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裔美國人研究導論:文學、文化和歷史經驗

Introduction to Asian American Studies: Literature, Culture, & Historical Experience, Fall 2002

2002秋季課程
本課程以跨學術領域的研究方式,從文學、 歷史、 人類學、影片和文化研究的範疇來探討亞裔美國人在美國社會的經歷。涵蓋內容包括19世紀首波亞洲移民潮、反亞裔活動的興起、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亞裔美國人的遭遇、1960年代亞裔美國人運動(編按:或稱「亞美運動」)的崛起、以及「後1965年的」新一波亞洲移民潮。我們將檢視這些歷史經驗如何型塑亞裔美國人的民族特性,並探討其如何鼓舞了亞...

指定教科書

Bulosan, Carlos. 《 美國在我心 》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00.
Bulosan, Carlos. America Is in the Heart.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00.
陳素貞(或譯陳素真). 《亞裔美國人:歷史說明》Boston: Twayne, 1991.
Chan, Sucheng. Asian Americans: An Interpretive History. Boston: Twayne, 1991.

Espiritu, Yen Le. 《亞裔美國人的泛族裔性》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1993.
Espiritu, Yen Le. Asian American Panethnicity.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1993.

Houston, Jeanne. 《再見Manzanar集中營》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2002 [1973].
Houston, Jeanne. Farewell to Manzanar.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2002 [1973].

湯亭亭(或譯湯婷婷). 《女戰士》,《女勇士》或譯《女鬥士》, New York: McGraw-Hill, 2000.
Kingston, Maxine Hong. Woman Warrior. New York: McGraw-Hill, 2000.

譯註: 簡體中文版《女勇士》,李劍波、陸承毅譯,漓江出版社,1998年
繁體中文版《女鬥士》,張時譯,臺北皇冠出版社,1977年
繁體中文版《女鬥士》,景翔譯,臺北林白出版社,1977年

LEAP 亞太裔美國人公共政策機構. 《亞太裔美國人的狀況: 延續到2020年的政策議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亞裔美國人研究中心, 1993.
LEAP Asian Pacific American Public Policy Institute. The State of Asian Pacific America: Policy Issues to the Year 2020. UCLA Asian American Studies Center, 1993.

劉柏川. 《偶然生為亞裔人》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98.
Liu, Eric. The Accidental Asian.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98.

《美國移民和種族歷史的主要問題》 由Jon Gjerde主編的文獻和論文集. Boston : Houghton Mifflin, 1998.
Major Problems in American Immigration and Ethnic History. Documents and Essays edited by Jon Gjerde.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1998.

朴容九. 《韓裔人士的美國夢:紐約市的韓裔美國人和其小本生意》(當代人類學課題)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7.
Park, Kyeyoung. The Korean American Dream: Immigrants and Small Business in New York City (Anthropology of Contemporary Issues).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7.

課綱與詳述事項

教學大綱 (PDF)

  • 課程描述

本課程以跨學術領域的研究方式, 從文學、 歷史、 人類學、影片和文化研究的範疇來探討亞裔美國人在美國社會的經歷。 涵蓋內容包括19世紀首波亞洲移民潮、反亞裔活動的興起、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亞裔美國人的遭遇、1960年代亞裔美國人運動的崛起、以及「後1965年的」新一波亞洲移民潮。我們將檢視這些歷史經驗如何型塑亞裔美國人的民族特性,並探討其如何鼓舞了亞美文學和文化。 主要討論的關鍵性社會議題有: 種族刻板印象、 媒體的種族歧視、平權計劃、「玻璃天花板」現象、 「模範少數族群」症候群、以及反亞裔的騷擾或暴力事件。

譯註:
「玻璃天花板」現象指的是, 在機關團體公司企業中, 限制某人晉升到某一職位以上的阻礙, 這樣的阻礙就像玻璃天花板一樣無形, 看得到卻衝不過。 許多少數族裔人士在美國面臨了同樣的困境, 即使他們擁有極佳的能力可以勝任某些職位,卻因為本身的族裔身分遭到歧視,因此在升職的路上受到了限制。
「模範少數族群」 是在1994年由一位名叫William Peterson 的記者所創出的新名詞,泛指亞裔美國人, 因為他們是受過良好教育、勤奮、成功的少數族群。但是大多數的亞裔美國人認為這個名詞意味著一種負面的、錯誤的刻板印象,表面上看起來這個詞是對亞裔美國人的讚賞,但實際上是在編造一個模範少數神話(myth of model minority) 以達成某些目的。 這個神話強化了亞裔美國人被動、勤奮、順從、忠實等特質的刻版印象,將他們拱為少數族群中的模範,鼓勵其他的少數族群學習亞裔美國人努力工作,為「美國夢」而奉獻 ; 但另一方面 , 這個神話讓亞裔美國人成了經濟危機的代罪羔羊,不但其他的少數族群 (尤其是勞工階級) 將亞裔美國人當成競爭的對手,造成少數族群分裂彼此排斥,更讓白人害怕甚至憎惡這些極有可能搶走他們工作的亞裔美國人。

本課程每週上課兩節,每節一個半小時。 一般來說,其中一節由教授上課,,另外一節留作討論閱讀作業及影片(影片欣賞安排於課堂外) 。學期中須呈交三份書面報告, 總共二十頁, 還有三小時的期末考, 另外要針對閱讀作業做口頭報告(不記分) ,亦可能有隨堂抽考。

 

  • 評分
課堂參與: 30%
三份書面報告(每份6~7頁): 30%
期末考: 40%

相關連結

講者介紹

Prof. Emma J. Teng

翻譯工作人員

翻譯人員洪曉慧

繁體編輯朱學恒、洪曉慧

簡體編輯朱學恒、洪曉慧

檔案後製處理洪曉慧、謝旻均