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t Ridley: 當概念遇上性

Matt Ridley: When ideas have sex

在這場 TEDGlobal 2010 演講中,作者 Matt Ridley 穿越歷史展示了為何人類進步的動力是概念相遇與相交進而產生新概念的過程,個體有多聰明不重要,他表示,真正要緊的是集體智慧的聰穎程度。

講者介紹

Matt Ridley

英國作家 Matt Ridley 藉由史證強調,人類進步與繁盛的動力一直是、且正是「概念相交的結果」。

英國作家 Matt Ridley 瞭解一件事:透過歷史,人類進步與繁盛的動力一直是、且正是概念的交合。Ridley 表示,現代世界的高度發展仰賴的不是個體的智慧或創造力,而是集體協作的成果。在他近期著作《理性樂觀派》之中,Ridley(他先前的著作包括《基因組》及《天性與教養:先天基因與後天環境的交互作用》)橫掃整部人類輝煌史,並提出強力的論點,「繁榮是來自每個人都能為其他每個人做工」。 我們習於交換、分享概念與專工,這正蓬勃衍生出設定人類生活標準的集體智慧。他表示,這「維繫了人類將在往後幾年內繼

譯者介紹

翻譯人員洪曉慧

繁體編輯朱學恒、洪曉慧

簡體編輯朱學恒、洪曉慧

檔案後製處理洪曉慧、謝旻均


Matt Ridley: 當概念遇上性

  • 1970 年代,我在牛津這裡求學時,世界的未來十分崎嶇,人口成長停不下來,全球饑荒無可避免,因環境中化學製品所引發的癌症廣為流行,致使我們的壽命縮短,森林受到酸雨的摧殘,沙漠一年會擴大一到二哩,石油日漸減少,核彈雲將終結人類,但這些全未發生(笑聲)。令人驚訝的卻是,若你端看我一生所實際經歷過的事,平均國民所得,而且是以全球一般人平均看來,化作實際數據並經通膨調整過後已漲了三倍,在我有生之年,人類的壽命也已提升了 30 個百分點,幼兒夭折率下降了三分之二,人均食物生產增加了三分之一,伴隨這一切是翻倍成長的人口,我們如何達到這一步田地?無論你認為那是好事亦是壞事,我們如何達到這一個結果?我們如何成為唯一的物種能在達致繁榮的同時,人口與時俱增?


    這張圖表中的圓點大小代表人口多寡,圖中的曲線高低代表著國家人均生產總值,我認為要回答這個問題,你必需要先瞭解人類大腦是如何整合在一起,並讓他們的概念結合,再結合、相遇,而且,相交,換句話說,你必需要瞭解到概念是如何愛愛的,我想請各位想像一下我們如何從製作像這樣的物件,來到製作像這樣的物件,這兩種都是實際的物件,其一是 50 萬年前的澳洲手用斧錘,由人類手工製造,另一樣很明顯是電腦滑鼠,兩項物件的大小與形狀很不可思議地相似,我試過比較誰比較大,但卻幾乎辦不到,因為它們同是針對人手所設計,它們也同是「科技」,但有趣的地方並非它們的相似性,因那只表示兩者都是針對人手所設計,我感到有趣的是其不同性,因為左側這一樣的設計幾乎始終保持不變,歷經了約一百萬年,從 150 萬年前到 50 萬年前,人類製作了這項物件供 30,000 代的人使用,當然其中會有些許的改變,但當時工具的改變慢於人身骨架,沒有進步與創新,那是奇特的現象,但卻是事實,但右側的物件卻在五年後即落伍了,還有另一項不同點,即左側的物件乃由一種物質所製成,而右側的物件卻是經過不同物質的調製,矽加金屬加塑膠等,更有過之的,它是由不同概念調製而成,塑膠的概念、鐳射的概念、電晶體的概念,這些全綜合到這項科技當中,且因為這項整合,這種蓄積的科技讓我感到十分好奇,因為我以為這正是瞭解世界現狀的秘密所在,我的身體也是概念的蓄積,皮膚細胞的概念、腦細胞的概念、肝細胞的概念,全聚集起來,演化如何進行蓄積與合併事物的工作?

