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弱點、詐欺、操縱與管制

講座八

對金融及證券市場監管的目的是為了保障投資者,同時使他們能夠作出個人的投資決定。一些心理現象,如神奇式思考,過度自信,和代表性原則偏誤可能導致偏離理性的行為,並扭曲金融決策。然而,監管和監管機構,如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以及美國證券投資者保護公司(SIPC),其中大部分是在大蕭條之後才創建的,旨在幫助防止操縱投資者的心理弱點,保持對市場的信任,以使廣大投資者繼續...

講座八:人性弱點、詐欺、操縱與管制

    Robert Shiller 教授:下週三大衛•斯文森會給大家講課,他是耶魯大學捐贈基金-他是耶魯大學捐贈基金的投資總監,大綱中有一篇紐約時報的文章是他的傳記,可以讀一下。我還列了幾本近來他寫的書,希望你們能從他身上有所感悟。更正一下,他不是耶魯的大學畢業生,而是耶魯的經濟學博士,他畢業於威斯康辛大學,不過他確實在耶魯待了很久。1985年他從華爾街來到耶魯,當時耶魯大學捐贈基金總額是10億美元,在他的管理下,目前基金總計達225億美元,你們高品質的生活和學習正是得益於此,因為這相當於每個學生能分到2百萬美元,2百萬美元的利息是多少呢?我一下子反應不過來-一年10萬美元,這就是為什麼耶魯在助學金方面比其他大學要慷慨的原因,也是為什麼我們有美麗的-當然,這間教室應該是建於30年代,除去這間教室,我們應該感謝大衛•斯文森,學校的許多設施都得益於他的投資良策。 去年耶魯基金獲得了28%的收益,收益率高居全美大學榜首,甚至過去十年中,耶魯基金的年均收益率高達17.8%,依然高居全美大學榜首。我們打敗了哈佛、普林斯頓,但普林斯頓-普林斯頓基金的投資總監是大衛•斯文森的徒弟,這些人一定常聚在一起交流探討,所有主要大學...當然哈佛做得也很不錯,杜克、麻省理工、阿默斯特都很不錯,似乎各大大學的投資收益都不錯-至少最近幾十年是如此。我有個想法...我認為這和大學裡的學術氣氛有關,投資需要謹慎的研究分析,而大學裡的學術傳統有助於這方面的研究,我不敢斷定大衛•斯文森是否還能再續輝煌,但他過去確實獲得了驚人的收益,但今年年景不好,金融危機爆發[課程錄於2008年],所以我先提前給大家打預防針-別期望今年耶魯基金能延續28%的收益,你們可以向他請教這個問題,如果在惡劣市場環境下他還能做到,那就太神了。好的,以上就是下週三的內容。 今天,我要講的是市場監管,沒弄壞什麼吧?我們這裡也需要更多監管,地上好多線,我將由上節課的內容引出促進監管的主題。上節課講的是行為金融學,它與人性弱點有關,因為人們犯下了種種錯誤,所以我們應當促進金融市場的監管。我先羅列一些大家熟知的錯誤,這些錯誤常常被無良的人在金融領域中利用,我認為他們促進了這些...我先寫一些行為金融學的原理,只是先簡單地過一遍,再回到市場監管。這些原理源自心理學。 第一,一廂情願。指的是人們...照字面意思,可能你們已經猜到,心理學家已經證明了這一原理。人們常常錯誤地相信自己想要相信的。比如,人們傾向於相信他們支持的球隊會贏,心理學家已經證明了這點。人們有偏向性,如果你問他們耶魯與哈佛的比賽中,耶魯勝出的機率有多大,不要指望耶魯或哈佛的學生會給出一個公正的答案,你們一定會認為耶魯會贏,「競選」也是這個道理。昨天初選剛剛結束[美國大選],人們傾向於認為他們支持的候選人會勝出,所以,眾所周知,投資產品銷售員可以充分利用這個原理。 第二,注意力異常。人類無法持續保持注意力,人們常常因注意力不集中而犯錯。當你在觀察一些特定的事物時,你會投入過多精力,而在其他方面投入精力不足,這就是心理學家談了百年的原理。注意力是人類智慧的一部分,我們需要知道哪些值得注意,那些主次不分的人-我談論的不僅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多動症],還有在面對複雜問題時,你如何知道哪些事情值得關注?注意力會受到社會背景的影響,人們傾向於關注那些其他人正在關注的東西,這很容易掩蓋事實、混淆視聽。人們自然而然會更多關注經常提及的事情,而忽略細節。 第三,錨定效應。指的是人們在做定量估測時會受外界影響,將某些特定數值作為起始值,而起始值像錨一樣制約著估測值。上節課曾提到過度自信,人們在錨定效應影響下會過度自信,一個闡述錨定效應的經典實驗是卡尼曼和特維斯基...