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中的科技與發明

講座三

本講主要談論金融背後的技術與創新。為了成功地管理風險,尤其是長期風險,必須匯聚多種群眾之間的大量風險,並克服如道德風險及錯誤框架等障礙。保險合約、社會保險及資訊技術等發明,從相當簡單的東西,如紙張及郵政服務,一直到現代化的電腦都有助於管理風險,並鼓勵金融系統的發展,以解決有關風險的問題。稅收和福利制度是最重要的風險管理系統之一。

講座三:金融中的科技與發明

    Robert Shiller 教授:我想再重申一下上兩節課的幾個重點,以便鞏固我們講過的內容。第一課裡,我講了很多東西,但中心主旨就是金融界的道德目標和使命。我們談論了年輕人對這一行業的偏見,他們認為進入金融業的人,金錢至上,而不尊重他人。我想重申一下,我對金融界的看法與他們截然不同。昨天,我剛在蒙特婁的魁北克儲蓄投資集團做了一個演講,這個投資集團是魁北克省的一所大型財產管理基金機構,在那我見了很多人,但是我沒有察覺到任何惡毒或者貪婪的氣息,我認為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道德目標,就是維持魁北克省居民的生計。只有當你親身面對這些人的時候,你會看到事情的另一面。娛樂產業喜歡製作關於金融業的電影,但裡面的人物總是被刻畫的很惡毒,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我覺得,好像沒有一部正經的電影裡,金融業者最終成為了慈善家。為什麼?我不...人們不喜歡...,人們寧願厭惡...我不明白為什麼?那不是好的電影主題嗎? 不管怎樣,你們要克服這種想法,你們要認為,如果你進入這一行,你很可能...,如果你成功了,你很可能成為一位慈善家,但是不會有電影記錄你的人生,而且你可能整天遭受白眼。在次貸危機下,情況更是如此,現在,人們都把危機怪罪到金融界的頭上,確實,我們看到有些人被趕出他們的房子。在有些案例中,確實是有些有問題的金融操縱,使人們背上本不該背負的債務。但是總體來說,這一行業的人是好人。 上一課,我講了...第二課,我講了風險匯聚及分攤,那節課的主題是一門數學理論,即機率論。這一理論提出了一個重要的技術,即可以透過分散風險提高收益。經濟、科技、天氣,各種其他因素都可能創造風險,但是真正的技術能夠降低風險。透過風險匯聚將風險分散,讓很多人共同承擔。理論家提出的這一理論可能無法達到,但是一個完美的金融體系,能夠將所有的風險完全分攤,也就是說,沒有人獨自承擔損失。如果我的生計出問題了,它將分散到每個人身上,每個人指全世界的人。發生在我身上的事分散到六十多億人口上,被六十億除就變得難以察覺,小到微不足道,這就是完美模型。原則上,這就是我們能做的,我認為這也是金融業最重要的概念,即風險匯聚及分攤。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人們會經歷各種的不幸。當然,我們能夠避免這些不幸,我們可以研究疾病預防、人工影響天氣、預防氣候暖化,我們可以研究任何需要研究的事物,但是還有個更重要的技術,那就是-相對於改變風險的大小,分散風險才是上策。我會更詳細的講這個問題。 問題在於,儘管風險分攤原則聽起來淺顯易懂,但是實踐仍然需要技術支援。這就像你能說,很多機械原理都顯而易見,但是要根據這些原理,製作一個能夠運轉的發動機就不那麼容易了。 今天我要講的就是金融學中的技術,我會講講我的觀點。可能我的觀點不同尋常,但是,我認為也不是那麼不同尋常,我講述的著重點也許有些不同罷了。我想說的是,今天的課有三個主題-風險、框架效應及發明。我要講講風險管理的歷史以及這三個主題。 我要說的第一個是長期風險,我先簡述一下這三個主題。長期風險在我們的生活中佔統治地位,這就是說,每個人的生活都是由一連串的衝擊組成的。我說的經濟衝擊,從你小時候開始,當然,我們生來就是不平等的。因為我們的父母和其他的優勢,但是年幼時相對比較平等。隨著年齡增長,你不斷遭受經濟衝擊,對人力資本的衝擊。當你一天天長大,你一天天遭受衝擊。人力資本就是你做事的能力,以及你的知識,這些是你在人才市場上的資本。隨著年齡增長,你的人力資本不斷發展,它隨著你的年齡不斷起伏,你的人力資本開始轉變成其他形式的資本。換言之,你有存款了,有股票和債券、房產以及其他東西,這些東西隨著你的生命不斷經受衝擊。所以隨著人長大,不平等就越來越嚴重。退休後到達頂峰,當你不再...,你用盡了你的人力資本,只能以之前積累下來的有形資本為生,這就是生命週期。 老年人間存在巨大的不平等,這是一個問題。有些人過得很慘,另一些人卻過得很富足,這就是理財的作用。關乎人的生計。我們完全不關心企業,我們應該明確這一點,除非它們對個人福利有貢獻。我不關心花旗集團或者IBM的事,但是由於很多人持有它們的股票,那就是另一回事了。有些人完全依靠他們持有的這些股票為生,這是我們要考慮的問題。這是個長期問題,關乎長期風險的問題。我們要採取一切手段,減輕這些風險帶來的道德風險。這是另一個基本的金融主題,什麼是道德風險?這個詞在19世紀中期第一次出現在英語中,當然概念產生得早些。道德風險產生於,風險管理機構慫恿人們採用有悖於道德與人性手段,道德風險的一個典型案例就是火險。