    展開英文



  • 它其實是透過有性繁殖,在無性物種當中,如果你拿兩種不同生物中的兩種突變來比較,綠色與紅色,其中一種必定優於另一種,其一絕種,以便讓另一種存活,但如果你比較有性物種,則個體就有可能遺傳兩者且來自不同的族譜,所以性的功用是能透過個體獲致創新整個物種的基因,而非只是限於其自身的族譜之中,具有相同反應的過程,在文化演化時會如何表現?如同於生物演化時發生的性,而我認為答案是交換,交換物件的習慣,這是人類獨有的特色,沒有任何動物有此行為,你可以在實驗室中教牠們做一些交換,當然,動物之間亦有相互作用的關係,但交換物件的行為從未發生,如同亞當‧史密斯所說:「沒人見過一隻狗會和另一隻狗為一根骨頭從事公平交易」(笑聲),文化可以無需交換,無性文化確實存在,黑猩猩、殺人鯨等這類動物都擁有文化,牠們彼此教育傳統文化,長傳幼,這圖顯示出,黑猩猩彼此教導如何以石頭砸碎堅果,但不同點在於這種文化從不擴張、成長,從不積累、也從未整合在一起,理由是因為無性,現在與過去皆如此,概念並未交換,黑猩猩群之間有不同的文化,但牠們彼此間並沒有概念的交換,所以,為何交換能使生活水準提昇呢?


    答案來自 1817 年的 David Ricardo,他對自己的故事有個石器時代的版本,雖然他說的是介於國家間的交易,Adam 花四個小時製矛、三個小時製斧,Oz 花一個小時製矛、二個小時製斧,所以 Oz 的製矛斧功力俱優於 Adam,他不需要 Adam,他可以自製矛與斧,Well no,因為只要再想想便可得知,假設 Oz 製作兩把矛,Adam 製作兩把斧然後交易,他們兩人便皆可省下一個小時的工時,當生產量增加,則這個事實就愈明顯,因為當他們做得愈多,Adam 的製斧功力也就愈強,同樣地,Oz 的製矛功力也更強,所以交易的好處只會增加,而這正是交易美好地方之一,因為它實際創造出一種推動力,更多專業,同樣地,推動力亦創造出更多的交易,Adam 與 Oz 都省下一小時的時間,省時是繁榮的前提且能滿足所需,自問需要多少工時你才能自我提供今晚讀一小時書所需的光源,假設從零開始,你去到鄉下找到一頭羊、宰羊、取羊脂、提製、煉蠟等,你要花多少時間?很長的時間,你要工作多久才能獲得一個小時的閱讀光源?如果以今日英國的平均工資看來,答案是約莫半秒鐘,回到 1950 年時,你會需要平均工資的八秒鐘工時,才能獲得所需光源,而那是你所獲得之 7 又 1/2 秒的繁榮,從 1950 起即是如此,因為是那 7 又 1/2 秒的時間可以讓你做其他的事,或讓你取得其他的貨品或服務,再推回 1880 年,你會需要 15 分鐘的時間,才能從平均工資中賺到這些時間的光源,如果回溯到 1800 年,則需要六個小時的工時才能賺到可以燒一個小時的蠟燭,換句話說,賺取平均工資的凡人,在 1800 年時,是負擔不起蠟燭的。