我用K&T來表示,他們在1974年做了幸運輪盤實驗,他們找了很多人作為實驗對象,參加這個心理實驗。在實驗中會問這些人需要量化回答的問題,答案範圍是從0到100。他們說,接下來我要問一個問題,但是在你們回答之前我會轉幸運輪盤,你們都知道幸運輪盤吧?像一種在問答節目裡的道具。你轉動那個大輪盤,它會旋轉一會兒,最後停在一個數字上。顯然是一個亂數,因為幸運輪盤可以指向0到100的的任何數。 他們問的一個問題是,非洲國家在聯合國所占席位百分比是多少?這顯然是個難題,當時沒有什麼人知道。實驗是怎麼進行的呢?他們說-我們會問你們問題,考慮一下,先不要回答,我們會轉這個幸運輪盤,隨後出現一個亂數,然後他們再追問答案。結果表明人們會更願意給出接近他們剛才轉出數字的答案。其實人們都很清楚,幸運轉輪是隨機過程,在轉出數字之後,實驗人員說:你估計的答案和轉出來的數字幾乎一樣。他們會說,你的估計值就是轉出來的數字嗎?受試者會否定自己的行為,他們說:不,我沒有被那個數字影響。 錨定效應的意義在於,人在潛意識裡被數字影響,並且會影響決策。你以為你會知道答案,例如,預測股票時,如果讓人們去預測一支股票的價格,人們會想起之前見過的數字,並深受其影響。例如在90年代末,假如有人問你這樣一個問題-道指在2008年底前突破萬點大關的可能性有多大?人們也許會認為機率不大,因為道指從未突破萬點,所以人們心理對這個數字沒有錨定效應。而在2000年之後[道指在1999年突破萬點]突破萬點便極有可能,這就是錨定效應。 與之相關的是第四,代表性原則偏誤。我拼寫不是很好,要是有拼寫檢查就好了[Word功能],這也是卡尼曼和特維斯基的理論,在某種程度上和錨定效應也有聯繫。代表性原則偏誤的意思是,人們在作出決策時會受到記憶中類似事件的影響,而非考慮事件真實機率。卡尼曼和特維斯基給過一個例子,讓人們來判斷一個年輕女性的職業。他們這樣描述那個女性-感性、有藝術細胞諸如此類,可以選擇的職業有銀行出納、雕刻家、其他,許多人選擇了雕刻家,因為他們覺得,如果她既感性又有藝術感,也許她會是雕刻家吧!但這是嚴重錯誤,我們都很清楚,雕刻家是很罕見的職業,只有很少人會是雕刻家,所以這是錯的。這個例子想說明人們...會誇大一些罕見事件的機率,並會影響人們的看法。比如1929年股市崩盤就被反覆提及,儘管這只發生過一次,但是人們對它影響深刻。人們在記憶中尋找過去股價變動的模式,這些模式已經深入人心,並且這些模式的機率被誇大了。 當我們觀察隨機漫步序列時,我認為代表性原則偏誤也起了一定作用。當人們觀察隨機漫步序列時,會有直觀印象,並可以以此類推。雖然這看起來並不像...人們不會覺得這是完全隨機的,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人們過分高估了特定事物發生的可能性,這吸引了人們的注意。 接下來一點,第五,賭博行為。人類學家發現在人類文化中普遍存在賭博行為。這不是說所有人都會去賭博,當你隨便去做個社會調查,在當地都會有類似賭博的遊戲,這會影響人們決策。賭博行為有個特殊情況-在人群中總會有一小撮人,我們稱之為病態賭博,研究估算有1.1%的男性和0.5%的女性天性嗜賭。基於某種原因,對此男性比女性更普遍,但在男女群體中都存在病態賭博。這就好像酒鬼一樣,他們無法自控、自毀前程,配偶不斷抱怨,並與他們離婚-我丈夫或妻子輸光了所有錢,這糟透了,但賭徒依舊無法自拔。有個叫匿名戒賭協會的組織,就好像匿名戒酒協會一樣,協會幫助在困境中的人。這還有個問題,對某些人而言,金融業是個賭局,這有些過分誇大的嫌疑。其實人們並沒有如此嗜賭,並沒有狂熱於投機,這確實是個問題。 第六,神奇式思考。這要追溯到B.F.斯金納,一位活躍在上世紀前期的心理學家。他曾是我的鄰居,說來離奇,我在劍橋市的哈佛和麻省理工訪問時,在校外租房,這人恰好是我鄰居。我們都習慣走去上班-不是真的一起去上班,我們從未碰面,但我總覺得和他很親近。他已經死了有20年了,他做過一個著名的鴿子實驗。在19世紀40年代,是1948年,他用一個簡單的實驗,誘發了鴿子的強烈行為。實驗過程是,他把鴿子困在籠子裡,還不給鴿子餵食,饑餓的鴿子怒火中燒。他們設計了一個能保證每隔15秒給鴿子餵一玉米粒的裝置,對饑餓的鴿子來說是杯水車薪。每15秒才只有一粒玉米,隨著時間流逝,他還觀察在這酷刑實施了一段時間後-也不能真的說是酷刑,其實有點像節食之類的。你們很多人也節食過,對吧!在對鴿子的「半酷刑」後,他發現鴿子行為異常、舉止乖張,他把鴿子分開拘禁,使它們不能溝通。 