我為我的房子投了火險,於是我就-我故意燒毀房屋以便領走保險金,這就是道德風險。並不僅僅是這一項,隨處可見這個問題。當你試圖管理風險時,就會產生道德風險。因此,我們需要新的金融發明和理論,來將危機最小化。 這節課的第二個主題是框架效應。我指的是心理框架。有很多心理學家研究過這個問題,最著名的是丹尼爾·卡內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框架效應是指一個問題兩種在邏輯意義上相似的說法,會導致了不同的決策判斷。如果我用一種表述方式來敍述,你就會做出相應的反應;如果我用另一種表述方式來敍述同樣的事件,或者更換背景及環境,你的反應會完全不同,我稍後再詳細講。 這節課的第三個主題是發明,我之前提過,但是我想在這節課上再詳細講講。金融業的歷史是發明的歷史,跟其他領域,尤其是工程學一樣。我想詳述的觀點是,金融學的歷史由一項又一項技術發明組成,解決方法需要被研究並發掘,來處理長期風險問題。避開由於框架效應引起的心理障礙,能夠使人們真正控制風險,規避道德風險。做這些事很難,這正是我們需要發明的原因。 另外,一旦一個發明誕生,它就會被模仿,並應用於世界各地。所以,金融業的歷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效仿的歷史。這是不得不做的,針對不同的環境可能需要做些調整,但是基本上就是模仿他人的理論。欠發達國家的人,對他們模仿其他發達國家的理論發明感到不安,但是他們應該知道,大家一直都在這麼做。我們不斷仿效好的理論,並在實踐中不斷調整它們,將它們改進的更好。新的理論隨處可來,但是最基本的是,每個國家都要不斷學習世界各地的先進理論。 現在我接著講...,我要講講這三個主題。我先從長期風險開始,我將從一篇論文講起。這一篇論文由巴克斯、吉德蘭德和凱赫合著的論文,實際上是巴克斯、凱赫和吉德蘭德三位經濟學家。他們三個中的最後一個-芬恩·吉德蘭德,幾年前獲得了諾貝爾獎。在這篇文章中,他們討論了世界範圍內的消費相關性。什麼是消費?它是人們購買消費品所花費的總額,為每日生活所買的東西,比如食物、住宿、衣物等。每個國家估算出生活在該國國內居民每年的消費額,巴克斯、凱赫和吉德蘭德做的就是研究這些消費的相關性。不同年份消費的相關性,不同國家的不同運動規律。 如果是完全正相關的,也就是相關係數等於一,也就是當一個國家的消費逐年上升,其他國家的消費也逐年上升。他們在論文中的觀點是-如果我們有完善的風險管理,那在不同國家之間的消費呈完全相關,因為如果我們消除了特有風險,那只剩下全球範圍內的市場風險。如果我們有完善的金融市場這就很直觀,我不知道這有多直觀,至少我覺得顯而易見。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觀點,也就是沒有人會獨自承擔風險。如果有風險襲擊一個人或者一個國家,金融市場就會將風險分攤到所有人身上,風險就變得微乎其微。剩下什麼?唯一剩下的風險就是每人分擔的那些風險,所以你會看到全球的市場風險以消費的形式表現出來,再無其他。明白這個觀點了嗎?前提是完全相關。 假設這個星球被一顆彗星擊中,這樣的事大約六千五百萬年前發生過,所以它還可能再發生。也許現在不會,我們有更好的方案阻止這種事情發生。假設它真的發生了,我們會看到撞擊地點受到嚴重損壞,我們先忽略很多人可能會死於這次撞擊,假設只有經濟損失,那將很嚴重,那將是世界範圍內的嚴重問題,因為破壞範圍可能擴大到世界各地。但是,如果你在世界的另一邊,而不是撞擊地點就會好得多。如果我們沒有進行財務安排,那麼受到衝擊的人就會陷於可怕的經濟狀況中,而地球另一邊的人們就會好得多。 如果我們有合適的風險管理機構,人們能夠預料到這種風險,能夠提前進行交換或者其他安排,保護自己免受損失,那會怎樣呢?撞擊地點周圍的人不再會遭受巨大的損失。世界仍然會受到損傷,因為破壞巨大,它降低了我們生產的能力。所以,整個世界,每個人的消費能力都下降了,沒人能阻止這些,所有事物都會受到影響。巴克斯、吉德蘭德和凱赫認為,這正是我們遇到衝擊後理應做出的反應。全世界正遭到衝擊,例如,全球暖化,還有很多類似事件。我們有什麼應對良策嗎?他們如此總結,我們束手就擒。國家間的消費相關性變化很小,事實上,比收入變化相關性還低。這很奇怪,這意味著我們面對衝擊無動於衷,這有點誇張。我們只做了很少努力來管理個人或國家面臨的風險,我們做了很多...我不該說我們什麼都沒做,但是我們本可以做得更好。 風險理論,即認為經濟風險可以分攤,是歷史過程中人們逐漸發現的理論,它淺顯易懂。如果我們生活在...想像我們生活在偏遠地區,我們是住小木屋的拓荒者,也沒有政府,沒有人保護我們。出於本能,我們會怎麼做?我們會聚在一起商定,如果有人的房子燒毀了,我們都會來幫忙,看起來這好像是出於慷慨,其實這也是人們的一種自利心。因為也許中招的會是我,我的房子可能被燒毀,冬天我可能會被凍死。所以,人們自發的商定共同分擔風險,這種自發性的商議並不是全球性的,它們的規模不夠大,也不那麼重要。 我想要...這節課的一個重點是要強調金融的廣義概念,以及它的重要性,它們如何影響其他事物。你可能認為,它們根本跟金融沒有聯繫。