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金融學:心理的作用

講座七

行為金融學是金融領域中一個較新的革命,將所有社會科學觀點應用於金融學。新的決策模型結合心理學和社會學等學科,解釋了如不穩定的股票價格變化等經濟和金融現象。過度自信與直覺等心理模式對價值函數的扭曲,似乎影響了金融決策,但這並不包括在期望效用等經典理論中。卡內曼和特沃斯基的前景理論闡述了這些問題,揭示了傳統決策模式中的非理性偏差。

講座七:行為金融學:心理的作用

    Robert Shiller 教授:今天這一講的課題是行為金融學。這一術語大約在90年代中期才在公眾的意識裡出現,在這之前該領域並不為人所知。相較之下,有效市場假說的提出則更早些。該理論的構想可追溯到19世紀,而該術語正式提出則是在20世紀60年代。行為金融學是金融領域一次較新的革命,我本人在此方面也參與頗多。自1991年開始,我就與芝加哥大學的查德·塞勒教授一起舉辦了關於行為金融學的研討會,這個研討會我們已經堅持舉辦了18年。很驚訝吧!對你們來說這時間挺長的吧!剛開始時,我們完全不受人重視,我們想,沒人會讚賞我們。不過我是終身教授,所以能一直研究。但問題是,誰都不願意去研究過於冷門的領域。幸運的是,我們有著自由的研究體系,這點我深感欣慰。 所謂的行為金融學,即是我們對於常在有效市場理論,或是數理金融學所遇到的一些極端情況所作出的反應。數理金融學是一個美妙的學術領域,我欽佩學者在這方面所作出的貢獻,我自己也曾參與其中。但數理金融學有其局限性,最終,你們清楚一般的發展模式,到了一定階段,便會遭遇瓶頸。當數理金融學剛產生時,大概60年代,這是個令人非常興奮的領域,沒人再想研究其他的方向,人們總是想嘗試令人興奮的東西。大約到了七八十年代,該領域研究得有些過了頭。人們研究的熱情太過於高漲,他們以為數理金融學就是我們所要的一切,我們也不願再考慮其他的理論,之後他們便時常顯得有點瘋狂。然而我們不得不反思,其實一切不盡完美。這世界並不完美,世上存在著的是真真切切的人,由此才引出了行為金融學。 行為金融學其實是...到底指什麼?它不同於行為心理學,也不等同於將行為心理學應用於金融學,它真正的含義要比這些更廣泛。它的意義是將各種社會科學應用於金融學。經濟系不過是大學眾多院系中的一支,使我們略知人們如何行事。因此,我們若想瞭解人類是如何行事的,我們的學習不能僅僅局限於經濟系,綜合各類知識才能使我們的理解更為全面。自此,從90年代初期起,我們行為金融學研討會的規模不斷擴大。當然,現在有許多人參與其中,已經相當完善了。 在我講這節課之前,我想再額外回顧些上一講的內容。這張圖,你們上次已經看過了,這是一張Excel的試算表,我已經把它放到ClassesV2網頁上了,你們可以自己去下載。我只是想再重申一下,我知道我有點囉嗦,但這是重點。這張圖中的藍線,是1871年至2008年標普綜合股價指數的走勢,差不多有近130年的資料,就是這條藍線,能看到嗎?知道這裡怎麼回事嗎?那是1929年,1929年股市大崩盤。事實上,此次崩盤延續到了1932年,你們還能清楚地看到其他歷史指數變動。比如90年代的多頭市場,幾乎是直線上漲。而這一段是00年至03年的金融危機,我不知道你們是否記得這些,那是當時的頭條新聞,儘管還不及1929年的大崩盤。但這裡的漲幅是不是跟20年代的漲幅十分類似?這裡是20年代的漲幅,這段是90年代的漲幅,股價猛漲。順便說一下,這都是對數形式,說明相等的垂直距離,表示相等的股價變化率。 我說過,在上一講中,我提到了隨機漫步,如粉色線條所示。這條隨機漫步線是由亂數生成器描繪的,我改進了亂數生成器,使之能夠生成真正的常態亂數,現在這條線稍稍偏下了點,但如果你按一下F9,就會出現另一條隨機漫步線,但這始終表示的是同一股價。這條隨機漫步線符合股價上漲的走勢,我可以按一下...很類似,是吧?這有點能顯示出股市的波動是隨機的。這裡是大崩盤,1929年股指到達頂點,在這張圖上,1910年左右也有類似情況發生。之後,便是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時期,但並不是整個30年代。然後我再按一下,就能得到另一條不同的線。我覺得這很好玩,我也說不清楚。 不幸的是,真實的歷史路徑只有一條。有一部電視劇是講平行世界的,是嗎?劇名叫什麼來著?我記不清了。你們知道這部電視劇嗎?他們先是進入到一個類似時光機器的東西,結果他們發現到了一個歷史進程不同的平行宇宙。總之,這些不同的折線就是我們所見的平行宇宙。在一些平行宇宙中,傑瑞米·西格爾也許會寫下他的著作《股市長線法寶》,而在另一些平行宇宙中,他也許就不會寫。這張圖的情況-他可能就不會寫,因為在該世紀經濟情況良好的情況下,股市卻下挫了。 