它們有的上躥下跳,有的搖頭晃腦,還有的獨鴿亂舞。他總結出,這些鴿子都在絞盡腦汁,想知道玉米從那來的。它們只能利用那15秒的間隔去想清楚這個問題。那些鴿子會想-上一粒穀粒掉過來之前我做了什麼?我一直在搖頭晃腦,那我最好繼續搖頭晃腦,這樣的話我就能再得到一粒穀粒,所以它便認為必須展現某種特定的行為才能得到食物。但每一隻鴿子做了不同的事情,如果它們被互相隔離便不會模仿,而是做出不同的動作。我們的金融市場也是如此。人們制定了一些投資策略,一些策略的投資效果碰巧十分有效,但由於過度自信和神奇式思考,他們會自我膨脹。他們會想,我真是個聰明的投資人,我制定了如此有效的投資策略,這種想法使他們的自我膨脹加劇,直到他們遇到挫折或打擊,那些策略並不完全有效。B.F.斯金納從不讓他的鴿子挨餓,所以它們都活得挺好。 第七,準神奇式思考。這個術語是多年後由埃爾德•沙菲爾和阿莫斯•特沃斯基提出的。年輕的心理學家-沙菲爾任職於普林斯頓大學,他與年邁的心理學家特維斯基共同完成了論文。準神奇式思考指的是,人們認為自己可以做出某些行動,解除原來的決定或改變歷史。可能那些鴿子也這麼想,也許沒有,我們不知道。沙菲爾和特維斯基的實驗對象是人而不是鴿子。準神奇式思考是一種錯覺,會定期在人們的思維中出現。他們也許會否認這點,但的確存在一種錯覺,使人誤以為可以透過意志力控制隨機事件。我不想詳述他們的實驗,但我想談談由哈佛大學心理學家愛倫•蘭格做的實驗。我之前提到過-應該提到過...,我邀請你與我賭硬幣正反面,有兩種不同的方式。第一種你先押注,然後我再擲硬幣。第二種我先擲出硬幣,然後蓋住問你,你願意下多少賭注? 蘭格發現在第一種情況下,人們會下更多賭注,為什麼會有差別?兩種方式在本質上是相同的。這說明在某種程度上,人們認為他們可以透過意志力控制結果,這也是促使投資者過度自信的一個因素。 還有另一個實驗-一個相關的實驗。昨天有人投過票了嗎?[08年大選]人們為什麼要投票?經濟學理論認為沒人會去投票,傳統的經濟學理論的觀點,認為人們都唯利是圖、精於算計,這不就是經濟學中的經濟人概念嗎?也許你並非如此,但經濟學理論確實如上所言,如果你唯利是圖、精於算計,你會說:我的投票能夠決定選舉的機率是零,所以我根本無需投票。你們肯定這麼想過,對吧!你知道你並不能決定選舉結果,那投票還是不投票又有什麼關係?那請捫心自問,我為什麼要投票?我想,至少對大部分人來說,必須面對一個邏輯上的難題,就是如果好人不投票,那我們將會生活在壞人操縱的世界裡,所以我必須要投票,來證明好人會投票,那未來的國家將會由好人掌控。如果我是一個好人,那其他人也是好人,這是神奇式思考,而它也影響人們,因為它給人自信和力量去應對那些隨機或者不可控制的事件。但同時,有些心術不正的人也會利用這種心理特點。 我想說說監管金融業的問題是...金融機構的結構十分巧妙,但它們的優劣取決於從業人員。然而在歷史上,很多從業人員心術不正、唯利是圖,使金融市場散發著危險的誘惑。懂得心理學的人們知道,他們可以利用人性弱點,有一種誘惑會導致過度投資。例如他們承諾能夠獲得高額收益率,你時常能聽到這種論調-我昨天在報紙上讀到一則廣告,有些人在賣金幣。不要去買金幣,你們知道為什麼,對吧?他們在文中吹噓...當然,我們不能保證金幣不會升值,但金幣的歷史行情趨勢始終向上,他們試圖誇大金幣的投資價值來轉手。你們明白,購買報紙廣告上宣傳的金幣是一種不明智的投資選擇,但銷售商知道總會有人上鉤。 舉一個最近這方面的例子,全國房地產經紀人協會投放了一則廣告,內容是:在過去,房價每十年就能翻一番,他們不是這樣寫的...他們用的是現在式,房價每十年就會翻一番。NAR是房屋銷售者成立的組織,他們會發動廣告攻勢,並試圖讓你相信房價就要翻倍了,這分明是過度吹噓。我們身陷於房地產危機,房價在下降,令人非常沮喪。人們傾向於報喜不報憂,你會對別人隱瞞那些令人沮喪的消息。前面提到過注意力異常這一點,因此或多或少人們會被蒙在鼓裡,如果你不公佈消息,他們永遠不會知道。 人們還傾向於忠於朋友,我是指你自己的朋友,還有一個詞叫做外人,我想各種語言中有不同的辭彙來表達這個意思。我們將身邊的人分為朋友,和那些我們完全不關心的外人,所以,投資者傾向於掩蓋,或者說是投資產品的銷售者,會試圖把好的投資產品賣給自己的朋友,而把那些差的留給外人。類似的事情在次貸危機中發生過幾起,其實遠不只幾起。我們將次級貸款打包,將這些燙手山芋甩賣給我們不認識的外國冤大頭,他們還以為自己撿到了寶貝。 還有一個問題是炒單,地產經紀人容易犯這樣的錯誤。