我要說說社會主義,這個詞真要追溯到羅伯特·歐文,一位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生於1771年,卒於1858年。他一直想要集合社會上所有經濟活動,這麼做的初衷是什麼?我想他也許會說,這能消除不公,縮小貧富差距。但從課程角度看,該如何解讀他的設想呢?你也許會說是這是一種風險管理。歐文希望社會共擔風險,把所有風險由人們一同承擔,在他的理想社會...社會主義制度下,所有消費活動趨同,這和巴克斯、凱赫以及吉德蘭德的觀點如出一轍。羅伯特·歐文想要創造這樣的公社,而他確實這麼做了。他移居到美國,並創建了一個名叫新和諧村的公社。新和諧村本該大振人心,但不幸的是,這座村落發展得並不順利。矛盾爭執叢生,新和諧村成了笑談,因為已經無謂和諧了。於是歐文開始注意「道德風險」這一現象。當把人們聚在一起,告訴他們-你們獲得的經濟財富是一致的,結果有些人會怎麼做呢?他們開始偷懶,開始變得不負責任。因為他們知道,無論做了什麼,都會享受與其他人相同的消費水準,所以偷懶就行了。想必你們都已經意識到了,道德風險在這裡是極其重要的問題。 這種社會主義設想引發了全世界很多國家在風險管理上的改制與試行,他們可能沒用「社會主義」這一叫法。以色列集體農場就是其中之一。在那裡人們共用農場的一切,起初,規定是硬性嚴格的,強迫人們絕對共用。如果你是某個集體農場的一員,就徹底受到共同消費的制約。這樣的例子不僅出現在以色列、日本的伊藤會和山口組、美國的哈特派部落[基督教孟諾派的一支],還有很多其他例子。加入任意一個這樣的共同體,意味著你的生活將發生確實的改變,你將享受到徹底的財富共用。 問題又回到了理想...他們為之奮鬥的這種理想狀態,如果用金融學的理念來解讀,就是消費與風險消除[或避險]的相關係數為1,即完全正相關,所有人都互助互利。但他們遭遇了道德風險這一窘境。我聽過許多發生在以色列集體農場的爭執與矛盾;當某人收到一件禮物,農場裡的其他人就指責道-你不能把它據為己有,我們必須分享一切。有些人說,我想有台只為己用的電視機,我不想擠在公共休息室裡和別人一起看一樣的節目,我只是想一個人獨自待在家。所以時至今日,農場已放寬了某些規定,我沒有親身考察過,但我的理解是,這整個體系遭遇著道德風險的挑戰,並且人們不斷改進,嘗試著改善機制。 還有另一個風險分攤程度的問題。即使是公社,集結成的也只是個小眾團體,你們所能做的僅僅是在成員之間分攤自己的風險。即你們這個小團體的風險,但由於共有背景下的正相關性,你們的風險無法攤薄。如果你真的想要達到風險分攤的效果,理論上說,就不應該只和與你的同伴,比如同住在以色列,一樣從事農業的人來分攤,因為你們承擔的許多風險是正相關的。你應該跟與你截然不同的人,也許是住在世界另一端的人,從事毫不相關的行業的人,生活在完全不同的氣候、制度、以及政治環境裡的人來分攤。但要實現跟滿足這些條件的人分攤風險絕非易事,這些共同體...我指這些公社,傾向於強調一種社會凝聚力,一種人與人的深情和關懷。這個想法聽上去很美,但無法實現大規模有成效的風險管理。 我認為這些想法觀念也正在...一切都在進步,但我真正想表達的是,現代金融也可以被解讀為社會主義的一個產物,這種解讀並不常見。我認為正是因為我們彼此關懷,不願有人獨自承受風險,我們才想要分攤風險。但我們得用更科學的方式,也可說是更有效率的方式來分攤風險。那意味著我們必須設計一些方法,使我們與素未謀面的、並不親近的人們一同分攤風險。也許我們非常博愛,但未必對所有人都會懷有特殊情感。分攤者應該是與我們非常不同的人。但是,基於風險管理的邏輯,我們必須和他們達成協議,使分攤正規化,而不受主觀情緒的影響,這正是金融市場的作用。 如今,我們見證著風險管理的演進,你們會對風險管理的抽象語彙有所耳聞,例如私人權益、風險投資,還有用於激勵員工的期權工具。這些都是為了解決道德風險問題和進行風險管理,我相信我們在社會活動中學習成長。也許在當下一些措施看似並非有效,但若以十年跨度回望,我們所採取的措施確實能有效地激勵人們,並且防止他們因風險受挫。一個很複雜的情況是,我們所面臨的經濟風險很難被大眾完全理解。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們不得不讓人們自己管理自己的風險。這意味著我們要期望人們對風險有或多或少的瞭解,我想我們必須對經濟及金融學教育提起重視,因為各人所處環境不同。這個世界很複雜,所以我們也面臨著許多不同的風險。 現在繼續風險的話題。剛才我提到一位哲學家-羅伯特·歐文,我本該一同提及卡爾·馬克思...我怎麼忘了呢?他是個對金融界嗤之以鼻的重要思想家。不幸的是,我猜他大概恨不得殺死那些金融家,或者至少是殺死其中一部分。儘管如此,馬克思還是和他們在某些方面有著共同的理念。換句話說,他也關心不平等現象,關心生活艱苦的人們,並且提出了另一種經濟方案來匯聚風險。事實上,他特別看重一個由法國哲學家路易·勃朗,在十九世紀中期率先提出的概念。勃朗說,理想國應建立在這樣的原則上,以下由我引用-各盡所能、按需分配。你們聽過這句話嗎?卡爾·馬克思引用了勃朗的話,但他沒註明出自勃朗,我猜他之所以沒有提及原作者,是因為他認為大家都知道這句話的出處,但由此馬克思卻被誤認為是那句話的原作者,人們開始認為...很多人都說那句話正是馬克思共產主義哲學的精髓所在。即共產主義就是絕對的風險分攤,對吧!