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第一課

Hungerford教授在第一堂課介紹了課程的一些學術要求和要點。透過雜誌中一個詹姆斯‧喬伊斯《尤利西斯》的廣告,和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教學大綱所列小說之一《洛麗塔》的作者)的一篇文章,Hungerford教授在如何成為稱職的文學讀者這一問題上提出了相對的觀點。在大眾情感訴求和獨立美學判斷兩者之間的對比,形成了從現代主義,直到1945年後期之間的文學辯論。在這節課的後半段,Hungerford講...

第一課:緒論

    Amy Hungerford教授:這堂課是「1945年後的美國小說」。歡迎各位,我是Amy Hungerford。今天我要做一些事。在前半節課,我將跟大家說一點關於這個課程的事,並提出一些如果你們修讀這門課程就要在這學期裏思考的問題。後半節課我要向大家介紹並講述這學期的第一個故事,理查‧懷特的《黑孩子》,這是我們這學期要讀的第一本書。在上下兩節課中間,請那些來試聽並且想走的同學在那時候離開。如果你能儘可能坐到那個時候,我會十分感激。這樣會好一些,避免我看到一半人走掉時,心情會大受影響,到那個時間我會提示大家。來吧,如果覺得舒服的話可以坐到地上。 我這門課是讓你來或者請你來閱讀一些過去半個多世紀裏最吸引人目光的小說,其中涵蓋各種主題。所以當我看小說的清單時,我沒帶清單來,相信你們能在網上看到,我不想印給大家,這樣要砍伐樹木,當我看書單並回想書的內容時,我看到的是戰爭。從特洛伊戰爭到1840年代的美墨戰爭,一直到越戰。我看到了愛,各種不同形式的愛有罪惡的愛,例如在《洛麗塔》裏面的戀童之愛,有構想式浪漫的愛,如約翰‧巴思的作品,有校園愛情例如菲力浦‧羅斯的《人性的污點》。形形色色的性和愛,而其中都摻雜著政治色彩,帶著身份與種族的疑問。在其中一本小說裏寫到,就在我們所處的紐黑文發生神經失常事件,那是《弗蘭妮和祖伊》的情節。我看到女人們一起甩手不幹家務,讓房子亂如廢墟,然後她們成為無家可歸的人。我從書中看到自殺,看到奴隸制。 所有你都能在這些小說裏讀到。但讀這些書不僅是為了讀那些東西,這還是一個觀察的過程。在一段相當刺激的時間內觀察某種藝術形式的展現。在20世紀下半葉和現今21世紀,作家都在認真思索在現代主義這個影響深遠的時期裏該進行何種文體上的創新處理。所以我們在這個課程中要思考的問題之一就是人們對那些創新做了什麼。拋棄?潤飾?延伸?拒絕?在本世紀早期,偉大的現代主義作家有力地賦予語言一些資源,人們對那些資源做了什麼。這些正式的問題也需要我們花時間去解決,在每一本要讀的小說裏,形式和內容之間都存在一些問題。 也許你們當中喜歡讀小說的人,特別是那些喜歡讀這時期小說的人會看我們的課程大綱,然後說:「噢,在哪?你最喜歡的作家在哪? Don DeLillo在哪?John Updike在哪?」我的回答是:「為什麼要有這些作家?」我的回答就是這門課的內容,這個答案將連貫整個學期14週的課程。13週?13週。簡要的回答是我覺得這些作家極洽當地代表了1945年後美國小說中的各種思路,各種力量。我們要講的還有很多其他作家,包括剛才提到的那兩位。他們都能闡述我大綱裏的一些思路,但出於各種實用且更實在的原因,我才選了這些作家。現在你有一個機會,在我的課是破天荒的,那就是由你們提出一本小說作為我們最後一本讀物,就是其中一本你們選出的小說。現在我在大二研討課裏就這樣做,研究生研討課也就比照辨理。