如果他們的薪水來自交易中抽取的傭金,他們就會不斷拜訪你、告訴你一些關於新交易的新點子,這是不道德的行為。因為如果你一直過度交易,那你基本不可能賺到錢,交易傭金會吃掉你所有的利潤。內行人知道這點,這是不道德的行為。 有關機構已經制定了處理這類問題的監管方法,之所以我相信金融市場能夠維持良好運轉的唯一原因,就是金融監管的存在。首先,我想談談美國的監管,講講歷史。在監管方面,美國確實是一個重要的國家,美國的監管制度已成為各國的範本,我要講講美國金融監管史上的一些要點。我們長話短說,簡而言之,金融監管是隨著上世紀初的進步時代而發展起來的,在大蕭條時期達到了頂峰,當時建立的很多機構至今仍在運作。到了70年代,金融的去監管化開始興起,我們如今所見證的諸多事件,是監管與去監管共同作用的結果。 我先從證券監管的起源講起,這就不得不提路易士•布蘭代斯的一部著作。布蘭代斯大學正是以他命名的,他是一位作家、一位律師,也當過大法官。他在1914年寫了本書,叫做《搶錢至尊》,這本書非常具有影響力,我將其列為推薦書目,但不作為期中考試要求,如果你們感興趣的話可以去讀一下。他認為在促進金融市場發展的過程中,政府最應該做的事情就是加強資訊披露的力度。政府應該強制商業或者金融機構對每個人透明公開地披露資訊。他有句名言是,「陽光是最好的消毒劑」,陽光就是指事實。每一個在金融行業的人都必須告訴人們他們在做什麼,他認為資訊披露必須落到實處,他把這比作貼標籤。在1914年,政府要求食品廠商在包裝上標明其營養成分,或者原料及營養資訊,這些資訊印在包裝上,他認為這就是金融行業的範本。 人們應該能夠輕鬆獲得公開資訊。這不是說你可以去市政廳查詢資訊,關鍵在於政府必須要求確保這些資訊告知投資者,這是非常重要的。在這本書出版的時候,各州的監管機構正蓬勃發展,這種監管是州政府層面的,俗稱藍天法。這部法律制定了股票銷售的規則,至於為什麼把它叫做藍天法,有很多不同的說法。我想這是因為,當時人們過度宣傳投資產品,並宣稱投資收益無止境,如頭頂的藍天那麼遙遠。藍天法的問題在於,各州的法律都是分開制定的,由各州政府去處理,然而全國性的問題卻無從解決,所以藍天法僅上世紀初被廣泛使用。 在20世紀20年代,隨著電話的普及,情況發生了改變。在20年代之前,電話還是奢侈品,因為它們還沒有增強訊號技術。但到了20年代,電話普及到了每戶家庭,每人每年平均要打幾百個電話,這對我們的社會來說是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導致了鍋爐房[電話交易所]的出現,這是指上世紀20年代透過電話進行證券...通常是不合規證券銷售的場所。它之所以被叫做鍋爐房,是因為如果透過電話進行買賣交易,你沒有必要去租一間漂亮的辦公室,於是你租了最便宜的出租房,然後在那兒放滿電話。這間地下室旁裝有鍋爐,接下來,你雇了一群人在這間地下室裡幫你出售證券。如果政府想要發難,他們可以快速撤離。 在上世紀20年代,很多不合規的股票流入市場,很多人受騙,所以1929年的股市大崩盤,促使政府採取了一系列加強金融監管的行動,其中最重要的要數1934年證券交易委員會-即SEC的成立。我想,這最終要追溯到路易士•布蘭代斯提出的監管思想。證券交易委員會是一個這樣的組織,它的主要結構,或者說它的原則,是確保資訊披露的合規性,以及股票相關資訊透明易得。起初,證券交易委員會引起了許多爭議,因為人們認為它會干擾商業運作,個人自由是美國的立國之本,政府的干預似乎並非必要,早期的證券交易委員會與商界勢不兩立。佛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在商界人士的眼中是個十足的左翼分子,他的理念與美國人的價值觀相悖離。 但事實上,SEC發揚了自由市場這一概念,而這一概念受到了廣泛認同。證券交易委員會的辛勤付出,使人們感到不會受騙。證券交易委員會是一個強大的監管機構,它也重塑了這個國家對金融市場的信心。1929大崩盤之後,歐洲的一些國家卻對於醜聞,及20年代出現的問題有著不同的反應。歐洲政府採取的措施並不如美國那樣有利於市場發展。從成立那天起,證券交易委員會就肩負著確保金融市場良好運作的使命,這是個利民的機構。 它的第一任主席叫做威廉•O•道格拉斯,他是耶魯大學的法學教授,我想他的思想影響了我,因為...我推薦了他的著作,同樣作為選讀。他在1940年寫了本書,叫做《民主與金融》,在那本書裡,他再次強調了金融市場的服務對象是投資者,這個觀點影響了我。在我2003年的著作《金融新秩序》中,我將金融民主化作為一條根本性原則,進行了闡述。