我們中有些人是獲得成功的強者,有些則不得不淪為承擔失敗的弱者,但在共產主義下,所有人能獲得相同的物品,滿足所有人的需求,所以我認為共產主義制度實際上就是一種風險管理的理念,只不過這種看法有異於我們慣常的思維方式。 卡爾·馬克思所推崇的共產主義中有一個很大的難題,就是道德風險。我前面已經說過了,這種道德風險與以色列集體農場、山口組以及其他地方的道德風險是一樣的。當人們完全共用經濟利益的時候,他們的工作效率就降低了,我們能從馬克思這裡有所體會。但是我們-我想,幾乎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意識到,做好風險管理是一件很複雜的事情,必須更加謹慎地設計制度和工具,而不是簡單地打破一切再重新來過。我們應當設計一個好的風險管理體系,這就是我所認為金融學的意義所在。 我想再提幾位學者,他們也探討過風險管理的問題。其中一位是名叫約翰·海薩尼的經濟學家,曾在幾年前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另一位是哲學家約翰·羅爾斯,著有經典的《正義論》。這兩者都...我想...特別是海薩尼,當然羅爾斯也是,這兩人將風險管理的理念引入到我們的基本哲學思維中。我們一般認為-大部分人看來,某些貧富差異是件壞事,對於那些本身並無過錯,卻深陷貧困泥沼的人來說是不公平的。那麼,該如何體制化這一觀念呢?約翰·海薩尼是第一個對此進行闡述的人。他說,我們應該考慮這種做法...在思考分配的公平問題時,可以把它看作一個風險管理的問題。他說-設想我們可以當人未出生的時候,就將他們聚集起來,開一個共同商討世界的人民大會。想像一下在天堂的某處,所有尚未出生但即將誕生的小嬰兒們在那兒,可惜的是他們開不了人民大會吧!不過,我們假設這能成真。 我們在天堂某處思考著將來生而為人的生活,我們會怎麼做?假設我們不知道將會在怎樣的經濟環境中生存,而生命中又會有怎樣的意外發生,我們會如何決定?比如我們會討論決定這個世界的結構體制,約翰·羅爾斯對此做了進一步闡述,並稱之為「原始狀態」。他們會得出什麼結果呢?也許會達成共識-我們來分攤風險,對吧!每一個會思考的人都會想到,我無法預知自己會富有還是貧窮,那麼還是生活在能夠攤薄風險的世界更好。另一方面,你會怎麼決定呢?設想下自己正處於那種情形中,你會怎麼看待不平等呢?你希望世界絕對平等嗎? 也許會有人希望。假設天堂裡有人提議要求絕對均等,然後就有其他人會說-這提議不太可能行得通,比如集體農場的人就可能這麼說-那樣行不通,我們沒法...那樣會產生麻煩,會產生道德風險,生產力也會下降。有些人也可能會說-微小的貧富差距,甚至顯著的貧富差距存在,只要沒人覺得痛苦就行了。只要每個人的基本需求得以滿足,我們都可以過得很好,也可以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富有帶來更多的生活情趣,更多冒險,更多某些值得期待的東西。有人會這麼想,可見,我們並不想完全消除不平等。在我看來,海薩尼和羅爾斯向我們闡述的是一種公正機制,融合了金融風險管理意識。 在這裡我不打算深入討論...。好了,我要繼續課程,講一下框架,但是先讓我提一下,關於公共財政這門課,不是公共財政學,並不...我們的課程名是金融市場,我想當你用到「市場」二字時,聽起來跟公共財政就是兩碼事了。儘管如此,兩者仍有關聯。公共財政涉及的是與政府相關的金融事件[例如金融工具的發行],雖然金融通常意味著與私營企業相關,但兩者所言之金融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同的。來說一說公共財政學。公共財政學涉及稅收和我們的福利體系。政府向人民徵稅,並將部分稅款再重新分配給需要的人們,這本質上就是個風險管理系統。我想,羅伯特·歐文和卡爾·馬克思也許會說-這事兒聽著不賴,但是,當然-他們想做得更好,希望能惠澤更多人,也許是某些更先進、更有效的方式。我們有隨富有程度加重稅負的累進稅制,還有關注個體,並進行再分配支出的福利制度。這會引發道德風險問題,這是弊端所在,但這也正是我們要學習研究的。公共財政學的一個課題就是研究如何改進稅收制度,使其更有效。 我想從稅收和福利開始講起,是因為我認為它們實際上是現行最重要的風險管理機制。因為我們的金融風險管理體系存在缺陷,還並不完善,而稅收和福利制度能真正有效地實現風險管理。因為個人所面臨的最大風險,就是收入的大量流失。如果你因遭遇某種巨大衝擊,承受巨大損失,以致於不得不挨餓,那就太糟糕了。所以,今天的發達國家裡無人挨餓,就歸功於這個制度。還有,你可能染上重病,並且深陷絕境,以致你會因此而死去,除非你能獲得異常昂貴的緊急護理。世界上每一個發達國家,順便一提-包括美國在內,都有應對這些情況的制度。我們沒有全民醫療保障體系,人們說沒有,好吧,那就沒有。但我們確實有急救護理制度,讓突然受傷的人可以被送往醫院,並且得到救護。雖不完善,但聊勝於無。我們應該為已有的制度感到欣慰,因為它非常重要。 我認為這可以為第二個主題,即框架效應。開個好頭-我們有很好的稅收制度,但它並不完善,因為它並非完全從風險管理的角度經過考量而得出的。我們來說說框架和稅收。如果你看過國會有關稅率的討論,就會發現「風險管理」出現的頻率並不高。