我請學生公開提出一些自己的選擇全班來投票。結果是出乎意料的成功。大學課程中,是以小研討課的方式進行,幾組學生提出兩本小說作為教學大綱上最後一本讀物,這樣的練習讓你認真去思考這個時期的內容。這不僅是關乎閱讀的樂趣,當然,樂趣也是其中的一部分。還要思考這條知識軌跡的合適終結為何?串起我們這學期的知識性講述,要用什麼來做一個合適的結尾呢?所以這帶有知識目的。 但我要告訴你們,那些研討課的學生在推選小說的時候做得非常好。一組提議用傑佛瑞‧尤金尼德斯的《中性》。那天我走進課室時看到有很大的藝術裝飾,從天花板到牆到地板都覆蓋了,他們拍下了的最初的情況,十分壯觀。在Dave Eggers的《很餓》一書中有個戲劇性的諷刺故事,同學還準備有拉票文宣、小冊子等。大家都很有創意,很好玩。我也覺得很好玩,因為我可能不知道你們最後選哪本小說。所以對我而言,把一本你們選的書讀透是一個挑戰,可能是一本我知道的書。從技術角度來說,如果你決定自願提名一部小說,你不會得到額外的學分,和成績一點關係都沒有,但是你覺得很光榮,無論站在全班面前將擁有的光榮感會是怎樣。可能這不算什麼,但可能對你們來說很好玩,尤其如果你比較喜歡戲劇,或喜歡在人們面前表現,或者你只是很喜歡一部小說,喜歡大家都來讀。這就是我們要做的一些東西,在學期中段會給大家說更多。這就是我在教學大綱裏沒有告訴大家的內容,我不知道當我們讀那部小說的時候我們將會一起做個怎樣的夢,我不知道。 我只想跟大家說說課程要求,這是必須做到的,並非可以自由選擇的項目,這樣你們會理解我的用意何在。在教學上,這門課完全開放給主修英語和非主修英語的學生,從本質上說是一門閱讀課。我希望大家從這門課中可以吸取這些小說中的知識。我希望你們去讀那些書,去思考,去討論。但如果你不是英語專業的學生,我不想你為了讀這些而主修英語。然而,如果你剛好主修英語或是文學,或是任何以主修的水平很認真閱讀的人,你會在這兒發現很多值得咀嚼的東西。不是所有的小說都渴望或者達到主修英語的學生有時真正想要的那個難度,他們喜歡在形式層面上埋頭苦幹。有一些小說達到那個難度,但不是全部。你們的挑戰是要瞭解我們能用這些小說幹什麼?一部不完全關於形式創新的小說目的為何?那些小說有什麼作用呢?稱之為文學真的不恰當嗎?我們應用另外一種方法來思考它們嗎?我們如何整合這種小說和那些在形式上目標更明確的小說呢? 因此報告的長度—我們要寫兩篇報告,還有一個期末考試。報告的篇幅要較長,要寫兩篇,每篇五至八頁長。一篇五頁的文章,如果你真正考慮用詞和寫作方式,和一篇八頁的文章相比會有很大不同。如果你只是在前一晚想了想然後就狂草一通直到完成,那麼可能五頁報告和八頁報告沒有什麼差別,除了在編排上不同之外。但實質上,如果你運用上報告中的每一句話,你會在八頁報告中寫多很多內容,你的陳述會更豐富,這樣能繼續你的論據。在五頁報告裏,你就不能這樣做。這是針對那些確實想進步,想在思考小說方面進一大步的人。我還要說的是,寫得好的五頁報告永遠勝過寫得差的八頁報告。所以我的意思是你不用寫長的文章,但如果你們想要發揮的話,篇幅綽綽有餘。 期末考:如果你有讀書並安份到課,如果你有參與小組討論,將輕而易舉。在你做這三項的過程中,你已經思考了關於這些小說的一些內容。你要記住這些,我覺得是很有必要記住這些內容,它們都各有特點,你需要在期末考之前解決所有困難。可以這樣說,閱讀量很大,每年我都做一些調整。我面臨的一個事實是,我喜歡1985年到現在這段時期的很多小說,每本都超過400頁。你要怎樣處理大綱裏的內容呢?我猜這是講授十八世紀小說或維多利亞時期小說的人經常遇到的問題。維多利亞時期的小說像三冊,三卷本的小說。