但這些圖中沒有顯示。我覺得我們不能光用標準隨機漫步,完全模擬出來的是-我看不到任何與1929年類似規模的崩盤,很難得出那折線。我一直按F9,但總是這個樣子,都沒有大規模的跌幅。再按一次F9,你可以一直按一直按,也許你能得到這麼一條線,但是你得明白,從這隨機漫步理論來看,那次大崩盤確實有些反常。我還是沒得出一條來,是吧!這就是我們一直在說的,我可以一直這麼按下去,可我看不到...這裡有一個很大的跌幅,這是不是...雖然不如1929年的跌幅大,但確實不容易得出來。 我覺得有一點-有好幾點,我們要再回顧一下。其一,我已經提到過了,長尾。股價的波動有時會趨於出現一些不符合常態分佈的極端值。但同樣的,也會出現不同的方差。因此,在這個階段...20年代和30年代間,整個股票市場每天都是非常不穩定的,之前我們從沒見過這種情況。這就是為什麼在這段時間折線波動這麼厲害,因為那是由多次較大的隨機市場衝擊引起的。 不論怎樣,我們能按著玩上好一陣。不過現在我想說說...記住股價的隨機漫步並不算是醉漢行為,儘管你能把隨機漫步描述成是醉漢行為。該理論的關鍵是,這些波動之所以表現出隨機性,是因為它們是新發生的。新生事件總是難以預料。如果市場能完全預測未來的價格,即市場有效的情況下,就是說,股票市場的任何波動,都是由於一些突發的新生事件引起的。比如在科學領域有了突破性的發現,或者發生了戰爭,或是發生了一些大事,只是打個比方...總之就是經濟體系以外的崩亂。 下一個問題是,我現在又加了一些內容。在另外一張圖上面,我又加入了一張現值的折線圖,這是我在1981年發表的,很久以前了,是吧?那是我第一次巨大的成功。當時並不是每個人都欣賞這篇文章,確實也給我帶來了不少爭議。我明白了如果有人冒犯了你最珍視的信仰,你就會表現得充滿了敵意。因此當時我和我的文章都處在輿論的風口浪尖,要我說,這確實挺有意思的,認為所有表面上的隨機變動都是由一些基本面新聞引起的,這就是有效市場假說。每一次股市波動都是因為那些報導,關於什麼的報導?關於現值的。 有效市場理論,用最簡單的話來說,就是股價就是未來股利的期望現值。我在1981年發表的文章裡寫的是,我們先繪製出歷史的股利現值,這就是我創建的始於1871年的時間序列,根本沒人關注這個時間序列。通常,研究員總想得到最佳的資料,高品質的資料,因此他們都在找所謂的最佳資料,即近期資料。他們認為追溯1871年開始的資料太瘋狂,因為這都已經過去太久了。我們現在常用的是日資料或分時資料,但我們得不到這麼久以前的詳細資料。一方面,如我主張的,股票市場即是為很長一段時間內的事物定價,現值公式可以為未來的股利定價,幾十年之後的價值,事實上是無限的未來,但大多數算的還是在接下來的幾十年的價值。因此我們不能僅憑10年的資料來檢驗該理論,我們需要大量的資料。 我在那篇論文裡提到過,我推算出了每一年後續股利的現值,如這張圖所示,並將之與股價相比較,這就是我當時做的。這個是我根據1981年《美國經濟評論》〔由美國經濟學會主辦,是全球最具學術聲望的經濟學期刊之一〕,發表在《美國經濟評論》上的圖更新的。這條藍線...因為我當時發表論文的時間點在這裡,時光飛逝。1979年,就是圖上的這個點。那時我們剛從一起股市崩盤中恢復過來,是73年到75年的那次,那時已經過去幾年了,所以我們能看到這裡緩慢的下跌趨勢。我們也一直搞不清當時為什麼會這樣。 我所做的僅是把每年的股利現值計算出來,得出每年的股利序列,事實上,就如這裡所示,我得...這些是具體資料,這就是從1871年起標普股價指數的月資料,這一列是從1871年起他們分發的每股股利。對於每一年,我提取出所有的後續股利,將之代入現值公式中,然後取恆定的貼現率為每年6%,這樣我們就得出了股利的現值。當然,還有一個問題,因為我們不知道2007年以後的股利,因為我們沒有之後的股利資料。但是我做了一些假設,所以最後這些數值可能沒那麼準確。如果對最後的這些股利做了不同的假設,也許這條線還要再偏上或偏下一些。不過,這一時期內的股利現值差不多就是這樣子。 這就是兩難的問題。我在1981的文章中就提到過,這就是理應能夠預測到的。現值可以預測,而藍線就是預測的股價現值。然後你們就會問了,這預測準嗎?人們預測的紅線真的與藍線貼合嗎?也許這是個意味深長的問題,但我想你們應該會發現,有效市場假說有可能出錯了。因為這條紅線上漲得十分平穩,就像沒有任何事件衝擊,而股市卻是一直起起落落。這就有點像是有一個氣象預報員,他今天早上預報說,預計今天最低溫度為零下100度,而過了兩天又預報說,預計今天的最低氣溫將為150度,你立刻就能得出這氣象預報不可信的結論,因為這種氣溫我們從來都沒有碰到過。這和股票市場的行為有點相似,實際情況總要比預計的波動大很多。你們得格外注意,我受到了許多批判。 