他們似乎在用各自的術語表達「風險管理」。這也許對於一個財政專家來說,聽起來很平民化,或者很不專業,我想這是因為他們是當選的官員,而投票的不是金融學家,也就不會用金融術語思考和表達。愛德華·麥卡弗裡研究了稅收史,他是位美國的法學教授,抱歉,是兩個C。他的研究建立在框架和心理學的基礎上,我們有個制度-你們都覺得累進稅制非常重要,但它被錯誤的概念化了。 麥卡弗裡指出,美國政府向富有人群徵收高額賦稅的情況,僅發生在戰爭時期。如果你看一下美國稅收歷史,裡面提到了一個典型的時期,就是一次世界大戰和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這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我們的很多同胞戰死在歐洲,人們擁護那些要求提高富人繳稅水準的人,因為有的富人是發戰爭財的。在有人戰死沙場的時候,發戰爭財是件齷齪的事情,所以他們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這麼做了。而二次世界大戰時,他們毫不猶豫的再次提高了對富人的徵稅,這就是累進稅的由來。我說得有點過於籠統了,但在戰爭期間,稅率走勢卻有所下降。因為人們都覺得戰爭結束了,人們沒有意識到其所起的風險管理職能。政客們雖不願削減稅費,但還是逐漸地那麼做了。上述就是稅收的簡史。實際上,在美國所得稅就是在南北戰爭時期時產生的,產於1861年-又是戰爭的產物。這是在戰爭期間產生的稅,也實行累進稅制。從1862年開始,其稅率為年收入超過600美元部分的3%,聽起來挺低的,但那可是1862年的時候。之後,稅率被提高到了年收入超過10000美元部分的5%。但是當時政策成型後並沒有執行,因為那時存在技術上的一些問題。 我之所以提到這個例子,是因為我想強調心理框架和心理障礙,對於建立金融市場的重要性。該思想的關鍵在於,人們並沒有看到其中本質的基本風險管理問題,而是站在完全不同的角度去看問題。因此卡內曼和特沃斯基探討了,人們如何看待經濟收益和損失,以及在事物的不同敍述方式下,人們對其的反應舉動。在他們其中一項極其著名的案例中,他們詢問了人們如下的問題。 假設你已經買了幾張昂貴的音樂會票,昂貴之極-每張票價值200美元,你買了兩張,共值400美元。然而在你去音樂會的路上你把兩張票弄丟了,現在,你已經到了音樂廳門口,你掏了半天口袋後,你意識到票沒了,你把他們弄丟了。他們的問題是,若票真的丟了,你會去售票視窗再花400美元買兩張票嗎? 大多數人回答道-不會,我肯定會很煩很生氣,我會直接離開。然後,他們又對同樣的問題給予了不同的假設場景。 假設你預定了兩張票,你得去音樂廳的視窗付錢然後取票,你隨身帶了四百美元,你到了那兒才發現四百美元丟了,現在選擇是,你可以...你會怎麼做?你會去購票窗口用你的信用卡再買票嗎?還是帶著煩惱憤怒而走掉呢? 大多數人回答-我可能會去窗口再買票。上面兩種情況聽起來似乎不太一樣,可你真的看到了不同嗎?但是,從經濟學角度上看,丟了票和丟了400美元沒有什麼不同,但你為何會做出不同的反應呢?這就是框架效應。因為在你的心裡,你會把票和現金-心理帳戶,人將總體經濟帳戶上的進出項,記錄到若干個不同的心理分錄科目,歸為兩個不同的心理帳戶。票的那個帳戶,產生了一種感性的情緒,這種情緒改變了我的行為,讓我覺得迷惑。不幸的是,人們作出的決定往往建立在此類情緒的基礎上,因此由於框架效應...我們會把事物按照心理類別分類,所以得注意使用正確的表述方式,以便去恰當的進行風險管理。 卡內曼和特沃斯基以及很多人都談論過保險,他們詢問人們同樣的問題,並且將該問題按照兩種不同方式提問。其中一個問的是,你會透過購買保險來避險嗎?同樣的問題,但另一種提問方式沒有提到保險這個字眼,而僅僅是對保險做了描述。他們是這樣說的-你會簽署一個合約,上面約定了當你發生損失,你會得到合約中約定的賠償金。回答會簽署的人佔比極低,因為他們注意到框架效應的影響,人們已經習慣性地認為保險是個好東西。但如果我用簡單的話來表述它,他們可能就無法往保險那想,可能不會...。 心理框架的另一個重要例子就是,我們是如何處理貨幣和指數之間的關係。我們有「貨幣框架」理念以及「實物框架」理念。貨幣的價值因時而異,那是因為存在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但是,我們大多數負債都以貨幣方式記錄,也就是說,他們不受通貨膨脹影響。如果你想以實物框架理念來看的話,你就得將消費物價指數或者其他通脹指數考慮在內。我們大多數人都習慣了貨幣框架理念,因此,我們大多數在借給別人錢時,都以貨幣形式操作。比如你的朋友向你借100美元,你可能不會說...你可能會對他收取利息,因此你可能會說-好吧,我要收5%的利息,一年之後連本帶利還我,你甚至可能根本不會想到說支付3%的利息,外加來年的通貨膨脹率,那樣的話就是一種實物框架理念。那樣不是更合理嗎?因為在你擬定合約時,會更傾向於用實物而非貨幣來計算。但大多數人不這麼做,我們大多數的固定收入,如其名稱,屬於以貨幣標價的資產。我們的大多數負債以貨幣形式記錄,且人們無法逾越這種對貨幣的心理框架。你可能會說這是一種強烈的心理錯覺,人們認為他們需要貨幣時,實際上他們想要的是實物以及服務。