至少我沒有列出那些。但我已經做完的是,在學期初摘錄一些文段,在放假之前當然會有稍為比以前更多的閱讀量。假期過後我們讀那些長篇小說時就會輕鬆一點。 好,最後一件事,可能你已經留意到我們身後的人。這門課正被拍攝下來成為耶魯開放式課程計畫的一部分。該計畫由William and Flora Hewlett基金會贊助,是今年開設並正在攝錄的八門課之一,它們會通過網路向公眾免費開放。這樣全世界的人就可以從耶魯的課程中獲益。我們要做的,我要做的,我希望你們做的是,別在意他們。有時會有點難,但我相信你們能做到,所以忘記錄影的事。我們要做的不是配合鏡頭,而是做我們要做的事,向世人展示這就是我們所做的。現在我要問問題,我確實不喜歡大家在上課的時候走神。所以我要向你們提問,唯一很煩人的就是我要重覆你們的答案,所以希望你們不要反對,因為你們沒有麥克風。把麥克風傳過去給你們會很麻煩,所以我們不讓你們用麥克風來擴音。好的,到現在為止,大家對我說的有疑問嗎?好。 現在我想談談講義,還沒有拿到的同學,前面還有,這裏還有剩下的一些。噢,不,這是我的筆記。分完了嗎?好,還有一些,如果沒拿到可以一起看。今天我們一起讀的是兩個小文段,我要讀一些給大家聽。透過這些內容,大家可以大概瞭解在二十世紀中期文學和閱讀的立足點是什麼。首先是詹姆斯‧喬伊斯的《尤利西斯》,Random House版本的一個廣告,刊登在1934年的《週六文學評論》。我會讀其中一些部分,又讀一下其他一些內容,再停下來講。 「如何欣賞詹姆斯‧喬伊斯偉大的小說《尤利西斯》,針對那些已經全情投入去讀這本書的人,以及那些因為內容晦澀而還猶豫是否要開始的人,出版商提供了一些簡單的線索,告訴大家這部紛繁之作的涵義。《尤利西斯》並不比任何其他一本偉大經典小說難讀,從本質上看它是一個故事,讀者可以同樣地從中獲得樂趣,不要被文學批評家搞糊塗了。《尤利西斯》不難讀,它會給每位讀者帶來豐富的智慧和愉悅。這是靈魂、思想、內心中前所未有的一次驚心動魄的歷程,這是我們時代最偉大小說之一。現在你有一個開始探索它的機會。」 首先希望你們留意,所有開始閱讀現代主義經典讀物《尤利西斯》的讀者,它不是淩亂的批判著作,如果你讀下去,如果你瀏覽下去,你會看到用於批判的語言。看起來讓人很不耐煩,看起來本書對晦澀的學識很感興趣,這就是廣告對批評的描述,儘管它還引述批評家的話來描述小說中的出色之處。因此那些評論分成兩個方面,但我覺得重要的是拋棄評論。這個廣告的目的是讓你覺得不用具備批評家的知識也能讀懂這部小說,你需要的只是力量或勇氣。聽聽這些描述:「針對那些已經全情投入去讀《尤利西斯》的人和那些還在猶豫是否要開始的人」。已經投入去讀的人是強者,這個廣告想說:「你可以是強者!你可以成為強大的讀者。那些還在猶豫是否要開始的人是一種女性化,扭捏著走近小說。有點像那些吹毛求疵的批評家。 這廣告告訴你們現代主義的偉大經典是你們要如男人一樣勇敢地投入去讀,但你不一定要成為很出色的人才能去讀。「這部巨著是關於一個普通人生命中的二十個小時。在它的結構和形式顯現出來的時候,要像欣賞其他偉大的小說那樣閱讀和欣賞它,就像我們欣賞《哈姆雷特》那樣,不用解決那些激發批評家和學者討論的問題」。就是我之前在說那些激發點。「普通的人」:這廣告是想要你把《尤利西斯》看成關於一位男子的故事,並產生共鳴,所以你不用以批評家的眼光來讀它。你要堅強,但你知道你可以是普通人。因為這是一個普通人的故事。 「荷馬設置的情節,但丁提供的背景,莎士比亞推動的角色。《尤利西斯》真的不是評論家整天吹噓的那樣難懂,就像說『穿Prada的衣服,Ferragamo的鞋』,就像有很多品牌—但丁、莎士比亞、荷馬,這是我們能認出的。