這裡有許多問題,有人不清楚紅線所指的上一時期是什麼時候,也有人說,你不過是演示了一種現實情況,你所演示的...又繞回那個平行宇宙的故事了。一定還有一個宇宙,還有一個地球,在這個世界裡,除了紅線完全不同,其他一切均與我們完全相同,這完全有可能。因此,人們總說,你又不知道30年代,可能美國發生了共產主義革命,將整個股票市場完全國有化了,這樣紅線就應該趨於零,政府將監管一切。或是有些極為利多的消息,一些我們尚未發現的,而在另一個宇宙已經取得的重大突破。所以,市場上的所有雜訊很可能是關於從未發生之事的新資訊。我想這樣的討論可能更接近哲學,關鍵是我們並沒有看到股利現值任何變動,來解釋這種股價變動。如果我們可以根據這個模型確定未來的情況,那麼股票市場的走勢將會和紅線相同,而不是和藍線相同。 無論如何,以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為例,至少,我認為這張圖將揭示一些人的錯誤觀念。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是很可怕的。你們聽過這些故事,我假設你們聽過這些故事,當時的失業率最高達到25%,這真的十分糟糕,有人被迫上街買蘋果,你們能想像這種情景吧?聽起來糟透了。但看看在大蕭條期間曲線P*是如何變化的。我幾乎沒有看到它受到任何影響,實際上,股票上市公司在整個大蕭條期間始終堅持支付紅利,雖然其中幾家減少了紅利支付,但是這樣的情況只有幾年。現值...股票價格的現值反映的,不僅是下一年的股利,而且還包括今後數十年的股票市場...如果人們知道...即使人們知道大蕭條即將來臨,他們也不應該認為股市會下挫如此之多。他們的理論根據是簡單的有效市場假說以及現值理論。 無論如何,我認為這幅圖能使你們發現,什麼是錯的,或什麼樣的簡單理論是錯誤的。如果股票市場一直能夠準確反應這一個整個世紀以來新資訊,那麼就一定存在關於某些事情的新資訊。而這些事情從未發生。有可能是一顆小行星差點撞上了地球,但最終擦肩而過,於是股市先是發生崩盤,而在彗星消失後,股市又重新反彈,所以我們看不到到紅利支付有所間斷,但是一定會有一些諸如此類的事情。問題是,我不能想到像這樣的任何事情。我不認為以前有彗星靠近過地球,起碼沒有近到令人擔心的程度。我也認為共產主義革命不太可能在美國生根發芽。但你們可以想像的到...但我們並不知道。 行為金融學傾向於得到相反結論,即股票市場的波動是其他事物的信號,例如某種社會力量,某種投機泡沫,一些和基本面無關的活動。我在寫這些論文時遭到敵視的原因是,我觸及到其他學者的痛處,我猜。因為很多人發展出了這些絕妙的數學理論,聲稱股市是社會經濟運行的晴雨表,而我卻說那是「皇帝的新衣」罷了。我覺得有些人在自欺欺人,發生了什麼?我現在反覆思考的問題是...也許我有些憤世嫉俗,我一直挺憤世嫉俗的,我不知道你們是否像我一樣。但我認為人們總是說服自己去相信一些事情,人們認為自己瞭解的要比實際瞭解到的多。你花費一生的時間研究這張股票市場走勢圖,然後你認為你得出了可以解釋一切的理論,完全出於理性,但這不過是過度自信在搗鬼,這是一個假像。 我想談談過度自信並且將...這裡沒有黑板擦,忘問管理員了,這裡有小偷。能幫我找一個黑板擦嗎?櫥子裡可能躲著個人。我想做個試驗,我想問你們一系列小問題,這是個小遊戲,而這個遊戲我需要你們的合作,這些問題涉及到過度自信。實際上,我只需你們給我90%的置信區間,作為這些問題的答案。你們知道什麼是90%的置信區間嗎?就是,舉例來說,如果我問你們有多少人住在紐黑文[耶魯大學所在地],不需要你們只是給我一個數字,我需要你們給我一個範圍,並保證在90%的機率下你是正確的。我可以說,大概在90,000到100,000人之間,並且這個區間內包含真實值的機率為90%。如果你們給出的90%的置信區間是正確的,那真實值在這個區間內的機率為90%,對吧?我現在要問你們一些問題,並要求你們寫出...你們要準備一張紙...寫下90%的置信區間。我有五個問題,這只是一個實驗。 第一個問題是關於自由女神像的。它重多少磅...我是說噸,謝謝,重量。順便說一句 只是提醒你們,這裡指1美式噸等於2,000磅,不是指1英式噸,1英式噸等於2,240磅,而1噸等於907千克。你們能在紙上寫下90%的置信區間嗎?舉例來說,我不會使用確切的數字,如果你認為...你可以寫下它在1磅和3磅之間,並且你能90%地肯定實際數字落在這個區間。我沒有說...它的噸數,噸數-我是在問,它比1磅重,我給你們一個提示。計量單位為噸,並且不計入它的底座重量。自由女神像建在一個高臺上,我們不計算高臺的重量,但是我們需要計量其鋼筋強化結構的重量。鋼筋強化是幾年前安裝的,要記住,自由女神像變得越來越脆弱,政府擔心某些部分會坍塌,所以他們對它進行了加固,所以加固部分也要計算在內。