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n Ritchie 談我拒絕Tim Berners-Lee那天

Ian Ritchie: The day I turned down Tim Berners-Lee

想像現在是1990年底,你剛認識一位名叫Tim Berners-Lee的年輕小夥子,他開始跟你談論他稱為全球資訊網的系統提案。Ian Ritchie當時就在現場。而…他卻沒有接受提議。這是一個關於資訊、連結和從錯誤中學習的簡短故事。

講者介紹

Ian Ritchie

請輸入

Ian Ritchie是iomart plc和其他幾個電腦及學習相關企業的主席,包括電腦應用服務有限公司、互動設計研究所和Caspian學習有限公司。他是蘇格蘭科學諮詢委員會共同主席、愛丁堡國際科學藝術節董事會成員及愛丁堡科學中心動態地球科學博物館主席。 Ritchie於1984年在愛丁堡成立及經營辦公室工作站有限公司(OWL),於1985年在西雅圖成立其子公司-OWL國際公司。OWL以其為個人電腦設計的指標性產品,成為超文件∕超媒體編輯工具(全球資訊網前身)最早期、規模最大的供應商。OWL的客戶

譯者介紹

翻譯人員洪曉慧

繁體編輯朱學恒、洪曉慧

簡體編輯朱學恒、洪曉慧

檔案後製處理洪曉慧、謝旻均


Ian Ritchie 談我拒絕Tim Berners-Lee那天

  • 我們都知道,全球資訊網徹底改變了出版、廣播、商業和社會連接方式,但它究竟從何而來?我將舉出三個人:Vannevar Bush、Doug Engelbart 和 Tim Berners-Lee,因此,讓我們迅速地談談這三個人。

    這是Vannevar Bush,Vannevar Bush是大戰期間美國政府的首席科學顧問,1945年他在大西洋月刊上發表過一篇文章,文章的題目是〈恰如吾輩所思〉。Vannevar Bush在文章中談到,我們使用資訊的方式並不完善,我們並沒有運用術語庫和目錄系統等工具。大腦以聯想方式運作,當大腦思索一個念頭時,瞬間便會聯想到下一個念頭,而資訊結構化的方式完全無法跟上這個運作程序。

    因此他發表了一台稱之為memex的機器,memex會將一個訊息和另一個相關訊息不斷地加以連結。這是1945年的時候,在那個年代,電腦是特務機關用來破解密碼的工具,沒人曉得它是做什麼用的。這是在電腦發明之前的事,他發表了這台叫memex的機器,它有一個將資訊連接在一起的平台,你可以隨意運作它。

    展開英文



  • 故事繼續前進。有個叫Doug Engelbart的傢伙讀了這篇文章,他是美國空軍軍官,他在遠東的空軍圖書館讀到它。這篇文章對他產生重大的啟發,甚至影響了他的餘生。到了60年代中期,當他在加州史丹佛大學研究實驗室工作時,將他的想法付諸行動。他建立了一個系統,據說該系統的設計目的是用於提升人類的智能,相對於今日的雲端運算和軟體服務而言,他設計的系統被稱為NLS,即線上系統。

    這就是Doug Engelbart,他在1968年秋季聯合電腦大會上發表簡報,他所展示的-他坐在像這樣的講台上,示範了這個系統,戴著跟我一樣的麥克風,操作這個系統。各位可以看到他在各種文件和圖表間進行切換。他完全是以這個平台操作,透過以五指操作的鍵盤和世上第一個電腦滑鼠,這是他為了操作這個系統特別設計的,所以這也是滑鼠的由來。

    這就是Doug Engelbart。Doug Engelbart的系統遇到的問題是,在那個年代,電腦動輒耗資數百萬英鎊,因此,想擁有一台個人電腦,就像買架私人飛機一樣得花上幾百萬英鎊,是相當不切實際的。
    展開英文



  • 這是80年代後期這個系統的一些運作例子,你可以透過網路來傳送文件檔案。我們開發了一個系統,它有以HTML為基礎的標記語言,我們稱它為HML:超文件標記語言。透過電腦網路,這個系統能處理非常大的文件編輯系統。

    所以我在1990年11月下旬把這個系統帶到巴黎附近的凡爾賽貿易展當中,一位名叫Tim Beneres-Lee的年輕男子朝我走來說,「你是Ian Ritchie嗎?」我說,「是的。」他說,「我需要跟你談談。」他告訴我那個稱之為全球資訊網的系統提案,我當時想,這名稱還真是自命不凡,特別是這整個系統不過是在他辦公室的電腦上運行罷了,但他完全相信他的全球資訊網終有一天會獨霸世界。他試著說服我為它編寫瀏覽器,因為他的系統沒有任何像是製圖、字型或版面的東西;它只是純文件。我認為,各位曉得,這還蠻有趣的,不過某個從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來的傢伙對這檔事沒興趣,因此我們沒有這麼做。

    展開英文



  • 時間來到80年代。當個人電腦終於出現,接著出現這種建立在個人電腦上的空間。我的公司OWL建立了一個名為蘋果麥金塔指南的系統,我們發表了世上第一個超文件系統,這也刺激了後續的發展。蘋果公司推出所謂的HyperCard,他們就此大做文章。推出當天,蘋果在〈華爾街日報〉刊登了長達12頁的增刊,各大雜誌也紛紛報導這項產品,Byte雜誌和國際資訊學術協會(ACM)的通訊情報刊物也對超文件進行了專題報導,本公司開發了這個產品的PC及麥金塔版本,我們的PC版本發展得相當成熟。

    在後續幾年中,超文件社群也沒有認同他;1992年,他的論文被超文件會議拒絕。1993年,在一場於西雅圖舉行的會議上,一個叫Marc Andreessen的小伙子展示了他的小全球資訊網瀏覽器,當我看到它時,心想,沒錯,就是這樣。來年,1994年,我們在愛丁堡開會,我對邀請Tim Berners-Lee擔任主講人完全沒有異議。

    因此,這讓我躋身於一群名人之列。在Decca唱片,有個名叫Dick Rowe的傢伙拒絕了披頭四;有個叫Gary Kidall的傢伙,在 IBM 找人為 IBM PC 開發操作系統時跑去駕駛他的私人飛機;因為他當時不在,所以IBM回頭找上了比爾蓋茲;我猜大概有12間出版社拒絕為 J.K. 羅琳出版哈利波特。

    另一方面,Marc Andreessen寫出全世界第一個全球資訊網瀏覽器,根據「財富」雜誌報導,他擁有七億美元的身價。但他快樂嗎?

    展開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