關於形成有目的團體是何其容易。而與這種群體狂熱相關的例子遍佈全球,從總統選舉,到著名的維基百科,及之中的一切,關於眾人拾柴火焰高。

    展開英文



  • 當你學到一個新單詞,這個單詞便會隨處可見,這就是發生在我身上的。當我注意到,我們要從被動消費者,成為創造者,成為高度協作者,所發生的是網際網路消除了中間人的存在。因此任何人,從T恤設計者,到針織者,都能以點對點銷售為生。而這股無所不在的力量,即點對點的技術革命,意味著共用正以驚人的速度發生著。我是說,想一想真的很驚人。在這場演講的每一分鐘,都有25小時長度的YouTube視頻會被上傳到網上。我認為這些例子的奇妙之處,在於它們是如何融入我們靈長類動物的本能。我是說,我們是從猴子演變而來。我們在共用與合作中長大,這種情況已經持續了幾千年。不管是結隊打獵,還是合作耕種,在這個叫做過度消費的龐大體系到來之前,我們已築好圍牆,建立了自己的封地。但事情在變化,原因之一是數字時代居民,或稱 Y世代,他們在共用中長大,包括檔案、頻遊戲、知識,這是他們的第二天性。因此,我們千禧代,我剛好是千禧代,都是轉變中的一員。讓我們從「我」的文化,轉變為「我們」的文化。

    進展如此迅速的原因,得益於行動通訊。我們處於互聯時代,可以隨時隨地聯繫到任何人,只要用小巧的掌上設備。這些在我腦中閃過,直到2008年底,經濟崩盤時期。Thomas Friedman是我最愛的《紐約時報》專欄作家之一,他深刻的評論到:2008年我們撞壁了,自然大地以及市場的承受力都已達到極限。憑理性我們知道,建立於過度消費的經濟,是龐氏騙局、紙堆的房子。然而,作為個人,我們很難知道該做什麼。

    所以這些有點喋喋不休,是嗎?我腦中也曾紛亂複雜,直到我意識到發生了什麼。由於四個主要驅動力:一,對於社區重要性的信念更新,和對朋友及鄰居真義的重新定義。二,點對點的社交網路和即時技術的洪流,根本上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三,緊迫未解的環境問題。四,全球經濟不景氣,根本上動搖了消費行為。這四個驅動力,混合在一起,造成了巨大轉變。從過度消費定義下的20世紀,過渡到協作消費定義下的21世紀。我相信我們處於轉捩點,共用的行為,通過Flickr和Twitter這類網站,作為網路上的第二天性,已經適用於網路之外日常生活中的各領域。從上下班乘車,到時尚設計方式,到我們種植食物的方式,我們再現了消費與協作。

    展開英文



  • 因此我的合著者Roo Rogers和我,收集了全世界上千個協作消費的例子。雖然它們的成熟程度和使用目的有很大不同,我們深入講究,發現它們其實可以清晰的歸為三個系統。第一是再分配市場。再分配市場,就像Swaptree,是你拿用過的或者二手物品,把它從不需要的地方,送到需要它的某處或某人。它日益被認為是第五個「R」,減少、再使用、再迴圈、修復,以及再分配。因為它延長了產品的使用週期,因而減少了浪費。

    第二是協作生活方式。這是資源分享,諸如金錢、技能和時間。我打賭,幾年之內,這類詞彙,如協同工作,沙發旅行和時間銀行,會成為日常用語的一部分。我最愛的協作生活方式,叫做土地共用。這是個英國方案,將Jones先生後花園的空地,匹配給Smith太太,未來種植者,雙方一起種植食物。這是簡單而聰明的想法之一,你會奇怪為何以前沒實現過。