現在自由女神像是鋼筋強化的銅像。 你們能在紙上寫出一個範圍,並以90%的機率肯定,雕像重量落在此範圍之內嗎?以噸為計量單位。如果你們能...我準備回過頭講講,等一會我會公佈答案,看看你們猜對了多少,等一會再公佈答案,你們都寫下了雕像的重量了嗎? 土耳其的人口數量,由於我沒有當前的人口數,所以我指的是2000年的人口數,我沒有找到最新的預測值。2000年時,土耳其總人口為多少呢?請寫下一個範圍,一個下限和一個上限,90%的置信度。第三,撒哈拉沙漠,撒哈拉沙漠有多少平方英里?要記得1平方英里等於2.6平方公里,方便於如果你們用公里來計量,你們能以公里來寫出答案,然後將它乘以2.6。接下來,再寫一個區間,關於耶魯的註冊人數。 順便說一下,我的基本要求是,你們應該對這個實驗保持誠實,雖然你們可以消遣我,因為你們可以寫下極大的一個區間,作為十題中的九個答案,然後一個極小的區間,作為第十個答案,但我希望你們能夠真誠地配合我,即你們能保證在90%的機率之下,答案是正確的。你可以說自由女神像的重量在0噸到100萬兆噸之間,quintillion,百萬的三次方,並且你知道你是正確的。然後你可以故意說,土耳其的人口數在1人和2人之間,你知道你是錯誤的,你們可以這樣做...但我不希望你們這樣做。我想問耶魯的錄取人數。我沒有找到最新的數字,只有05年的資料,是2005年耶魯大學的學生總數,包括了耶魯學院和所有的研究生院。第五個問題是關於普立茲獎的。你們知道這個獎項嗎?這是頒發給創作出優秀作品的新聞工作者的。我想知道,如果你贏得了普立茲獎,你將會得到多少錢?我有去年,即2007年的資料,2008年的資料可能會有不同,所以我問的是2007年的獎金數,單位為美元。我希望你們能在寫下置信區間時保持誠實,你們寫好了嗎? 現在我要做的事,如果你們回答完了所有五個問題,我馬上告訴你們答案,標準答案,然後請你們舉手看看有多少人...請誠實且不必害羞,如果你是對的就舉起手,即如果答案落在你的90%的置信區間之中,可以嗎?讓我們回到自由女神像的問題。自由女神像重252噸,正確的同學請舉手。「252」,落在多少人的置信區間裡?你們做得很好,百分比是...請別放下手,看起來大概有,你們覺得呢?20%到25%,感謝你們的誠實,你們沒有消遣我,本應該有90%的人是正確的。 2000年的土耳其人口數是多少?我將給你們準確的數字,這數字摘錄自他們的統計資料,65,666,677人,比65000000多一點,這個資料在多少人的區間中?這回好一些了,這回大概有40%、40%或50%,你們做的好一些了,但仍然不到90%。撒哈拉沙漠有多少平方英里?3500000平方英里。我能看看你們的手嗎?有多少人是對的?這題難住你們了,只有約5%的人正確。有沒有人前三題都答對的?沒有人。耶魯2005年秋季招收人數,11,483名學生。有多少人是對的?大概有40%,很接近40%。最後,你將會贏得多少-如果...如果你贏得普立茲獎,你將會得到多少錢?10000美元。正確的同學請舉手,比率非常低,大概5%。我知道這題會是一個陷阱,因為你們知道諾貝爾獎,這兩個獎項都是權威獎項。諾貝爾獎獎金差不多有一百萬美元,而普立茲獎給你的是,它只給你一萬美元。怎麼會這樣?我只是整理出了一些我認為你們可能會犯錯的東西。 這個實驗揭示了一些人類的行為特點,這關乎生活中的選擇。你選擇生命中的不同道路,這是經濟學中的一些基本的東西。對於你將賺多少錢,你會有不同的預期。如果你進入新聞傳媒,我認為那是一個很好的職業,但你可能不能賺很多錢,進入新聞傳媒業看起來就不怎麼好了。我認為有些事情揭示了這樣一個情況,即有社會規範決定某個人該賺多少錢。如果你給史蒂夫·施瓦茨曼一筆1萬美元獎金,〔史蒂夫·施瓦茨曼-黑石集團創始人〕這更像是一種侮辱。但是如果你是為紐黑文登記處工作,而你得到這筆獎金,這就是件改變生命的大事情。可能不是因為1萬美元本身,也許他們平時就能賺那麼多錢。 無論如何,關鍵是人們傾向於過度自信。順便一說,這不僅僅發生於男性身上,女性們也是出了名的過度自信。有一個關於大男人主義的說法,「無所不知」,但實驗證明女性也存有同樣的問題。這就是為什麼我認為,當我們看股票圖表時,看到的是自認為自己明白的東西,這種情況在年輕人中格外突出,他們糊塗地認為自己懂的比實際的要多。我本想談談一些我欽佩的作家,在此方面有文章貢獻的作家,這些書我沒有列在推薦閱讀書單上,但是它們讀起來很有趣。哈佛商學院有一名教授拉凱什·庫拉納,他寫了本書,關於探尋具有領袖氣質的CEO,《尋找企業拯救者:無理性地追求有魅力的行政總裁》不僅僅是關於個人心中的過度自信,我們常常對領導者寄予過高期望。我們有一種感覺,一些人天生聰慧知曉一切,所以我們認為他們能夠改變我們的生活或公司,所以董事會總是不斷尋找天才CEO,而他們卻一直被愚弄,並一次次地失望。