那麼,上述就是心理框架的一個例子。 現在,我將轉向本課的第三個主題,那就是發明。如我所說,金融的前進發展少不了創造,而且一項發明往往與其他發明,以及其應用的資訊技術共存。我在之前的課上提過這些,一個金融工具類似於一種複雜的儀器,就像發動機或者任何那些獲批專利,及開發用來解決實際問題的其他東西一樣,比如保單,這也是種發明。保單的概念其實很簡單,我們可以談談火災保險或者人壽保險。人壽保險是用來保護有年幼小孩的父母的,他們是最重要的申請人。如果父母中有一人身故,整個家庭會遭到重創,因為剩下的那名家長,不得不肩負起照顧和哺育小孩的重任,這往往很艱辛。因此在雙親中有一人死亡的情況下,憑保單就可以給予他們賠償。 設計保單並不那麼容易,僅僅一條概念太單薄了。要想設計一個保險合約,要想做這項工作,我們得在保險公司和被保險人之間建立一個合約,合約中必須指明合約建立目的。比如說,死亡或者承保的是什麼情況。我們還必須意識到這裡面存在著道德風險,我們得排除某些特定情況。例如在人壽保險中,自殺為除外責任,在其他類型保險中,情況會更加複雜。你得將一些有可能會產生道德風險的情況排除在外,否則,整個保險系統就失效了。十七世紀時,人們發明了火險,當時存在很多質疑,因為任何人都可以燒毀他們的房子。他們說,火險根本無法實施,因為你必須判斷這房子的保價是多少?一旦你出現了一些失誤,保價評估得過高,那些意識到他們可能會從保險公司賺利的人們-即保險公司的保價高於房子的實際價值,他們就會燒掉自己的房子來賺錢。 如今,保險公司是如何準確評估每一個房屋的價值,而避免那種情況呢?他們得做些工作,他們要設計出-他們不得不借助於評估機構,以便於鑒定房屋情況,並且得知一些其真實價值的參考意見。他們得鑒定所有的東西,還得認真準確,而且他們還得決定是否要進行一定程度的共保。換句話說,將房屋的保險價值低估於其實際價值,以此來防範道德風險。他們還要研製出統計損失的方法,還需要知道損失的是什麼。就人壽保險來說,還需要開發出精準的表格,這需要收集很多統計資料。 之後,對保險公司來說,當然還存在其他問題,保險公司怎樣才能使一份保單上載明的內容合理,而有效被執行呢?你得保證保險公司的設立是基於以下前提-即它能保證擁有足夠的儲存資金,以便用來彌補有可能發生的損失。這需要借助於資本理論,並且還要將儲備資金投資於金融資產,之後你還得追問這些金融資產的未來表現如何。這也形成了一種資金流入的相關理論。 除此之外,在人們購買保險時,該如何得知保險公司會嚴格按照保單言而守信呢?保險公司必須透過一些方法來證明其償還能力。此外,監管機構會規範保險公司的行為,並且確保其擁有充足的資金。因此 這是一個很複雜的產業。儘管我說過,保險實際上是在17世紀的時候被發現或者發明的,但它的發展非常緩慢,因為人們無法確切定義這種被發明出的東西。我想說一些...在金融領域常見的發明。從某種程度上來看,他們是很顯見的,對於我說的一些東西,你可能會說-我早就知道保險公司會如此操作。但事實並非如此,顯而易見的現存事物,在其誕生前並不是那麼顯而易見的。 我想強調的一件事是-技術發展史有時是一種令人著迷的潛藏智慧發展史,就像核動力一樣,很驚人。你可以利用原子去做加速粒子,並產生連鎖反應,然後創造能量,那是個十分驚人的發明。但是很多發生在我們身邊的發明都是極其簡單的,它們如在你面前那般顯而易見。我來舉些例子。有時人們對顯見之物的反應反而比較滯後,起碼從歷史上來看是這樣的。我想說說車輪這一項發明,那是最著名的發明,對嗎?人們會說這是陳腔濫調了,咱們別在這白費口舌了。咱們還得從頭說起,發明輪子這看起來...有什麼東西會比輪子更常見呢?好吧,從表面上看這似乎不那麼顯而易見。因為在美洲大陸,在哥倫布到來之前,在「前哥倫比亞美洲」,根本沒有任何輪式交通工具存在。在各個文明中,例如阿茲台克、馬雅、印加,都沒有輪式交通工具的蹤影。現在神奇的事情是,如果你去墨西哥,你可以去博物館,那裡有前哥倫比亞墨西哥時代,帶著輪子的幼兒玩具。那些是小型的玩具,它們可以被做成動物或者其他的形狀,你可以拖著它們在地板上跑。因此,為什麼有人想不到...當你和玩著玩具車的小孩坐在一起,然後你出去拿一些很沉的東西,你卻是生拉硬拽地把它放在地上拖過來。為什麼你沒有想到在下面加上輪子呢?這在表面上看起來不那麼顯而易見。 有些很尋常的想法其實不那麼顯而易見。如今有的人會說-我無法想像,這歷史是虛構的,我不相信未被哥倫布發現的美洲,沒有車輪存在。為了反駁他們,我可以指出人們更加熟悉的例證,不巧的是你們還太年輕,可能不會有這些經歷,但是我親身經歷過,你可以找父母聊聊。1972年以前,行李箱是沒有輪子的。你們應該都有輪式行李箱吧,對嗎?大多數人都有,在行李箱上加輪子的想法可以追溯到1972年,是伯納德.沙度發明的。這很神奇,對吧?並且他憑此獲得了專利。他的行李箱...我知道的不太確切,應該是這樣的。那上面有一條帶子,你可以拉著它,而箱子底部有四個小輪子可以使箱子滑動。 我有個學生助理問我能否找到這個傢伙,我們打電話問問他關於那個箱子的事兒吧!就在最近。於是我的學生打電話給伯納德.沙度,然後詢問了他關於發明的事情。他說道-是啊,我當時在想,我們為什麼不能在行李箱上安輪子呢?於是我就這麼做了。他說:當時我遇到了很多麻煩,我把它拿到百貨公司,我說,你們為何不銷售這個呢?我來製造它,把這個放在行李區吧!