金融必須服務於現實中的人們,對我也是一樣。於是就要瞭解人性弱點,瞭解人們的心理,這樣才能對症下藥。他同時也是法律現實主義學派的代表人物,該學派承認人性弱點和人們的行為,以及制定法律的重要性。大眾不願閱讀,也無法理解那些晦澀的法律條文,一份由法律術語寫成的合同對大眾來講,無異於一部天書。 隨著證交會的成立,一些相關的金融規範被寫入了法律條文。例如,證交會強制界定了公共券商與私募券商之間的差異,這是非常重要的劃分。公共券商是指那些經證交會審核通過,適於面向大眾經營證券買賣的證券公司;而私募券商是指那些未經證交會審查,面向大眾的證券公司。證交會...你必須選擇...你應該聽說過上市公司和私營公司。一家上市公司是透過證交會的審查程序而被批准為上市公司的。作為一家上市公司,你必須公佈所有必要資訊,就像是路易士•布蘭代斯曾希望的那樣 [路易士•布蘭代斯,曾任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以將實驗室方法帶入法庭而聞名]。你必須定期向證交會繳交文件,披露公司的資訊。上市公司...這些上市公司...如果你登錄證交會的網站SEC.gov,有一個連結EDGAR[電子資料收集分析及檢索系統] [EDGAR:Electronic Data-Gathering Analysis and Retrieval system的縮寫],點擊那個連結,你可以輸入任何一間美國上市公司的名字,所有的資料都在網上。你可以找到有關這間公司的大量資訊,只要是上市公司就會有資料。 很多公司不願意上市,因為這樣就無法保守公司機密,你必須定期把公司資訊公佈到網上,讓全世界都看得到。公司可以選擇上市或私營公司模式,為什麼有些公司會選擇上市呢?他們...這其實是種平衡,他們必須權衡利弊,他們並不希望公司上市,但上市的好處是,能夠因此取得公眾更多的信任。此外,你的市場更大了,因此上市公司是有一定優勢的。但一般來說,很多公司不希望上市,因為這有違他們的初衷。我們希望保守公司的秘密,不願意把公司資訊歸檔,然後立刻以標準格式發佈到網上,以便所有人瀏覽。對這些疑慮他們只有忍受,因為他們很清楚公司上市會增加他們的市場份額,因此出現了很多上市公司。 如果你的公司是私募性質,在推銷投資產品方面會面臨許多限制。我舉個例子,一種重要的私募券商叫做對沖基金,如果你是...這是一種私募投資公司,在我們討論對沖基金之前,大家想一想,假設你有一家經證交會認證的公共券商,而公共券商的困難在於,你必須按季度向證交會報告公司所有的投資活動,因此你會說:如果我按季度公佈所有的投資活動,那我還怎麼跑贏市場賺取利潤?許多投資公司根本不想公開化,他們希望保持私有化以不披露資訊。對沖基金不在EDGAR上發佈投資情況,所以他們就是私募性質。一家私募公司同樣需要遵守多項規定,許多活動也受到了限制,尤其是你不能登廣告。對沖基金並不面向公眾,無法獲得面向公眾募資的權利,因此對沖基金不能在報紙上買廣告位為自己宣傳,所以對沖基金常常十分低調,他們也不想這樣。他們也想登廣告,但是不可以登,否則會與證交會起衝突。證交會會說這是公共券商的行為,但你們不能面向公眾。 對沖基金公司做不了廣告,那也是公眾並不瞭解他們的原因,他們披著一層神秘的面紗...他們聽起來挺神秘的。而且,更值得注意的是,他們連選擇投資者的權利都受到限制。如今有各種各樣的對沖基金,其中牽涉了許多複雜的法律條文,比如3C1對沖基金 [3C1,一種對沖基金類型],投資人數上限為99人。人數並不算多,但這99人必須是合資格投資者。你們會問,怎樣才算是合資格投資者呢?想瞭解的話,就到SEC.gov去查查吧!你會找到最新的定義。你們之中有多少符合合資格投資者要求呢?應該不會太多。怎樣算是合資格投資者?首先,擁有100萬美元的投資資金-不包括房產,必須是可供投資的資產。我不會讓你們舉手看看誰有100萬。其次,年收入至少有20萬美元。假如是已婚人士,那麼夫妻倆年收入起碼要30萬美元。這些條件像是為富人訂做的一樣。 順便提一下,合格投資者的門檻已經很多年沒有提高過了。去年證交會發佈了一項提議,鑒於合格投資者的門檻較低,因此他們提議把准入門檻提高到250萬美元。我認為他們這麼做是想保護一些沒有經驗的投資者;他們只有100萬美元,或者只有200萬美元,並不清楚對沖基金的操作流程。但很明顯這個提議被否決了,從未實施。我認為要提高合資格投資者的門檻很難,因為一旦實施,大量的投資者將被拒之門外,這些有能力投資對沖基金的人們可不會開心,他們會覺得被侮辱了,並因此而惱怒。 