他們聘請某人,而這人卻過大於功,因為這人意識到,自己必須扮演好這樣一個天才的角色,所以他們[領導人]必須做出些什麼。他們盲目地做事,不知道他們自己做的是什麼,結果把整個公司搞砸。 實際上,許多事...在人類社會中發生的好事,是許多人各自分工並且協同合作的結果。世界沒有天才存在,但卻有一個概念停留於我們大腦中,即我們會是這種天才。與此相關...我想提一篇文章,這篇文章是推薦閱讀篇目,由上過此課的學生所寫,他如今在麻省理工學院,他大概在十年前上過這門課,這位學生是法迪·卡納安,他與一位麻省理工的教授德克·簡特合著了這篇文章,同樣關注了決策中過度自信的問題。他們同樣選取了CEO們作為觀察對象,CEO即行政總裁。他們發現在業務上受挫的公司,傾向於解雇他們的CEO,這種做法並不合理,這是一種過度反應。你招了一位相當有才華的人來當CEO,而隨著業績下滑,便即刻將他解雇。 人們對他們的要求有些急功近利。當業績下滑時,便覺得之前的用人是個失誤。這些人本來被報以厚望,但他們卻令人失望,所以要解雇他。而事實上,兩位作者發現,當整個行業蕭條時,CEO也同樣會被輕易解雇,因此不應簡單地將失敗歸咎於CEO。如果你公司的所處行業整體低迷,或者你的公司經營不善而退出,都並非CEO的過錯。我們在做決斷時,也許會過於輕率或極端,你們也看過許多類似的新聞,很多CEO都在這場次貸危機中丟了工作,這難道全是他們的錯嗎?也許不是,但他們依舊被解雇。我們總是急功近利地去審視他們的工作,我們想雇傭才華出眾的人來當CEO,隨後卻對其失望,然後如走馬燈似地不斷換人。 納西姆·塔勒布,他住在康涅狄格州,我跟他很熟,他寫了一本叫《隨機致富的傻瓜》的暢銷書,書挺有意思,講述了作者馳騁華爾街的故事。他擁有一家投資管理公司,觀察了很多人的行為,這本書闡述了人們如何過度解讀自我。人們會為失利而過度自責,也會因成就而過於自喜,但人們卻往往認識不到,這都只是些隨機事件[機緣巧合]罷了。有些人在其所處的行業裡取得成功,他們為什麼會成功呢?因為這個人正巧在最合適的時機進入了市場,並且事事皆暗示著他是個天才。接下來,塔勒布觀察了他們在市場表現疲軟時的反應,這些人便突然垂頭喪氣起來。 我曾在87年股市崩盤前後和一些股票經紀人進行過交流,其中有一位經紀人告訴我,也許不止一位曾經這樣告訴過我,我能從客戶電話委託的語氣中察覺到股市災難的發生。當股市在87年頂點前屢創新高時,他說,人們在做電話委託時,語氣都像暴發戶一樣粗魯無禮。他們嚷嚷著,快買進這個、快賣掉那個,言語間對股票經紀多少有些輕蔑。而當股市崩盤後,這其中的一些人,甚至是許多人都傾家蕩產了,他們在電話中的語氣又變得十分卑怯。僅從打電話的語氣中,你就能聽出他們破產了。所以,這就是當時的真實情形。 關於這部分,我還要再提到一位在閱讀清單中出現的人物歐文·費雪,他也是一位耶魯的教授。在20世紀上半葉,費雪是一位卓著傑出的經濟學家,他也畢業於耶魯,我記得他是1895屆的。我相信他肯定曾在這個講臺上講過課,因為我記得他的辦公室曾在這棟樓裡。他死於20世紀40年代中期,但他以對市場的過度信心而聞名。剛好在1929年峰值之前的兩周,他接受了一次訪問,你們知道我指的是什麼嗎?他當時說道,他認為股票市場將持續處在高位,並且他在1929年還寫了一本書,實際上這本書直到1930年才出版,書中闡述了他對後市的絕對信心。他曾經有一座華麗的私邸,也一度相當富有,但他卻在隨後的股市崩盤中變得一無所有。事實上,他不得不-他將住宅做了抵押,因此流離失所。耶魯大學替他贖回了房子並又轉租給他,不然他可就要露宿街頭了。 我有一篇他寫於1930年的文章,我記得是1930年或1929年末的。這篇文章分析了股市的崩盤,但他依然固執己見。費雪是我們耶魯最有天賦的教授之一,但他卻完全誤判了市場走勢,而且毫無悔意。他只在整本書裡反覆闡述,有許多依據表明20年代是一個黃金時代,有如此多的依據支持股市一路上行,他就是不願放棄原先的觀點。事實上,當時他向親友們借款,他有許多富有的親戚,隨後他賠的一無所有。他就是無法想像股市怎麼可能下跌?他想不出任何股市崩盤的理由,他在文中亦是如此敍述。 除此之外,我想詳細闡述一下人們在市場中的行為。之前這些都是關於過度自信的論述,但我還有別的事情想要提及。行為金融中最重要的一個理論,是卡內曼和特沃斯基的前景理論。丹尼爾·卡內曼現在是普林斯頓的心理學教授,他和幾年前剛剛離世的阿莫斯·特沃斯基,一起撰寫了-我認為它是行為經濟學中最著名的論文。這篇文章超越了一般意義上的金融範疇,論文的標題叫前景理論,發表於1979年。實際上,我記得有一個經濟學論文的排名,學術論文排名,排序依據為其被引用次數。在最近五十年內發表過的論文中,它排名第二,排名第一的論文之所以能排第一,是因為一些其他原因,我不是很肯定,那是一篇關於常用統計模型的文章。 