    展開英文



  • 回到這張斧錘與滑鼠的圖片,自問:「誰製了這二樣物件,供誰使用」?石斧錘是由某一人製作,供其自己使用,那是自足的表現,我們現在會說那是貧窮的表現,但右側的物件,卻是由他人所製,供我使用,多少他人?數十人?數百人?數千人?更可能是數百萬人,因為你必需要加入種咖啡的人,它供油井工人沖泡,後者採油,供製塑膠等物品,他們都為我做工,才能製出一隻滑鼠供我使用,這也是社會運作的方式,也是我們作為物種所達致的成果,過去,如果富有的話 ,大概就會有人服侍您,所以才必需要致富,你可以雇用他們,法國路易十六世有很多人服侍他,他們將他打扮成這付模樣(笑聲),而且還設計了這款「神奇的」髮型,他有 498 名下人,每晚為他準備晚餐,但現代的觀光客到訪凡爾賽宮,看了法國路易十六世的圖片,則也有 498 人為其準備晚餐,他們在巴黎各處的小酒館、cafe、餐廳和商店工作,他們都已準備好在收到一個小時的通知後,即可為您提供絕佳的餐點,而且品質還可能高於法國路易十六世所享受的皇餐,這就是我們的成就,因為我們懂得合作,我們能專工及交換,以提昇彼此的生活水準,也有些動物會彼此合作,螞蟻是典型的範例,工蟻為蟻后做工,蟻后為工蟻做工,但有一個很大的差別是牠們只會在自己的領土裡相互合作,不同的蟻窩之間不會相互合作,這樣的發展是因為每個蟻窩中有繁殖的分工,也就是說,牠們分工是因為尊重繁殖,蟻后一肩扛下繁殖大任,人類不來這一套,我們堅持自己來的一件事,即繁殖(笑聲),就算是在英格蘭,我們都不會將繁殖任務交給女王(掌聲),那這個習慣又是從何時開始?已持續多久?其意義為何?我認為,最古老的源頭可能溯及性別分工,但我沒有證據,只是那看起來像是我們幹過的第一件事,雄性與雌性彼此分工,今日的社會仍是打擸與採集,社會中有種搜索糧秣的分工,整體而言,雄性狩獵,雌性採集,但不總是如此簡單,但的確有個區別介於男女的專業分工角色上,而此系統漂亮的地方是分工可以讓雙方皆受益,女人知道這一點,以 Hadzas 族為例,她們挖樹根和男人交換肉類,她們明白自己能獲得蛋白質的管道就是多挖一些樹根以交換肉類,而無需自己累個半死去打獵或費力的獵殺一頭疣豬,男人也知道他們無需耐心挖掘,以為獲得樹根,他們要做的只是確保自己獵到一頭疣豬,而牠夠大,足以分出一些來交換,雙方的生活水準都因此而獲得提昇,透過這種性別分工,這從何時開始發生?不清楚,但可能尼安德塔人並未如此做,他們是高度合作型的物種,極度聰穎的物種,至少,他們的大腦平均是大於你我,就今日在場各位而言,他們富有想像力,善葬亡者,他們可能還具有語言能力,因為我們知道他們擁有和我們一樣的 FOXP2 基因,這是由牛津大學所發現,所以,他們看起來似乎具有語言技能,他們是聰明的人種,我並未小看尼安德塔人,但沒有證據顯示他們會進行性別分工,沒有證據說明女性有採集的行為,看起來她們會和男人一起合作打獵,另一件事是沒有證據說明群體間有交換的行為,因為從尼安德塔人遺跡中發現的物件,像是他們製作的工具,總是取用當地的原料製成,例如,在高加索有處發現當地尼安德塔人所用工具的遺址,它們一直都是用當地的角岩製成,在同一山谷中還發現一些現代的人類遺體,年代是 30,000 年前的同一時期,有些石棺是以當地角岩製成,但更多,很多是由來自遠方的黑曜石製成,而當人類開始像這樣移動物品,那就證明群體之間有交換行為的發生,交易的歷史比農耕老上 10 倍,但人們不記得,人們以為交易是現代的產物,群體間的交易已不斷存在數十萬年的時間,最早的證據可追溯到 80 到 120,000 年之間的非洲,當時可看到黑曜石、碧玉及其他東西,在衣索比亞境內長程流動,還可看到貝殼,由牛津的一支團隊所發現,在內地被移動了 125 哩,從地中海的阿爾及利亞算起,那就是證據說明人們,已開始群體間的交易,而那會導致專工,如何得知長途移動,意謂著交易而非遷徙?可以觀察像原住民這類現代狩集者,他們在 Mt. Isa 這地方採集石斧,這類採集行為由 Kalkadoon 部落所掌控,他們之後和鄰居交易,換取像魟刺這類的東西,結果是石斧幾乎遍及全澳,所以工具的長程移動是一種交易的現象,而非遷移,砍斷人們的交易會發生什麼事?砍斷交易與專工的能力又會如何?答案是不只減緩科技的進展,而且還會得到反效果,舉例像塔斯馬尼亞,當海平面上升之後,塔斯馬尼亞在 10,000 年前成為孤島,住在島上的人們不但體驗到比澳洲本土人民較為緩慢的進展,他們更身受退化之苦,他們放棄製作石器的能力,也放棄了捕魚設備與製衣,因為約 4,000 的人口不足以維持專業的技能,而那卻是保有他們所擁有技能的條件,就像將在場各位放到荒島上,口袋中有多少東西,我們在 10,000 年後還能繼續製作,這未發生在火地群島,雖是類似的島,類似的人,但理由是因為火地群島與南美僅由較狹隘海峽隔開,海峽兩岸仍有交易接觸,10,000 年以來一直如此,塔斯馬尼亞則屬孤絕。