還有一種3C7對沖基金,允許有500個投資者,如果註冊為3C7就可以有多一些投資者,但是對購買者資格有所限制。這就是監管制度中的一個例子。一個合格購買者至少持有500萬美元,如果是機構,則需要至少2500萬美元...這裡指的是自然人。一個自然人指一個人,一個自然人需要500萬美元,而一個機構則需要2500萬美元。因此,如果是一個只有2000萬資產組合的小學院,是不能透過合格購買者的審核程序的。這是在保護只有2000萬美元的小學院,他們缺乏經驗,那些錢不足以支付昂貴律師費。無法解決資金問題的人實在不該投資對沖基金。 公共和私募公司之間的劃分有些繁瑣,對有些人來說有些冒犯的意味。監管機構像是在扮演父母的角色,大多數人...如果你不符合合資格投資者要求,就像是監管機構不尊重你,把你當成小孩。為什麼允許其他人投資對沖基金,而我卻不能呢?這讓人不爽!但是從另一個角度,金融監管制度之所以長期存在,是因為現實中大眾一直都是犧牲品。我們不能任由那些公司在幕後操縱,我信任這些條例...然而並非所有人都信任。自30年代以來,普遍的原則就是...大眾不得投資那些未經過審核的投資事務。 證券監管另一個重要的劃分是局內人和局外人。局內人掌握著公司內幕資訊,這些內幕資訊可以助你在交易中獲利。如果你掌握了公司內幕資訊,你能比公眾更早得知公司的利多消息,那你就會去購買公司的股票,然後從股票升值中獲利。利用內幕消息獲取利益就會使局外人承受損失。證交會從成立開始就規定,局內人不得利用未公開披露的資訊進行內幕交易。 一項重要的變革就是2000年F.D.金融條例的建立。F.D.是指公司財務資訊的完全披露,這是證交會的一項規定-F.D.條例,我認為是隨著網路的發展而頒佈的。路易士•布蘭代斯,他希望公司能夠始終提供資訊,在他那個時代是指提供文件,比如當時稱為招股說明書一類的文件。沒有招股說明書就不可以出售證券給潛在買家,而且招股書需要通過證交會審核,不知道人們對此是否認同,但是你不得不按證交會的規則去辦事,不斷地提交這類文件。布蘭代斯生活在紙質文件的年代,而我們現在已經進入全新的互聯網時代,我不確切F.D.條例是否涉及網路,但F.D.條例要求任何一家上市公司對外發佈公告,那麼這條消息就必須即時傳達到市場上,告知每一個人。因此,現實中上市公司的做法就是,當公司需要對外公佈一條重大消息時,會利用互聯網這個管道,任何人都可以在第一時間得到消息,因此有大型的網路會議用於在網上宣佈重要資訊。很明顯的一點...如果要宣佈事項,就要選定某一天,而且你宣佈的消息不能只針對某一人群。 市場監督是股票交易及相關組織執行的一個程序,以確保內幕消息不被胡亂使用。SROs,自律監管機構,是業內規範行業行為的組織。這是美國的做法。與其由政府出面監督,不如由行業監督組織去進行監管,因此不需政府出頭。自律監管機構擁有高端的監督設備,能夠發現內幕交易的電腦,只要你試圖進行內幕交易,就可以抓住你。 我舉一個自律監管機構的例子,這事發生沒有多久,那是在1995年。IBM的一個秘書幫他老闆複印一份文件,文件有關IBM計畫收購蓮花公司的計畫。知道蓮花公司嗎?蓮花公司是第一個開發電子資料表軟體的公司,現在已經被Excel取代,但當時是個大公司。這條新聞很轟動,IBM正準備收購蓮花,我們現在知道發生了些什麼。經過監督調查後,她告訴她丈夫說,她複印了一份文件,她讀了文件的內容,然後告訴了她丈夫。她的丈夫是傳呼機銷售員,他把這條消息告訴了兩個朋友。並沒有去購買股票,只是跟朋友說,我太太說IBM要收購蓮花公司,他的朋友們立刻購買了蓮花公司的股票。那天是6月2號,截至6月5號,一共有25個人因為小道消息購買了股票,資金達到50萬。這些人中包括一位披薩廚師、一位電子工程師 、一位銀行經理、一位牛奶批發商、一位老師和四位股票經紀人。股票經紀人散播消息的速度更快,結果怎樣?所有人都惹上了麻煩,因為內幕交易是非法行為,全部人都被捕了。 我要舉另外一個例子,有關Emulex公司,也許這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內幕交易,不過欺詐手段比內幕交易有過之無不及。大概是在90年代末,一位叫馬克•雅各的罪犯...他可能已經出獄了。馬克•雅各曾是Emulex的員工,可以接觸到公司的內幕消息。我猜他參與過公司資訊的發佈,因此他知道公司是怎樣對外發佈消息的。他散佈假消息,他先賣空公司的股份,接著買入,然後他對外界放出假消息說,公司有重大利空。