他們家喻戶曉,還有他們帶著『文化資本』的感覺」。「文化資本」是什麼意思呢?知識讓你成為世界上的精英之一,知識也是受過教育,某類研究文學且是《週六文學評論》的讀者所十分熟悉的。在某種意義上,這是告訴你這件藝術作品是你已經認識的東西,你已經通過那些方式熟悉了它,不用怕它。同時,它是知識精英主體的一部分,所以這也是這個廣告的兩方面。普通人及精英,兩者都適合讀這本書。 現在我想把這和《好讀者和好作者》這篇文章中納博科夫的觀點做個對比。這是1950年的作品,這篇文章的一部分,在這之前先解釋了,他把你們看到這個小測試在他做講座的時候給一些大學生做,這就是他讓學生做的: 問題是,「讀者如何才能成為好讀者」,從以下選四個答案:「讀者應該是書友會的成員,讀者要把自己當成是男主角或女主角,讀者應該以社會和經濟角度來關注事物,讀者要偏愛有動作和對話的故事而不是沒有這些元素的故事,讀者應該看過這本書的同名電影,讀者要是一個準作者,讀者要有想像力,讀者要有記性,讀者要有本字典,讀者要有些藝術感」。 納博科夫說: 「學生嚴重傾向情感上的同一性、動作、社會、經濟和歷史角度。當然,就如你們所想的,好讀者就是具備想像力、記性、字典和藝術感的人,我覺得應該一有機會就在自己身上或其他人身上培養藝術感。在讀者的層面上至少有兩種想像,我們來看哪一種在讀書的時候適合。首先有相對弱的一種,支持簡單的情感,這是一種明確的人類本性,在書中可以強烈地感覺到一種情景。因為那讓我們想起一些曾經在我們,或我們認識,或者曾經認識的人身上發生過的事。讀者珍愛一本書,主要因為書激發他回憶中的一個國家、一個景色、一種生活模式,他過去的一部分。讀者最不應該的就是把自己看成書中的角色,這相對弱的想像,不是我希望讀者使用的。 罪惡啊!有多少人曾經這樣懷著罪惡感讀過書。好,納博科夫已成過去,但他想映射一些東西。我覺得可以把它放在那個《尤利西斯》的廣告之後,他想讓你用他的方式來思考,他的方式都是通過現代主義者對文學涵義的敏感性來表達的。我會在講《洛麗塔》時詳細說那是什麼,這和《尤利西斯》的廣告有很大不同。「不要指認,那與你無關,那是關於其他東西的」。那是關於什麼呢? 讀者要用的可靠方法是什麼?是非個人的想像和藝術的愉悅。我覺得需要建立的是一種藝術的,讀者和作者思想之間協調的平衡。我們要保持一點冷漠,並享受這種冷漠。同時我們帶著淚水和顫抖來品味某部名著,要在這些當中保持客觀是肯定不可能的,值得做的事都會帶點主觀性。例如,你坐在那可能僅僅是我在發夢,我可能是你的夢魘(你們有些人在講完《洛麗塔》之後可能會那樣想)。但我的意思是,讀者必須知道何時何地要發揮想像力,這就要搞清楚作者設定的特定場景。 在這篇短文中,如果作者和讀者之間存在力量平衡的話,我覺得最後力量肯定在作者的一方。讀者要弄清楚的是作者的世界,你要發揮想像力來進入作者的世界,一個想像的世界,所以是作者在引導你。你不是要想像一個已經知道的地方,不是你過去的東西,不是你自身的一些東西,也不是尋找小說裏,和你一樣的一般人,那些也在對著你看的普通人。這是尋找其他的夢幻世界,那可能是噩夢的世界。 因此,納博科夫希望想像一個文學形象,一個和他談論的其他東西很不同的形象,如其他媒體電影,看了書的同名電影。這個形象來自我們的日常生活,我們工作的時候,我們上學的時候,來自社會和經濟角度。他想在讀這書的時候不要摻入情感,儘管他想以一種很特別的方式來獲得那些情感。之前提到要有非個人的淚水和顫抖。「非個人化」這詞出了名,是T.S.艾略特所提倡的,非個人化是藝術家的終極狀態,是所有偉大的藝術都應該有的狀態。