    第三個系統,是產品服務系統。它能讓你為產品的受益付款,即它為你做的事,不需要擁有產品。這個想法尤為強大。對於一些很容易閒置的物品,可以是任何東西,從嬰兒物品,到時尚,到...多少人有電鑽?擁有電鑽?好,這個電鑽終生只會被使用12到13分鐘。(笑聲)有點可笑,是嗎?因為你需要的是一個洞,不是電鑽。(笑聲)(掌聲)因此,為何不租個電鑽?或更好的,把你的電鑽租給別人,然後從中賺點錢?這三個系統放在一起,允許人們共用資源,無需犧牲自己的生活方式,或是他們珍視的個人自由。我不是要人們在沙坑分享玩具。

    因此,我想舉個例子,說明協作消費多麼強大,能改變人們的行為。平均每輛車,一年要花費8000美元。然而,這輛車平均每天有23小時閒置不用。當你考慮到這兩個事實,直接擁有一輛車,顯得有點失去意義。所以這就是汽車共用公司,如Zipcar和GoGet的作用所在。在2009年,Zipcar擁有250位參與者,來自13個城市。他們都自認是汽車迷,和汽車共用新手。他們把車鑰匙交出來一個月,取而代之,他們必須步行、騎車、坐火車,或用其他公交工具。他們只能在十分必要之時,使用Zipcar會員身份。這個挑戰的結果,僅過了一個月,讓我們吃驚。神奇的是僅通過額外的鍛煉,這些人總共減了413磅的體重。但我最喜歡的資料,是250名參與者中,有100名,不想要回車鑰匙。換句話說,汽車迷們已經失去了擁有慾。

    展開英文



  • 產品服務系統已經存在了許多年,想想圖書館和洗衣店。但我認為它們進入了新時代,因為技術使得分享減少摩擦增加樂趣。《紐約時報》有一段精彩論述寫到,「分享之於擁有權,相當於iPod之於8軌音訊,太陽能之於煤炭」。我同時相信,對於我們這一代,以關係滿足需求,相比之前任何一代都更不合實際。我不想要DVD,我想要裡面的影片。我不想要笨重的電話答錄機,我想要上面的留言。我不想要CD,我想要它播放的音樂。換句話說,我要的不是物品本身,而是它能滿足的需求或體驗。這激發了大規模轉變,因為使用勝過佔有,或如Kevin Kelly,《連線》雜誌編者所說,「存取權優於擁有權」。

    現在,隨著我們的所有物成為浮雲,一條模糊的界線出現,在何為我的?何為你的?與何為我們共有的?我想舉個例子,來說明演變發生的多麼迅速。這代表了8年的時間,我們從傳統的擁有汽車,到汽車共用公司,如Zipcar和GoGet。到騎車共用平臺,再到最新的點對點汽車租賃,你可以賺一些錢,通過將汽車每天閒置的23小時,租給你的鄰居。所有這些系統需要一定程度的信任,這項工作的基石就是信譽。

    在過去的消費系統,信譽不是那麼重要。因為我們的信用記錄比任何雙方互評更為重要。但如今在網路上,我們留下蹤跡。我們標記的每個垃圾郵件發送者,我們發表的每個想法、每條評論,都標誌著我們能否順利合作,以及可否信任。讓我們回到第一個例子,Swaptree。我可以看到rondoron完成了533次交易,百分百好評。換句話說,我可以相信他或她。記住我的話,遲早我們能夠通過類似Google的搜索,看到我們信譽資本的累積圖。而這個信譽資本,決定了我們的協作消費權。可以說,這是種新的社會貨幣,與我們的信譽度有相同的效力。

    在尾聲部分,我相信我們處於這樣的時期。我們正從大量的閒置和浪費的宿醉中蘇醒,我們向前跨躍,來建立一個更加永續的系統,用以滿足我們對於社區和個人認同的內在需求。我相信這會被當作,可以說,是一次革命。當社會面臨巨大的挑戰,發生了巨變。從個體的獲得和花費,轉為對集體產品的重新探索。我的任務是讓分享變酷,我的任務是讓分享流行。因為我確實相信,它可以瓦解過時的商業模式,幫助我們跳過過度消費這種浪費的模式,並教會我們何為足夠。

    非常感謝。

    展開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