他知道如何使假消息看起像Emulex正式發佈的消息,而且他使用埃爾卡米諾學院圖書館的電腦進行發佈。因為他想-我要小心為妙,不能用自己的電腦散佈這條消息,監管機構很可能會追蹤到我的電腦上。於是,他去了埃爾卡米諾學院,使用圖書館的一台電腦發佈了這條公告。 主流媒體爭相報導這條消息,造成股價狂跌,馬上賣出,借此狠賺一筆。問題是,這只怕是徒勞,監管局追查出是誰賣出的,是誰在放消息前賣出股票。他們還找到埃爾卡米諾學院圖書館,還詢問了圖書管理員,是否有看起來不像學生的人來過圖書館呢?監管局確認了他的身份並將他逮捕。 這就是監管機構的職責。監管使得市場有序運行,如果缺乏監管,市場就會充斥著不法商人。監管機構的問題是開銷不菲,而且引人不快。很多金融界人士對其煩不勝煩,因為執行規範條例的成本很高。一旦執行,佔用太多資源。長遠來看,監管機構對於構建市場誠信極為重要。 另一種規範方式是會計準則,例如,在美國有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位於康涅狄格州,簡稱FASB;它並非政府機構,而是由證交會創建於1973年。證交會不想接手該職責,希望由民間組織來監管。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為美國所做的貢獻,就是制定了國際公認會計準則。準則規範了公司如何記賬,並建立了一套會計規範和標準。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聽取公司的意見並協助他們,並且適時調整標準。不過有些規則始終如一。 例如每家公司都有損益表還有淨利潤。淨利潤指公司收益總額扣除經濟成本,也稱為盈虧結算線。國際公認會計原則對其做出了定義還有營業利潤。如今,公司可以採用其他會計準則中的定義來描述這些項目,而且其他的定義通常不是國際公認會計準則的定義,在業界使用得更為廣泛,這些項目為核心淨利潤,預期收入攤銷前利潤,即是未扣除利息、稅收、折舊和攤銷前的利潤。還有調整後利潤,有各式各樣的框架,公司可以任意選擇。因為公司都希望對外表現自己最好的一面,但這代表隨心所欲,必須要根據標準。國際公認會計準則就是一種標準。 公司只能依據兩種準則披露資訊。要麼按照國際公認會計準則並錄入EDGAR,要麼以他們偏愛的其他方式披露資訊。不過證交會規定他們,至少要披露各項收益標準定義。另一個內容是表外業務會計核算,證交會規定公司要披露的公司文件之一,就是資產負債表。在EDGAR上可查到任一公司的資產負債表。資產負債表有兩欄-資產和負債,一欄是公司所有資產,另一欄是公司所欠債務。公司淨資產為資產減去負債,也表示公司清償債務後的價值。 證交會委員們擔心的,正是表外業務的會計核算。當公司意欲有所隱瞞,他們可以不將負債計入資產負債表,達到隱瞞的目的。如果能僥倖逃過法眼,就可以隱瞞一些高風險的投資項目,以及一些舉債經營的項目。你可能透過貸款進行投資,或運行某種專案因而投資。這種兼有投資和負債性質的項目風險極高,你肯定不希望大眾瞭解這些,於是你不想把這些計入資產負債表。但證交會和其他監管機構監督此舉。 在此方面敢冒大不韙的一個經典例子,非常經典,是安然公司。安然有眾多的關聯方公司營運著表外業務,從事風險投資。安然並未按照證交會規定,適當披露這些消息,所以大眾不知安然面臨多大風險。最近,一年前爆出的SIV-SIV指結構投資公司,銀行利用其掩飾投資-通常是高風險的次貸債投資。銀行建立特殊實體結構投資公司,而結構投資公司透過在紙貨市場借貸,以購入次級債。這給銀行帶來極大風險,因為次級債早已被認為具有高風險,結構投資公司還借錢購買次級債,所以只要次級債貶值一點點,他們就麻煩了。結構投資公司的合同中包含著這樣的條款,如果結構投資公司破產,銀行會拯救他們。結構投資公司本身就是債務,但銀行的投資者們並不瞭解這點,這也是重創證交會所制定的規範的一個例子。 我想談談另一種監管措施,在美國十分重要,但鮮為人知,這是一家叫做SIPC的機構,即證券投資者保護公司,成立於1970年。SIPC之於證券業,如同FDIC之於銀行業。不知我有沒有提到過,你們都知道聯邦存款保險公司吧,該機構十分著名,我們來做個類比。 1934年,金融危機後-確切來說,1933年國會批准設立FDIC,於1934年正式啟動。FDIC聯邦存款保險公司正式成立於1934年,負責擔保小額儲戶的銀行存款,以保護儲戶在銀行破產中免受損失。該機構的成立是個創舉,因為那段時期銀行遭到擠兌,人們紛紛從銀行提取現金,因為他們擔心萬一銀行破產,他們就會血本無歸。