所以納博科夫通過某些情感營造非個人化這種境界,讓讀者像現代主義藝術家那樣非個人化。 今天我們要從這兩篇短文裏認識到文學在交叉點處於什麼位置,在這時候作者要找怎樣的讀者,他們希望從讀者身上獲得什麼,他們在一個怎樣的環境中表現自己。社會環境?文學環境?心理環境?哲學環境?政治環境?小說努力的方向為何?小說能在世界上發揮什麼作用?想像的作用什麼?這融入讀者的日常現實中會怎樣?讀者把自己代入書中角色時情況會如何?這是讀者身份的原始模型嗎?這就讓讀者有閱讀欲望嗎?就應該這樣讓讀者有閱讀欲望嗎?這是這兩篇讀物提出的其中一些問題,也是我們在學期裏面將不停回顧的問題。 我要在這裏停一下,我比預期說的要久一些。我會讓試聽的同學在短時間內離開,之後我會繼續跟大家講講理查‧萊特。現在要離開的同學可以走了,順便一提,同學們在離開之前請簽名,簽名紙會傳下去,你可以就簽在那,簽名紙在那,謝謝。那是我的筆記,是的,不要拿那些,就在這,哦,大綱?噢,噢,我看看,我還有多的嗎?沒有了,喂,KC,我可以借你的講義嗎?可以給他嗎?我會再給你一份。好的,我要開始講了,儘管大家還沒坐下來,因為我不想浪費時間。噢,糟了,我踩到你了,很抱歉,謝謝。好的,很戲劇性,不是嗎?好!好的。 我們講完了想像,現在我想要你們發揮想像力。想像你是作家,你一直很想成為作家。現在你過得很愉快,你寫了一部很成功的小說,大受歡迎。這和過去寫的都不同,反響很好。你決定:「我的下一本書要寫我的生活」。順便一提,你過的是苦日子,你的生活很艱難,你覺得就是那種艱難讓你成為作家,讓你在第一本小說裏擲地有聲地向人們說話。你想寫自傳,這就是你想做的,就是你下一步要實現的。於是你寫了自己的故事,大概四百頁長,受到頗負盛名出版商的青睞,已經進入校對階段。進展很順利,你很得意,然後有人對你說:「你知道嗎?」 想像這人是奧普拉,她來校讀你的小說,她在考慮把你的書放到她的書友會中。如果你們知道任何關於現代文學的事情,你就會知道,進入奧普拉書友會的書在以後二十年的銷路都會很好,很厲害了。對現代小說來說,沒有更強大的營銷力量能與奧普拉的書友會媲美了。當托爾斯泰的書進了書友會,書友會甚至為他創造了奇跡(不是通靈)。所以你進入這書友會,奧普拉要校讀你的小說。她拿到書,說「這書很好,但你知道嗎?我覺得你應該刪掉最後一百頁的內容」。你想了想,說:「好」,於是就這樣做。就這樣,在之後40年,沒有人看到你寫的小說,或者你原創的自傳,書中只有原來你寫的三分之二內容。 這就是理查‧萊特的遭遇,這就是1944年發生在他身上的事。他在1940年出版了《土生子》,受到廣泛讚賞,是一部很成功的小說。1944年,他完成了《黑孩子》,之後叫做《美國饑餓》。他交給了紐約Harper and Brothers出版公司,他們可高興了。第一部分是「南方的夜」,第二部分是「恐怖與榮譽」。「南方的夜」是關於他在密西西比成長的經歷。1908年,他在密西西比出生,1927年,我想是27年,我查一下,1927年他搬到芝加哥,北遷。1940年代他搬到巴黎,1960年在那裏去世。在南方,他度過了貧窮的童年。他來自黑人家庭,由單親媽媽養大,他一步步脫離這樣的背景,邁向葛楚德‧史坦遷往巴黎後的圈子,這是一條長長的軌跡。 《黑孩子》之後叫作《美國饑餓》,講到了密西西比的一些事情,以及在芝加哥生活的開始。他在芝加哥的生活那部分,就是最後從小說中刪掉的那些內容。我會一直把這書叫做小說,而不是自傳,我之後會解釋為什麼我犯這樣的錯誤。這書是從自傳裏截取出來的,他給了Harper and Brothers做校樣,Harper and Brothers把樣書發給很多作家讓他們寫薦詞,也發到月讀書友會的編委會。