從理論貢獻來看,這篇論文可說是五十年內最重要的經濟學論文,至少從被引用的次數來看。卡內曼和特沃斯基並不是在討論具體,如對市場過度自信這樣的問題,當然,與之相關,不過是更廣義的方面。它研究的是「人們如何選擇」。這個理論中有兩個要素,一是替換了期望效用裡的...它用...它用價值函數替代期望效用裡的效用函數,用的是價值函數。二是用權重替代了機率,我後面會解釋這些具體指是什麼。 我先用一個小故事來作引。這個故事由保羅·薩繆爾森所述,他是麻省理工學院的教授,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經濟學家,我記得他已經是92歲高齡了,大約是92歲,但他仍在撰寫文章和做研究。他是位數理經濟學家,當然已經退休了。他講了個故事,揭示了前景理論的起源,某種意義上,甚至是預言了前景理論。故事追溯到一篇他寫於1963年的論文。在1963年的一天,他正與一位同事一起吃午飯,這位同事也是位經濟學家,雖然薩繆爾森並未提到這位同事的名字,因為這可能讓大家都感到很尷尬,但大家都知道,這位同事就是麻省理工的教授凱里·布朗。薩繆爾森開玩笑說,他一直是個愛開玩笑的人,午飯時他說,嘿,我們來玩拋硬幣猜正反吧!為了讓遊戲更有趣,再加點注。如果是正面,我給你200美元;如果是反面,你給我100美元。我準備好了,開始了哦!這讓凱里·布朗有點不知所措,這賭注可是一大筆錢,尤其在1963年,物價比現在低很多,相當於現在的一千或兩千美元,總之是一大筆錢。當然他倆也負擔得起,這也不算筆鉅款,我們就當成100和200好了。 你們也來想一下,如果我現在開出相同的條件,我們也來玩一玩,如果你們現在身上沒那多現金,那就做個保證,如果真的輸了還得把錢給我,你們意下如何?我聽到有人很誠實的回答我,不。大家都思考體會一下,如果這事情突發在你身上,你會如何應對?凱里·布朗說道,得了吧,我才不玩這個。薩繆爾森聽得心中不悅,然後薩繆爾森轉念一想說道,我們換個玩法如何?如果我重複100次,扔100次硬幣,每當正面向上,我給你200;每當背面向上,你給我100。當然,凱里·布朗精通於數理統計和機率論,他說,真這麼玩100次的話,根據二項分佈定理,我贏定了,不可能輸的,這太明顯了。100次是個很大的數量,我可以贏很多錢。因此凱裡·布朗說道,我和你賭,我願意和你賭,但他們並沒有真的這麼做。 薩繆爾森寫道-他後來回了辦公室,根據這個故事寫了一篇論文,就是那篇發表於1963年的論文,證明了凱里·布朗的行為是非理性的。你不可能說,我願意接受100次這樣的賭局,但我不接受只有一次這樣的賭局,這是不理性的。在卡內曼和特沃斯基的論文中也闡述了相同的結論。卡內曼和特沃斯基認為,人們的行為是按照...如果你們想像一下剛才的場景,為什麼有些人不願接受第一種玩法?人們的行為就好像在效用函數上出現了一個折點,這樣說可能比較抽象,但期望效用理論,這個經濟學傳統的理論中,每個人都有一個效用函數,以使人們的思考和選擇行為保持一致和連續。我把卡內曼和特沃斯基的理論寫這邊,把期望效用理論寫這邊。 期望效用理論是說,我想要財富...用W來表示財富;我從財富中獲得效用,用U來表示我的效用曲線,它可以是任何形狀,但必須保證它是一條平滑的下凹曲線,來表示所謂的邊際效用遞減,這就是期望效用理論。它所說的是,這條曲線上點的切線斜率是遞減的,每多得一美元,給我帶來的新的愉悅感是遞減的,但我總的愉悅水平還是逐漸增加的,所以我會一直想要更多。按照期望效用理論,在薩繆爾森那個兩百換一百的遊戲中,其得失對我畢生財富而言微乎其微,很小的連續區間內,效用函數基本是線形的。加200也好,減100也罷,所以實際上我不怎麼在乎風險,我應該前去參加所有這類賭局,你應該一直...如果你是這樣行事的話,你要一直注意,如果有人想跟我打賭,只要我能獲利,我都會接受,哪怕只有一點的小利。 很多人都喜歡賭博,但不會一直賭。他們會去...比如說賭場,那可是個從他們身上撈錢,而不是給他們送錢的地方,但某種意義上這也是一種娛樂方式。卡內曼和特沃斯基說,人們不是按期望效用理論來行事的,而是按照一個價值函數形式,比如錢的函數。我們在中間取一點,稱為參照點,參照點表示你今天所處的位置,以及你對它的價值評判,即V。這很像效用的定義,但我們現在是用心理學術語來討論,所以我們用個不同的名稱。這個價值函數上有一個折點,在橫軸參考點這個位置,我把它畫成這樣,但不一定都是這樣的。這看起來是兩段直線,但一般不一定是這樣的形式。那我再畫另一種,這有點向下凹,然後變成不那麼凹,我不擅長在黑板上畫圖,我有點...曲線這邊有一點往下,這裡是折點 然後這邊斜率...這下好多了。 這整條曲線全都是下凹的,很像效用函數,但是這裡有一個切線斜率不連續的點,這點代表了什麼?就是我現在的價值參考點。