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政治經濟之實地研討

Field Seminar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Fall 2003

2003秋季課程
國際政治經濟實地研討課程涵蓋了理論、經驗以及政策上的重要觀點。其基礎在於學術性、比較式的訓練,超越時間且橫跨不同國家、地區及企業,相關議題自工業化至開發中國家皆有。特別關注於個體行為之總體效果、微觀調整之宏觀影響所形成的挑戰與困境。(譯注:「乘數效果」即為一例。)

指定教科書

Alt, James E., 與 Kenneth A. Shepsle, eds. 《透視實證政治經濟》(Perspective on Positive Political Econom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Axelrod, Robert, and Cohen, Michael D. 《駕馭複雜:一個科學新領域的組織性內涵》(Harnessing Complexity: Organizational Implications of a Scientific Frontier). New York: Basic Books, 2001.

Barzel, Yoram. 《財產權之經濟分析》(Economic Analysis of Property Rights)第二版,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Choucri, Nazli, 編 《全球協定:環境挑戰與因應之道》(Global Accord: Environmental Challenges and International Responses).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1993.

Frieden, Jeffry A., 與 David A. Lake. 《國際政治經濟:全球權力與財富》(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Perspectives on Global Power and Wealth)第四版,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2000.

Gilpin, Robert. 《全球政治經濟:認識國際經濟秩序》(Global Political Economy: Understanding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Order).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1.

North, Douglass C. 《經濟史上的結構與變遷》(Structure and Change in Economic History). New York: W.W. Norton, 1981.

課綱與詳述事項

  • 課程重點

本課程特色為內容廣泛的必讀及建議書目。(亦即,這是需要大量閱讀的討論課,不是來發表一下意見而已)

 

  • 課程內容

國際政治經濟實地研討課程涵蓋了理論、經驗以及政策上的重要觀點。其基礎在於學術性、比較式的訓練,超越時間且橫跨不同國家、地區及企業,相關議題自工業化至開發中國家皆有。特別關注於個體行為之總體效果、微觀調整之宏觀影響所形成的挑戰與困境。

本課程第一部份討論基本觀念與理論基礎,包括理論之假設及其意涵。焦點放在經濟學的核心原理及結構研究途徑、實證國際政治經濟、制度研究途徑— 乃至對於「複雜性」的清楚陳述、全球化觀點及爭議之介紹等,目的在瞭解理論如何架構與「作用」,瞭解其潛在影響以及爭論重點。第二部份則以理論為基礎,透過概念的「使用」,去檢視一整套特定的國際交流及相關結構與過程。這其中包括了「需求」的起源、科技的進展以及「新的」知識經濟、貿易與金融、企業與全球市場等。第三部份主要集中在全球化及本土化的互動,網際網路與新興電子商務市場的政治經濟,以及「永續性」的基本原理原則,同時對之前第一部份所提及、並「應用」於第二部份的一些重要假設提出了質疑。本課程最後以分析國際制度革新作結。

 

  • 課程要求

本課程有兩項主要規定:

第一項是課堂發言內容及參與程度(佔期末分數百分之四十)。

第二項可三擇一:(一)在家期末考(二)研究報告— 長篇報告,或(三)三篇評論短文,課程之三部份各一(佔期末分數百分之六十)。

相關連結

講者介紹

Prof. Nazli Choucri

翻譯工作人員

翻譯人員洪曉慧

繁體編輯朱學恒、洪曉慧

簡體編輯朱學恒、洪曉慧

檔案後製處理洪曉慧、謝旻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