月讀書友會是一個郵購書友會,創立於1926年,是圖書銷售的強大引擎,就像今天的奧普拉書友會。1926年的時候,它擁有4700個會員,僅僅三年後,它的會員人數是十一萬,1929年的訂閱者人數是十一萬,直到四五十年代它都十分強大。我們看到的是,強大營銷的力量看中了萊特的自傳,於是他們要了這本書,編委會決定他們只要「南方之夜」這部分,萊特在芝加哥的生活故事他們不想要,萊特最後同意了。 1944年夏天,他寫了這封信給Dorothy Canfield Fisher女士,她是月讀書友會編委會的成員之一。他們來回討論,想搞清楚他要如何修改「南方之夜」的結尾,讓它看起來像一本書的結尾,而不是一本更厚的小說其中一節的結尾。週三我準備讓你們上網看Beinecke數位檔案,讀那些信。我們這裏有未發表過的,很有趣,這是耶魯的其中一個特別之處。我們有那些信,你可以去摸摸它們,可以線上閱讀,我希望你們在讀我指出的那些部分以外,也去讀那些信。你可以看到,當萊特開始反對文稿修改要求時的情形。我也會在上課時用投影放出來。這樣我們就可以談論一下。所以萊特的文稿作為一種文學客體承受著很大壓力,它確實是一個文學客體。 我覺得我們可以犯這個錯誤。想想自傳,它不是文學,但事實上它很文學,其中一個原因是你要選擇哪些場景加入敍述。你不能僅把生活中單獨的事件寫出來,你必須做選擇。批評家十分直接地把它看成是生活的敍述,就這樣的想法覺得其中一些人對書中的內容感到有點失望。一方面,這對一些人來說有點誇張。我們在《黑孩子》裏面會讀到的第一個場景是:年輕的理查六歲的時候在窗簾下玩火柴,燒了他家的房子。他母親在燒著的房子裏找到了躲起來的他,把他打得不省人事,之後他病了很久。好,批評家會說,「我覺得不是這樣那好像不對」。一個母親把兒子打至不省人事,這讓人難以置信。之後出現了其他的不滿,關於準確性的不滿。例如,書裏寫他的母親沒有受過教育,事實上他母親是教師。現在學者們的分歧是他的母親當了多久教師。有些人說她是任教一段長時間的教師,其他人說:「嗯,她只是在學校裏教了幾個月」,這看起來並不準確。 在自傳裏有另一個情景,說的是理查在中學班級裏致告別辭。他寫了告別演講稿,並按要求提前把稿給校長看。校長要他修改一些地方,理查拒絕了。很明顯,真實生活中理查沒有拒絕那些修改。想像一下,經歷上述出版過程的書是一種象徵的情景。這情景是作為作者在面臨權威人士提出反對意見時是否妥協,你該說些什麼。在書中,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場景,那時理查真正能表達自己的意見,他從而獲得力量,最終離開南方。但在現實生活中,他明顯是妥協了。 於是就有了這個問題,書裏的那些情節和故事是否真正在他身上發生過。有個故事是關於他的叔叔Hoskins,他讓理查坐在他的馬車後,卻連人帶車掉到密西西比河裏。這是一個關於理查的真實笑話。很顯然,這並沒有發生在理查‧萊特身上,這是拉爾夫‧埃裏森的經歷,這些故事的來源成了一個問題。自傳是什麼?萊特寫的是什麼類型的作品?引發的這些問題是一個方面。還有另一種問題,來自另一方面,那就是威廉‧福克納在讀完《黑孩子》之後給萊特寫的,他說: 「美好的和持久的東西是來自人的個體想像,要敏銳地感覺並理解所有人、任何人的苦難,而不是來自個人記憶中的不幸。希望你會繼續講下去,但要以藝術家的身份講下去,就像在《土生子》裏面那樣」。 福克納的異議是在另一方面——虛構的情節不夠多。把你的生活寫出來,裝成在講述發生過在你身上的事,你的不幸,你個人的不幸,不包括小說在本質上有的一般化處理。