即在此點上,我將損失看的比收益重的多,輸贏對我有著巨大差別。因此,回到前面那個賭局,我會想,我有可能輸掉100元,這令我感覺不妙,我對可能輸掉100的情形感覺不佳,而獲得200對我來說是好事,但我仍會對可能遭受的損失感到憂慮,於是,當面對得失的同等機率時,你會去權衡得與失孰輕孰重,而損失帶來的痛苦往往支配著人們的行為,你就不會想接受這個賭局了。權重函數就能解釋如薩繆爾森同事的行為,為何人們不願接受對其有利的賭局。回到效用函數的折點上。 順便提一句,這裡有些根本的區別。理論上經濟學家們會說,你可以在效用函數裡把折點表示出來,會有某些特殊值讓效用函數形式發生變化,但這是理論上的說法,與折點必須停留在固定效用水平上不同。在卡內曼和特沃斯基這裡,折點位置是不斷變化的。所以無論如何,你總是在折點上,因為你是非理性的。這並不是強調理性的期望效用理論,這是-比如人們總是看著所面臨的情況,而腦中卻將偏差的程度估計得過大,人們會對小的損失過分看重,這正是效用函數中出現折點的原因。 現在說說卡內曼和特沃斯基的另一點,叫做權重函數。權重函數的意思是,人們主觀調整了實際機率值,這並非指人們不知道每種情形的機率資訊,而是他們會主觀上對機率值進行調整。我來舉個例子,說明一下卡內曼和特沃斯基的權重函數所指。這一段插曲發生於他們論文發表前好幾年,是來自法國經濟學家莫里斯·阿萊斯的一個著名案例,稱作阿萊悖論。這是對期望效用理論的一個挑戰,讓你們在兩個「前景」裡擇其一,卡內曼和特沃斯基是這麼叫的。假如我提供你25%可能性贏得三千美元的機會,另一個是20%可能性贏得四千美元的機會,或許我該讓你們舉手表態一下,這跟薩繆爾森那個午餐故事類似,但也略有不同。 假如我提供這樣的機會,當然我不是真的提供,只是假設。你可以選擇前景一或者前景二,前景一:假設有一種四面硬幣,如果在拋硬幣遊戲中你猜對了,即機率為25%,當然,你會贏得三千美元。前景二:我給你們20%可能性贏得四千美元的機會,你們會選擇哪一個方案?如果你必須從中選擇一個的話。都聽清楚了嗎?多少人選前景一?看起來大概有20%的人。多少人選前景二?看來你們大部分人會選第二種。 那麼現在,我們把問題變一下,就是一點很簡單的改變。以下兩種情況,你們怎麼選?這是剛才大多數人的選擇。前景一:100%的可能性贏得三千美元。前景二:80%的可能性贏得四千美元,看清楚了嗎?如果你選前景一,將鐵定獲得三千美元;如果你選前景二,你有80%的機會贏得四千美元。有多少人選第一種?看起來很...多少人選第二種?看來極少的人選第二種。怎麼解釋...我們在前景一這裡打勾。 現在你可能會想,為何會有如此的區別?為什麼那邊選一?這邊選二?我要指出一點,兩種情況下支付的金額是一樣的,但第二種情況的機率是原先的4倍,所以其期望效用也是原先的4倍。效用函數是一樣的,收益是一樣的,只是把第二種情況裡的期望效用值乘以4,所以兩次選擇理應一致。在第一次選擇中,你權衡下來選擇前景二;那第二次,你理應也選前景二,為何大家的選擇並非如此?大多數人的選擇並不相同,能告訴我為什麼嗎?請說。 學生:如果有能確定獲得三千美元的機會,我便不願去賭;而在第一次選擇中,我會為了賺四千美元而賭一把,。 Robert Shiller 教授:你選擇不賭,這是基於道德上的判斷嗎? 學生:不,我更偏好確定性。 Robert Shiller 教授:很好,你說到點子上了。是關於...你偏好確定性,不確定性會讓人產生焦慮,你說的完全正確。我認為人們喜歡確定性,模糊和不確定會讓人無所適從。 卡內曼和特沃斯基的理論是這麼解釋的。就好比我們都退回到未教化的原始人,就像-我們重新學習怎麼計數和算術,當然對原始人來說計數是很難的,老掉牙的故事裡說原始人只用三個數字,1、2和許多。我以前也不信這說法,但後來一位普林斯頓的心理學家告訴我確有其事。已有證據表明,有些語言裡只有表達1、2和許多這三個概念的數字,比如在寮國,比如在泰國,在那的原始部落,人們仍運用著古代技術。我不是說他們就是原始人,但他們只用1、2和許多來計數,還有些其他地方也是如此。感性點說,我們也差不多如此。我曾對他們居然只有這幾個數字感到大惑不解。當你問一位母親,你有幾個孩子?她可能無法回答,她沒有數字「3」的概念,實際上他們沒有「3」這個詞。所以我猜,當你問這個母親有多少孩子時,她可能只會把名字一一羅列出來。她不會說,我有3個孩子。 但某種意義上,我們也是類似的,比如考慮機率時,這便是卡內曼和特沃斯基得出的結論。卡內曼和特沃斯基說的是,我們在思考時,會主觀地權衡和調整機率的數字,這個過程就是權重函數。那麼,縱軸這裡,因變數是權重,是權重不是財富;引數是機率。我再具體一點,這兒是0,這兒是1,因為機率的區間是0到1,權重函數看起來就是這樣的。我畫清楚點,你們就能明白,向上這裡有個點,向下這裡有個點,就是這樣的。