他說他遭到了很多回絕,百貨公司拒絕了。於是我們問道:他們為什麼要拒絕?誰都能看出來這是個好主意。他回答到:他們說人們不會買的,總之,他們說你可以去任何一個車站,那裡有很多搬運工,他們可以替你扛行李,你根本用不著輪子。那就是百貨商場給他的回答。但是,這似乎只是片面的想法。我覺得也許人們會感到不好意思-如果你是唯一一個箱子上帶輪子的人,人們可能會覺得你有點古怪。總之,有意思的是,輪式行李箱在1972年問世了。 沙度發明的行李箱問題出現在...實際上我也有一個,你們的閣樓裡可能也會放著一個,你可以上去看看,因為你的父母可能曾經買過一個,但是被束之高閣。你可以拿出來。然後試著拉著那個帶子讓箱子滑動起來。應該能滑動起來,只是有點不穩,尤其當你趕飛機的時候,那玩意兒肯定會像魚的尾巴那樣左右搖擺,只有一根帶子讓你拉著走,很明顯這是設計的缺陷。後來一個叫羅伯特·普拉斯的飛行員,發明了一種滾輪行李箱,並且在1991年取得專利權。這種旅行箱不是四個輪子都在底部,而是在後面有兩個輪子。你不用豎著拖行李箱,而是可以橫著拖,這樣拖起來更穩。而且他也沒用皮帶,而是用的現在大家都知道的把手去拖,你們知道我說的什麼吧!是他發明的,並且取名為RollAboard。他還想到要將把手弄的窄一點,以便登機進通道的時候還能拖著箱子走,這非常符合當時的需要。這就是RollAboard的誕生。1991年才出現,接著慢慢進入人們的視線。這就很顯而易見,為何之前的人沒想到呢?看似顯然的事情其實並不顯見,需要大家打破那個思維的框架。我們總是習慣按某種方式去做事,別人也是這麼做的,而我們還自以為這是明智之舉。這會限制我們,使我們很難有所創新。但這些人取得了突破,所以,只有突破才能進步。 關於發明,有個詞叫做專利,專利局授予新發明專利權,不過實際上,在世界各個角落,金融創新卻不被視為專利。我猜,可能是因為專利法比較偏重於像蒸汽機或是動力織布機之類的實物發明,他們認為金融創新算不上什麼專利。不過現在我們漸漸發現,專利局也開始認可金融工具了。美國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期的時候,專利局才開始授予金融專利,目前有些國家像日本、韓國還有別的地方,也逐漸將金融創新視為一種重要的發明。 最後一點就是,資訊技術是金融發展的驅動器,我想強調一下資訊技術,因為我們身處一個飛速發展的時代,這你們都知道,我沒必要再說一遍,電腦已經越來越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而這正在改變全世界。什麼使我們人類不同於其他生物的呢?你們可能都會說-或者大部分人會說,因為我們有處理資訊的能力,我們不同於其他低等動物,我們的大腦更能夠存儲和處理資訊。不過身處改革年代,機器開始挑戰,甚至是和我們的大腦開始競爭,這將會導致經濟混亂,這點我們日後一定會看到。但這同時也創造了機會。我想著重講講機會。許多金融創新都和資訊技術密切相關,許多風險管理的思想,都需要有設計周到的資訊技術作保障。我們也看到在過去這幾個世紀中,技術進步使得金融創新成為可能。 我想給大家舉個十九世紀的例子,很重要的一個案例,又是關於公共財政的。在這課上,我不想過多強調財政的重要性。我將給大家舉個關於19世紀資訊技術和19世紀社會保障創新的例子。讓我們一起回到19世紀初葉,這對資訊技術來說是大好的一個世紀。你們可能不那麼想,你們會說:等等,電腦不是直到上世紀四十年代才發明出來的嗎?實際上,你們都錯了。電腦是在19世紀由巴貝奇發明的,但他自己並沒有真正的造出一台出來,不過他寫下了設計方案,和我們今天所用的電腦大同小異。 19世紀還發生了許多其他的事情,推動了資訊技術的進步,也使得金融開始強大起來。其中一件就是紙,聽起來非常簡單。在19世紀初葉,即1800年,當時的人用布料手工製紙,因此當時紙非常昂貴。你要是在當時買報紙的話,恐怕只有兩頁紙,因為紙實在是太貴了。而且我們現在用的那種厚紙很少見,按照今天的物價水準,大概需要10至20美元。當時只有有錢人才能每天買來看,於是人們發明了造紙機,從而可以大量生產紙,而不再需要手工製作。後來人們還發明了木漿紙,所以後來不再用布料來製紙。紙價下跌,從而使得紙質記錄成為了可能,這點至關重要,因為這是金融立身之本。人們需要財務記錄,你不是只有一份副本就夠了,你得有很多份才行。 因此他們又發明了複寫紙,或許你們甚至都不知道這是什麼東西,你們都知道複寫紙嗎?我猜你們都知道這是什麼,對吧。這已經過時了。在座的各位,誰現在家裡還有複寫紙的?你有?好吧,看來這還並未過時。總之,就是張抹了點黑色材料的紙而已。你將它放在兩張紙之間,然後你在上面那張紙上寫字,下面那張紙上就會複印下來。你也可以複寫多份,放上三四張複寫紙,不過越往下複印的效果會越差,但終歸你還是有了多份副本,這就是資訊技術。你真的很需要這項發明,因為要是你只有一份的話,你就沒有備份。這樣的話,你就可以將副本單獨留存。 而且在19世紀打字機也被發明了出來。當然,這或許就是電腦的核心思想。電腦長得很像打字機,但是打字機只能速記資訊。透過測試顯示,在19世紀,人們打字的速度是手寫的4至5倍,而且也不存在字跡模糊的問題,因為鍵盤敲擊出來的非常清晰。而手寫,尤其是快速手寫,根本無法閱讀,或者說是很難閱讀。 