你可以看到,你可以回憶我們在《尤利西斯》廣告裏面看到的文學概念。那是關於所有人的、文學的偉大,是因為它敍述物件是一些典型的普通人、任何人。福克納在信中突出的那些話就像鉛字那樣。 萊特自己描述了自傳寫作的艱辛,他說: 「我發現說真話是世界上最難的事,比打仗,比參加革命還難。如果嘗試寫自傳,你會發現有時會突然冒汗。你會發現,儘管你可以無視其他人對你及你的生活的態度,你還得和自己角力,幾乎是和自己抗爭,這樣你就會有種強烈的欲望,要改變事實來添枝加葉地講述你的感覺。你會發現自己不想承認一些關於你自己和其他人的事。你過去的事變成一種恐怖的經歷,讓你毛骨悚然,但沒有什麼比如實陳述更激動人心。當你寫完之後,那種清白且強烈的感覺向你襲來,你就會認識到這點」。 即使在那篇小文段裏面他也說要按事實寫是很難的,要準確是很難的,不通過一些潤色來添枝加葉地描述感覺也是很難的。他在其他時間也說過,有些故事的確是人家的故事,書中一些事情的確來自其他人的經歷而不是他自己的,這是大家允許的,也是可以允許的。因為他的目的是描述一個南方黑孩子的普通生活,從他為書起的名字就知道。沒有人提出書名應該是《理查‧萊特的一生》,沒有一個人這樣說。書名一直是《黑孩子》或《美國饑餓》,沒有指明寫的是誰。這暗指一種普遍性,在民族範圍內或者在種族意義上來看,來表現這種生活。的確,對於敍述的力量,故事的力量能更有力的陳述。就是說你聽到一個故事然後它似乎就是你自己的經歷。你聽拉爾夫‧埃裏森講那故事,然後開始覺得是自己的經歷嗎? 《黑孩子》的出版經歷,還有出版之後的迴響,讓我們又回到了在講課一開始時我提到的那些問題。寫作和現實的關係是什麼?作者和讀者的關係是什麼?小說和我們的真實經歷之間的關係是什麼?我們整個學期的課程會不斷地重複這個問題。也會再回到關於自傳的一般問題。就算約翰‧巴思的《迷失在遊樂場》這樣的實驗小說也專注於一個問題,就是寫關於自己的事蹟意義何在。這是個持久的問題,部分原因是它一直提出虛構性和真實性的問題,還有誠實與修飾的問題,還提出了如何塑造自身的問題。展望一下期末,那時我們會讀到《人性的污點》,寫一個叫Coleman Silk的人他嘗試,並成功地以猶太人身份在社會生活。他是黑人,並以猶太人的身份度過一生,他這樣的做法受到了家人的反對。就這樣,Coleman開始寫自傳,虛構的自傳,同時他也在經歷這些情節,所以羅斯想像過的生活就像小說中記錄的那樣,虛構或真實,我很懷疑那是否真實,就像是自傳裏所寫一樣的生活,所以我們還會回到那些問題。這是我所找到的這個時期小說和文學通常吸引我們的一部分內容,這是我研究它並講授它的原因。因為想像和現實之間,文學藝術和事實陳述之間,形式與內容之間的交界,兩邊的聯繫十分緊密,十分吸引人。我覺得有部分原因是在這個時期中有其他媒體崛起。 因此文學需要指出自己的領地。什麼是文學能,但其他媒體不能表達的東西?它如何用很吸引人的方式來表達一些其他媒體不能陳述的東西?我們可以文學中得到那些東西嗎?大綱裏的作家一直在設想一種方法來提出要求,要求把他們寫的書放在首位,要求得到重視。我覺得-除非能夠完全理解你所處年代的文學,理解作者的文學世界,這些作者可能是你們,理解你們寫下一部小說時所處的文學世界,理解那個世界是怎樣的,那樣你們就能夠理解那個世界。除此之外,你們要理解藝術如何更全面地與那個世界發生抵觸,那是很激動人心的,也是我邀請大家在這學期和我一同思考的問題。先說到這裏,希望週三能見到你們其中的一些人。 2008年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