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am Ostrow 談最後一次更新狀態之後

Adam Ostrow: After your final status update

很多人都有一個社群媒體上的身分存在-由狀態更新、Twitter訊息和連結、儲存在雲端的資料所組成的虛擬人格角色。Adam Ostrow提出一個大問題:當你死後,這個人格角色會發生什麼情況?它能夠…繼續活下去嗎?

講者介紹

Adam Ostrow

身為Mashable主編,Adam Ostrow的報導內容涵蓋了推動網路演化潮流的科技、發展趨勢及人們。

Adam Ostrow是一位新媒體創業者和評論家。身為Mashable這個科技創新類資訊服務網站主編,他負責編輯管理及指導這個世上最多人瀏覽的獨立新聞網站之一,報導內容涵蓋了推動網路演化潮流的科技、發展趨勢及人們。 自從2007年加入Mashable後,Ostrow發表了超過2500篇文章,在他的領導下,此網站的觀眾數成長了十幾倍,至2011年6月時,達到每月130萬的個別訪問人次,以及遍佈在各社群媒體網站中超過360萬個追蹤者。 Ostrow的文章經常被眾多主流媒體引用,包括紐約時報、華

譯者介紹

翻譯人員洪曉慧

繁體編輯朱學恒、洪曉慧

簡體編輯朱學恒、洪曉慧

檔案後製處理洪曉慧、謝旻均


Adam Ostrow 談最後一次更新狀態之後

  • 到了今年底,地球上將會有近10億人頻繁地使用社群網站,所有這些人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們總有一天會死去,這或許是個有點病態的想法,但我認為其中有些相當深刻的含義值得探討。

    最先引起我思考這件事的,是一篇Derek K.Miller於今年初撰寫,貼在部落格上的文章。他是一位死於癌症的科技新聞記者,Miller所做的是,讓他的家人和朋友寫一篇文章,在他死後不久貼出,這是他所寫的開頭部份,他說,「時間到了,我已經死了,這是我在部落格中最後一次貼文,我預先要求我的家人和朋友,一旦我的身體終於在癌症折磨下停止運作後,將這則我預先寫好的訊息發佈出來,這是將這個運行中的網站轉變成存檔資料過程的第一個部分。」

    身為一名記者,Miller的存檔資料可能比大多數人寫得更好,並經過更仔細的規劃。事實上,現今我們所有人正創建一種完全不同於以往任何一代所創建的檔案資料。

    展開英文



  • 思考一下幾個統計資料,目前,每分鐘有48小時影片上傳到YouTube,每天貼出的Twitter訊息有2億則,Facebook使用者平均每個月創造了90筆貼文內容。因此,思考一下你的父母或祖父母,他們或許最多只是拍攝一些照片或家庭錄影帶,或寫下存放在盒子裡或某處的日記,但今天,我們全都在創造這些不可思議大量的數位檔案,在我們死後數年仍將儲存在雲端,我認為這將為科技工作者創造出一些相當有趣的機會。

    先說明一下,我是一名記者,不是科技專家,所以簡單來說,我要做的是描繪一下現在和將來會是什麼情形。現在,我們已經看到有一些服務,能讓我們自行決定我們死後網路上的個人資料及社群媒體報導呈現什麼內容。事實上,其中一個服務網站,很巧的,當我在foursquare(以標記地理位置為基礎的社群網站)上標記紐約一間熟食店位置時找到了我。

    展開英文



  • (錄音)Adam Ostrow:哈囉

    死亡:Adam?

    AO:是的

    死亡:死亡隨時隨地都可能向你伸出魔掌,即使是在有機商店。

    AO:請問是哪一位?

    死亡:請拜訪ifidie.net網站,以免為時已晚。

    展開英文



  • Adam Ostrow:有點令人毛骨悚然,對嗎?這個服務所提供的,很簡單,就是讓你創建一則訊息或影片,可以在你死後發佈到Facebook。目前還有另一種服務,叫做一千個回憶,它能讓你為所愛的人建立一個感謝網頁,其中包含照片、影片和故事,他們會在你死後將其張貼。但我認為接下來所談的事更有趣。

    你們當中可能很多人對Deb Roy很熟悉,他在今年三月的演講中展示了如何分析超過90,000小時的家庭錄影帶。我想,隨著機器理解人類語言,及處理大量資料的能力不斷進步,對我們整個人生的內容進行分析將成為可能,就是Twitter訊息、照片、影片部落格貼文,這些我們大量生產的東西,我認為,隨著這種情況的發生,我們數位生活中的角色,在我們死後很久仍繼續與現實世界互動將成為可能,這歸功於我們所創造的大量資料和科技能力,讓這一切成為可能。

    展開英文



  • 現在,我們已經開始看到一些實驗出現,有個叫「我的下一則Twitter訊息」的服務,分析你整個Twitter的內容,你張貼到Twitter上的一切,藉此預測你在下一則訊息中可能會說什麼。好,目前來看,如你們所見,結果可能有點滑稽,你可以想像,在5年、10年或20年後,當我們科技能力進步之後,這看起來可能會是什麼情形。進一步來看,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正在開發能更像人類般互動的機器人,但如果這些機器人能以特定人士為對象,以此人一生中所生產的成千上萬筆訊息內容構築而成的獨特性格為基礎進行互動呢?

    最後,回想一下這個2008年美國大選之夜的著名場景,CNN將嘻哈歌手will.i.am的3D全像攝影圖投射到他們的攝影棚,接受Anderson Cooper專訪。如果我們能使用同類型的技術,將我們親人的影像投射到客廳中,以他們活著時創建的所有資料為基礎,用非常真實的方式與其進行互動,我認為,隨著我們使用的資料量及解讀資料的科技能力迅速增長,這將成為可能。最後,我認為我們都需要考慮的問題是,如果我們希望這一切成真-果真如此的話,這對生命的定義及死後的一切來說意味著什麼。非常感謝。

    展開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