這種情況導致了1933年經濟危機。對於小額投資者,SEC規定的最低擔保額為10萬美元,實在不算多。也許你們覺得很多,其實不多。如果你們一直存錢存到退休,肯定比這數目多多了。10萬美元不過是低收入群體幾年的收入,但至少,我們希望能保護小額投資者們的銀行存款。如果你的銀行存款遠不止10萬,你最好把多餘的取出,分別存入幾家銀行。因為每家銀行都是獨立保險的,因此不存在擔保額度。只要你聰明一點,把存款分別存入幾家銀行。存款保險始於大蕭條時期,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現在遍佈各個國家。去年,英國的北岩銀行遭到擠兌,這表明英國銀行存款監管有問題。我之所以認為有問題是因為,英國存款保險公司起初保險金額只有3000英鎊,後來...我忘了具體多少英鎊了,存款僅有90%被保險,顯然不夠。因為人們會擔心損失存款的那10%,從而出現擠兌狂潮。若非英格蘭銀行施以援手,北岩銀行恐怕早就倒閉了。 所以存款保險是至關重要的。在1970年前,在經紀服務業務中,對於對應帳戶還未有保護舉措,一家證券經紀行的倒閉改變了這一狀況-古德巴迪公司於1970年倒閉。 但願你們聽得懂,經紀服務業務就是股票經紀人從事的工作。股票經紀人管理著股票的買入和賣出,如果你要買股票可以找股票經紀人,比如美林證券-一家大證券零售商,就在學校對面的中心綠地。你去那說:我想買股票,經紀人說:沒問題,先給你建個帳戶,你把錢存入我們的帳戶中。他不是銀行人員,而是經紀人,給你建個現金賬戶和證券帳戶,存入一些現金。想一想再告訴我,要不要買些股票,買的話我就從你的帳戶中取現,再存入證券帳戶中,這就是經紀人。古德巴迪公司就是經紀商,不過在1970年破產了。看起來好像在該經紀行存有現金和股票的公眾要遭受損失了。 這裡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你有現金賬戶,你將錢存進現金賬戶,但還沒有買股票,僅僅是做儲蓄,就像存在銀行。因為古德巴迪公司破產了,這部分錢將會損失,不再存在。那你的股票怎麼辦?古德巴迪公司應該留有你的股票,不過一般是以行號代名方式持有,也就是說,持有股票的是古德巴迪,你只不過與其有著合同關係。原則上,部分股票歸你所有,但你投資的公司並未收到你的資金,與他們打交道的是古德巴迪。古德巴迪是代理商而已,而公司有多種方式查出投資者是誰。可問題是,一旦經紀公司破產,你可能損失慘重,賠光你現金賬戶和證券帳戶上所有的資金。證券投資者保護公司於1970年成立,其對現金賬戶的保護金額高達10萬美元,對證券帳戶的保護金額高達50萬。政府介入的另一個例子,證券投資者保護公司依國會法案設立。 因此,不幸的是...你們聽說過證券投資者保護公司嗎?多數人甚至都不知道它的存在。證券投資者保護公司做過全民調查,在2001年,證券投資者保護公司調查問卷的問題之一-被調查者被問到是否知曉,在股票市場或者在投資欺詐案中,保護他們的資金不受損失的機構,僅有16%投資者認為不存在這樣的公司。澄清一點,證券投資者保護公司並非...如果你在股票市場炒股虧了錢,你不能去找證券投資者保護公司理論-我的股票跌慘了,把錢還我,他們不會還你錢的。再者,如果你說,股票經紀人欺騙我,他說買這個股票是個好投資,他對我說謊,把我騙迷糊了,他們不會還錢給你。它唯一能做的就是替換證券。換句話說,如果你在一家經紀公司設有帳戶,其中有IBM的100股股份,現在經紀行破產了,經紀行不再回復你的郵件,消失了,你告訴證券投資者保護公司,我有100股IBM的股票,它就會歸還你100股股份,但不會向你支付現金,他們能做的僅限於給你100股股份。 也許你會認為這些管制措施還遠遠不夠,我也認為不夠。我們所保護的東西正是人們關注的,不是所有人都是聰明人,這是個難題。大家能力不同,所以我們試圖營造一個環境,一個讓小投資者感到安全的環境,而無需憂心忡忡。事無完美,至今還沒有完美的辦法,仍然有許多小投資者遭受欺詐,成為受害者。次貸危機就是一個例子。在最近這次金融危機中有人淪為受害者,因此,我們更該完善監管。我們應該想個應對問題的萬全之策,問題總是複雜的。我們試圖創造一個人人都可在其中盡情決策的系統,創建一個人人彼此信任的環境。但這非常困難,非常複雜,而且不可能盡善盡美。這一課就到此結束,我週一就不來了,助教會幫我負責考試。那麼,週三再見。 2008年2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