卡內曼和特沃斯基在1979年那篇論文裡說,我們按...這個區間都是表示機率的點,連續區間上所有點一起,就形成了這條線,我們最小化...感性上,機率值之間的差別沒那麼清晰,反正它們都在中間部分,那我說20%或者25%,在你看來,這是20%,這是25%。但感性上,我不覺得它們有多大差別,講錢的時候有差別,講機率就差不多了。這樣就好像在說我只有3個機率,不可能、可能、確定。若你偏好確定的事件,就給它更多的權數。 然後怎麼做呢?在期望效用理論裡,是以權重求期望,然後最大化效用的期望值,將第i個支付的機率乘以其效用水平,加總後求最大化。而在前景理論裡,是用權數乘以價值函數,加總後最大化,或說乘以價值,這就是卡內曼和特沃斯基對期望效用理論的修正。 心理學上有個相關的理論,叫做後悔理論。形式上有些不同,但本質一樣,與前景理論是一致的。後悔理論認為,人們嘗過後悔的滋味後,便會竭盡所能地避免重蹈覆轍。比如股市上漲,他們就會賣出股票,落袋為安。因為他們擔心,要是股市下跌,就會後悔沒有及時賣出,這不是理性的思維模式。如果你得到某物,然而卻即刻失去,你會感到不是滋味。我想這就跟昨晚在超級盃賽上發生的一樣,〔超級盃-國家美式足球聯盟的年度冠軍賽〕新英格蘭愛國者隊本來勝利在望,最終卻自己搞砸了比賽,這肯定相當難受,這就是後悔理論。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感同身受,對他們來說肯定難受得要死。 我再說點跟前景理論有關的東西。有個叫「心理間隔」的概念,是指人們...期望效用理論裡說,你的效用取決於你一生的財富水平,那麼你就會這麼想,今日之事僅為浩瀚人生之插曲,我應該將一生視為整體來做打算。課程開始時我讓你們做了一個練習,讓你們估計一下你一生收入的現值,那可能有幾百萬美元吧?如果你行事理智的話,就會一直權衡那些可能會威脅你這幾百萬收入的事情,這加100、那減200的,誰在乎,對吧?這是你們該有的思維方式。但生而為人就沒法完全理性,人們把事物都歸入所謂心理間隔中。人的思維裡有不同的間隔區,根據不同的間隔區,來為相應的事物確定各自不同的價值。比如你去賭場,贏和輸本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但你把它們都歸入賭博這一間隔中來思考,無論輸贏我都可以接受,這沒什麼。投資者也是如此。有時他們把一部分投資組合歸入所謂「我玩得起」這一心理間隔中,而將其他投資組合歸入另外的間隔中。 不管怎樣,我先回歸正題...或者我再說點相關的...還是回到正題。來講講我們上次提到的習題。第三次作業...你們已經做過了第二次習題集,第三次作業是個對股市進行預測的練習,我這裡有相關的資料表單,你們要用這些資料進行預測分析。這是... 我說明一下這版資料。你們要做一個回歸來預測股票市場,你們要動手親力親為,為的是消除你們在預測市場中存在的過度自信。這個例子裡,我試過用時間來作為一個預測的因變數,但是完全失敗了。我想說的是,上面這張表單裡,是130年股票價格月份資料的時間序列,如果你能找到其他的時間序列資料的話,你也可以加入其他資料,用其他資料來預測可能會更有意思,這就是用來給你們做實際練習的。有些人用的是體育方面的資料,比如誰贏了超級盃決賽,我不清楚具體是怎麼做的,不過這很出名。股市隨之起落,你們聽說過嗎?我不知道它們之間是否真的存在確切聯繫。你可以加入其他變數,比如虛擬變數,比如某隊贏了超級盃決賽的虛擬變數。 有個出名的故事,要追溯到20世紀30年代,是關於短裙長度和股市的,你們知道這個故事嗎?在20世紀20年代,美國時尚界發生了一件前所未有的事情,女性開始穿著之前被認為是不體面的短裙。雖然不是超短裙,但仍被認為是不體面的。女性的裙邊越來越高,且在1929年達到峰值,隨後裙長在30年代又回落,正如那時的股市一樣,於是這個現象受到了關注。有些人認為當時是幸福愉快的生活,或者20年代的什麼背景讓女性興奮起來,比如樂觀主義盛行,比如品味什麼的。70年代又興起一波短裙風潮。想起來了吧?超短裙就是70年代出現的。可是74年危機就沒有...我不知道那時裙邊是否也落下來了。 不論如何,我有個學生曾想,也許有其他的時尚變數能解釋股市。她去翻查了報紙的微縮膠片,測量了時尚廣告中男性的領帶寬度。她認為,寬型領帶...就相當於短裙吧!我想,是樂觀和興奮的象徵。於是她搜集了領帶寬度的資料,做出了一個時間序列,這是個好課題,是個有意思的分析方案。她搜集了男人領帶寬度50年的資料,做了相關分析,看看它是否能預測市場。可惜沒成功,但不失為一個有意思的選擇。我希望你們中也有人能想出有意思的點子來預測股市。兩天後再見。 2008年2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