當時還發生了一件事,人們開始發展...這不是19世紀發明的,不過他們開始製作標準化格式。也就是說,開始在紙上列印表格,上面留有空格,需要填寫數位或是其他資訊。這有點像是組織。我們進行某種資料登錄,你在印有這種標準表格的紙中間夾上複寫紙,接著列印資訊,這些都能使得資訊更為準確。 我們的行政機制也在改善,這意味著政府部門的官員開始學習管理科學。公司裡也是一樣,他們可以有效管理,因此在美國誕生了公務員制度。過去政府官員通常都是走後門進來的,他們經常都是不稱職的。我們建立了,這不是什麼新主意,可以追溯到幾千年前的中國,但這次開始廣泛地實施開來。你得參加公務員考試來考核你的能力,這樣,你就可以得到稱職的打字員和複印員。還有檔案櫥櫃,聽起來很微不足道。是在19世紀九十年代發明的,在此之前,人們經常將紙堆起來,用絲帶捲好繫上,然後放在書架上或是抽屜裡。檔案櫥櫃不僅使擺放更為整齊,還提高了效率。這些東西都是在19世紀發明的,這些為金融的發展提供了嶄新的環境,因此不斷湧現出新的東西,風險管理逐漸改善。 我想談談社會保障。作為19世紀出現的一種風險管理技巧,它最早出現在德國,我覺得很有意思。因為它由許多組成部分構成,這些部分組合在了一起,而且都和資訊技術有關。1889年時,當時俾斯麥執政德國,他和這事兒沒多大關係,這是由德國的經濟學家想出了這個主意。他們做了什麼? 我應該也提到過另一個產生於19世紀的非常重要的資訊技術,就是郵政服務。雖然我們在此之前就有信件往來,不過在19世紀,人們決定需要有專門的寄信服務。在1799年寄封信需要花費...我也不清楚具體的數字,大概相當於現在的10到20塊錢,而且還要花很久才能送達,所以這會使大多數人望而卻步。我以現在的物價水準做參照,大概而已。大多數人可能從未寄過信或是收過信,因為太貴了。不單單是紙貴,什麼東西都貴。不過在19世紀,人們發展出了郵政服務,並開始借助於火車。人們開始用鐵路郵政車,並且在火車上分類整理,發信速度很快。以致於在上火車之前不再需要等著分類整理,可以邊坐火車邊整理。德國人處理此事非常有效率,他們推進了行政機制和郵政服務,出現了全國範圍的郵局網。每個小鎮都有一所郵局,這就相當於是19世紀的互聯網,而這確實改變了一切。 1889年,德國政府決定將郵政用作建立的社會保障的資訊網路,他們頒佈了新的法律,規定每個在德國工作的人,都需向政府支付一定比例的收入,以此來建立社會保障體系。此外,雇主也得遵循此法律,這樣雇主和雇員都得這麼做。全世界有誰能使這種體系在全國範圍內有效實施?當時的德國有1100萬工人,其他國家視此情景為兒戲,沒有哪個政府能像這樣管理一個體系。但他們透過郵政系統取得了成功,你自己或者你的老闆可以幫你將錢交到郵局,然後郵局把郵票給你。這和郵遞所使用的方式一模一樣-你取得社會保障卡,並將郵票貼在上面,以此來證明你已支付過錢。郵局留下存根並且歸檔保存,這樣政府就能完整的記錄下你的支付情況。 接下來是這樣設計的,當你退休的時候,你就能得到政府的資助供你安享晚年,這就是養老金。那他們怎樣決定給多少呢?這是由你之前的貢獻程度決定的。政府會取出你這一生的交保記錄-這是由你自己在郵局填寫的,所有的一切都行之有效;然後他們根據公式計算你能得到養老金,這是真正意義上的保險制度;然後他們會支付你的養老金。倫敦時報在1889年曾預言這絕對行不通,將會有許多大大小小的問題,人們會對此怨聲載道,然後整個體系土崩瓦解。然而這些都未發生,這個體系運轉良好。不久,英國也開始仿效。 美國幾乎算是最後一個仿效此體系的國家。因為在上世紀三十年代,我們美國人有點不願意接受德國人的想法,不過我們最後還是接受了-是在大蕭條時期開始實行的,因為當時我們突然發現確實該做點什麼了。這個例子中,你們可以看出資訊技術是如何創造出社會保障體系的,最妙的是,我們現在有同樣的制度,除了我們不再將郵政服務作為紐帶,現在一切都是電子化操作,透過互聯網就可以實現,但本質上還是一樣的。你會發現你的薪資被扣除了,而且你會發現FICA[聯邦保險捐助條例]規定工資中的一部分要按一定的比例繳交,對雇主也適用-就像1889年的德國。現在你退休之後,可以自動得到你這一生的工作情況,還有你全部的投保記錄。當你退休的時候,你可在社會保障體系網站上找到一個公式-類似於1889年使用的那個公式。我們現在還在做同樣的事情,社會保障的這種發明已經經過了一百多年,但我覺得由於資訊技術的飛速發展,我們將會看到許多的進步。在你們的一生中,會有許多這樣的發明創造,這也是為什麼我覺得對於你們這些立志從事那個行業的人來說,金融是個很有意思的領域。 最後我想說,下一講是在1月28日,到時我們會談談資產組合多樣化,這是風險管理基本原則中,對證券投資來說非常重要的一項應用。相比今天的泛泛雜談,下次的課會更加深入。這不是財政,不是保險,但這是金融學的基本理論。你們到時還要交習題集,這是你們的第一次回家練習。習題集已經上傳到網上了,你只需登陸到ClassesV2,點擊習題集-也就是第一階段習題集。我們還會...我會把復習資料郵寄給你們,我們的第一次復習課將在一月...和助教一起,將在1月28日所在的那周。我們會叫你們選擇和一個助教合作,到時候會通知你們復習課的時間地點,我們1月28日再見吧! 2008年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