    展開英文



  • 再回到這張圖片,自問,不只是由誰製作,供誰使用?還要問誰知道如何製作的方法?對於石斧錘,製作它的人知道如何製作,但有誰知道要如何製作電腦滑鼠?沒人,幾乎沒人知道,地球上幾乎沒有一個人知道如何製作電腦滑鼠,我是認真的,電腦滑鼠公司的總裁不知,他僅知要如何經營一家公司,組裝線上的工人不知,因為他們不知要如何探油,取油製造塑膠及一概流程,我們都僅知一些,但沒人知道全部,我當然是援引自一篇出名的論文,由 1950 年代經濟學家 Leonard Reed 所著,稱之為「我與鉛筆」,他在文中提到如何製作鉛筆及為何會沒人知道要如何製作鉛筆,因為組裝鉛筆的人們不知如何挖掘石墨,他們亦不知如何伐樹之類的事,而人類社會所達致的成果,透過交換與專工,是我們創造了做我們甚至不懂之事物的能力,這和語言不同,透過語言,我們必需轉移概念,我們才能彼此瞭解,但透過科技,我們實際上可以從事高於我們能力的事,我們已超越人類心智的能力來到一個非凡的境界,另外,這是其中一個理由,為何我對人類智商辯論不感興趣的地方,為何有些群體的智商比其他群體高,這一點都不相關,一個社會的意義有賴人們如何溝通他們的概念與他們合作的程度,而非其中個體的聰明程度,所以,我們已創造出,一種稱為集體大腦的東西,我們僅是整個網路中的一些節點,我們是這顆大腦中的神經元,是概念的互換,概念間的相遇與相交,是這個動作促使科技進步,遞增地,漸增地,然而,不好的事也會發生,未來,在我們繼續邁進之時,當然,我們將會體驗可怕的事,戰爭、蕭條、自然災害,可怕的事會發生在這個世紀,我很確定,我也同時確定,因為人們相交的連結關係,還有概念相遇與相交的能力會發展至前所未見的程度,我也很確定,科技將會再進步,所以生活水準將會再進步,因為有雲端、因為眾包(群體智慧),還有從我們已創造,由底層發聲的世界,其中不只是精英,還有每個人都能讓他們的概念相遇與相交,我們的確可以加速創新的速度,感謝聆聽(掌聲)。

    展開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